世界歷史文庫:日本史

世界歷史文庫:日本史

本書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本世紀60年代的日本通史。原書1968年以德文出版,列入《費舍世界歷史叢書》。經過大幅度修訂後,1970年出了英文版,列入《三角洲世界歷史叢書》,幾十年來重印多次。英文版問世當年,即由尾鍋輝彥教授譯為日文。日譯本的後記說,本書雖采通史形式,但不像教科書那樣網羅一切。名詞術語較日本高校教科書為少,而深度可與日本所出多達20多卷的通史相匹敵,甚至有超過的內容。本書長於比較考察與歷史聯繫現實,文字亦優美可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歷史文庫:日本史
  • 外文名:Japan:From Prehistory to Modern Times
  • 作者:約翰·惠特尼·霍爾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78頁
  • 開本:16
  • 譯者:鄧懿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商務印書館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歷史文庫:日本史》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本世紀60年代的日本通史。

作者簡介

約翰·惠特尼·霍爾(J.W.Hall),美國史學家,1950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先任教於密西根大學,1961年以後在耶魯大學任講座教授,兼著一些有關東亞和日本的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著有《日本參考和研究指南》、《500—1700年的日本政府和地方權力:以備前國為根據的研究》等。與詹森共同主編《早期近代日本制度史研究》,與馬斯(Jeffrey P. Mass)共同主編《中古日本制度史論集》,與比爾茲利共同主編《通向日本的十二扇門》等。霍爾還是《劍橋日本史》四位主編之一。

周一良,歷史學家。通曉數種外語,甚篤漢學,學貫中西。歷任清華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系教授,兼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亞洲史(後改亞非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出版著作有:《中日文治維新的幾個問題》、《中日文化關係史論》、《中外文化交流史》(主編)、《中日文化關係史論》等。

圖書目錄

前言/1
一、導論:日本的歷史地位/3
二、日本的歷史環境/7
三、日本人民的起源及其文化/12
四、早期日本國家的形成/20
五、大和國家及中國影響的傳播/28
六、貴族時代/36
奈良和大寶制度/36
平安時代和藤原的興起/44
七、封建時代/53
武士和鎌倉幕府/53
北條氏統治下的鎌倉/62
足利霸權/71
文化的發達和經濟的增長/79
戰國大名的興起/87
八、和歐洲的第一次遭遇/93
九、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對大名的綏靖/98
十、德川時代/110
幕藩體制的建立/110
法律和宗教制度/122
武士政府和它的問題/130
經濟成長和農業、商業的問題/136
武士的文化和思想/145
町人文化/154
天保年間(1830—1844年)和國內危機的加劇/159
十一、正在加深的國外危機/166
十二、日本的開放和德川制度的終結/173
十三、明治維新及其意義/182
十四、近代國家的誕生/188
十五、近代的改革和西方影響/196
十六、明治憲法和日本帝國的出現/202
十七、20世紀20年代——政黨和民眾運動/212
十八、從滿洲到太平洋戰爭/224
十九、占領與恢復/240
日本史年表/247
日語名詞表/251
參考書目/254
索引/265

序言

《世界歷史文庫》出版前言
在全球化時代,關注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發展的源流、現實和未來,不僅僅是新世紀人文學科的一個重點課題,也是許多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強烈興趣所在。甚至,關注別國熱點,不亞於關注自身狀況,也已經成為心態開放、視野開闊的許許多多當代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國尚未出版過一套相對完備的世界國別史及地區史叢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業雖然陸續推出過一些國別史、地區史,但既無規劃,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國,覆蓋面過於狹小,更遑論完備與權威了。為此,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通過深入調研,邀約史學界專家進行多方論證,精心策劃組織出版這套《世界歷史文庫》。
《世界歷史文庫》主要選收國別史、地區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國別史為主體,適當輔以地區史。計畫共出版80種,2年內出齊。文庫編輯委員會特邀我國世界史學界著名學者專家擔任學術顧問,精心遴選著作。編選者和學術顧問一致認為,每個國家、地區的歷史只選一種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種應是在學界已獲得廣泛定評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應為著名史學專家,原出版者也應是知名的出版機構。原著使用的語種主要是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等,中文譯者應基本上是史學專業人士或具有較高史學修養的翻譯家。總之,學術性、權威性、完備性、可資借鑑性以及可讀性,是《世界歷史文庫》編選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標。
顯而易見,入選《世界歷史文庫》的著作,只是給讀者們提供了關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歷史一種具有較高學術價值並可資借鑑的優秀文本。在史學領域裡,治史者所擁有的材料、眼光、立場以及才學識見的不同,必然導致歷史研究結論與敘述狀態的迥異,相信讀者們會在閱讀研究時注意加以辨別。上下數千年,人類一直在探尋自己的歷史,尋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獲得歷史的真相和啟悟。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所說:“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治史、讀史的目的是為了發現並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是人類認識自身與尋求發展的需要。因而,尋找“信史”——要求史家敘述歷史時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是其正當的要求。而追求“良史”——希望史家敘述歷史時,在可信的基礎上能正確揭示歷史的內在真相與內在規律,達到“知興替”而經世致用的目的,則是其最高的要求。宋代曾鞏在《南齊書目錄序》中曾提出“良史”的標準:“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世界歷史文庫》編選出版工作就是要堅持提供“信史”的原則,努力追求“良史”的境界,竭誠為我國史學研究者提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並可資借鑑的優秀文本,並滿足各界讀者了解世界各國各地區歷史的需要,增進國際文化交流,為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這是編輯委員會和各位學術顧問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編輯出版工作不周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批評指正!
《世界歷史文庫》編輯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