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史教程》是俄國歷史學家瓦·奧·克柳切夫斯基創作的歷史著作。
作品是克柳切夫斯基從事教學工作過程當中使用的教程,經過整理而來。作品講述了從公元八世紀到十八世紀末期的俄國歷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俄國史教程
- 外文名稱:курс руссой истории часть
- 作者:【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
- 字數:約1200000
- 作品類型:歷史著作
內容簡介
作品目錄
序號 | 大致內容 |
---|---|
前言 | |
第一講 | 研究地區史的學術任務——歷史過程——文化史或文明史——歷史社會學——歷史研究中的兩種觀點:文化史觀點和社會學觀點——用社會學觀點來研究地區史,在方法上比較方便,在教學上比較適宜——社會歷史過程概況——綜合各地區和各時期的社會因素在歷史研究中的意義——用這種觀點來研究俄國史在方法上比較方便。 |
第二講 | 授課計畫——開拓疆土是俄國史中的主要事情——開拓的一些主要時期就是俄國史的各個階段——每一時期的主要狀況——授課計畫的顯著缺漏——歷史事實和所謂思想意識——這兩者的不同根源和相互作用——在什麼時候思想意識成為歷史事實?——政治事實和經濟事實的本質及其在教學法上的意義;研究祖國歷史的實際目的。 |
第三講 | 歐俄的地形——氣候——平原的地質成因——土壤——植物地帶——平原的地貌——地下水和降雨量——河流流域。 |
第四講 | 國家的自然界對其民族歷史的影響——人對自然界的關係概述——俄羅斯平原的土壤地帶、植物地帶和河流系統的作用——奧卡河一伏爾加河流域作為墾殖、國民經濟和政治的中心的意義——森林、草原和河流:它們在俄國歷史中的作用以及俄羅斯人和它們的關係——能否按現代的印象來判斷國家的自然界對古人心境的影響?——俄羅斯平原自然界中某些具有威脅性的現象。 |
第五講 | 研究我國初期歷史的主要史料《始初編年史》——古羅斯的編年史工作;原始編年史和編年史匯集——《始初編年史》的最古版本——在最初編年史匯集中的古代基輔編年史家的痕跡——這位編年史家是誰?——《始初編年史》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怎樣編成匯集的?——編年史匯集的年代表——涅斯托爾和西爾維斯特。 |
第六講 | 對《始初編年史》的歷史批判性分析——《始初編年史》對後來羅斯編年史編纂工作的意義——編年史匯集的年代根據的錯誤及其錯誤的根源——編年史匯集的編者對匯集各部分所作的加工——《始初編年史》古代抄本的缺漏——作為《始初編年史》基礎的斯拉夫的統一思想——研究者對編年史的態度——十二世紀的編年史——編年史家的歷史觀。 |
第七講 | 俄國史第一時期的主要史實——對俄國史開端的兩種看法——先於東斯拉夫人居住在羅斯南部的各民族及其對俄國歷史的關係——什麼事實能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的開端?——《始初編年史》關於斯拉夫人從多瑙河遷來的傳說——約爾南德報導的六世紀時斯拉夫人的分布情況——喀爾巴阡山東斯拉夫人的軍事聯盟——東斯拉夫人散居在俄羅斯平原上,這件事情的時代和特徵——散居的結果是東斯拉夫人成為獨立的部族。 |
第八講 | 東斯拉夫人遷居餓羅斯平原的後果:1)法律上的後果,東斯拉夫人遷居時代的生活——殖民對破壞氏族聯盟和使氏族相互接近產生的影響;氏族為農戶所代替——這些事實在羅斯斯拉夫人神話中的反映——他們的神話概述,對自然的崇拜——尊崇祖先——這些在羅斯斯拉夫人的崇拜偶像的婚禮——習俗和家庭制度中的反映;——2)經濟上的後果,沿第聶伯河的古代通商活動——黑海北岸的希臘移民區——羅斯斯拉夫人與哈扎爾人、東方阿拉伯人以及拜占庭的早期通商關係的痕跡——哈扎爾人的統治對這種通商關係的順利發展產生的影響。——古代羅斯城市的起源。 |
第九講 | 3)東斯拉夫人沿羅斯平原移民的政治後果——羅斯南部草原上的佩切涅格人——羅斯的商業城市被武裝起來——瓦利亞格人;關於他們的起源和在羅斯出現的時期問題——城市領區的形成及其對部落的關係——瓦利亞格公國——關於海外王公應邀到來的傳說;該傳說的歷史根據——九世紀斯堪的納維亞海盜在西歐的行為——作為羅斯國家雛形的基輔大公國的形成——基輔在國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對上面研究的內容的概述。 |
第十講 | 最初幾個基輔王公的活動——東斯拉夫各部落聯合在基輔王公的政權下——管理機構——賦稅;車馬差役稅和出巡索貢——管理機構和商業流通的聯繫——基輔王公的對外活動——羅斯和拜占庭的條約和通商關係——這些條約和通商關係在羅斯法制史中的作用——羅斯通商活動的外部困難和危險——草原邊境的防禦——十一世紀中葉的羅斯國土——居民和疆界——基輔大公的作用——王公的親兵隊;他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對各大城市商人的密切關係—一這些商人中的瓦利亞格成分——奴隸的占有是等級劃分的最初基礎——親兵隊中的瓦利亞格成分——“羅斯”這個詞在不同時期的意義——部落分成等級。 |
第十一講 | 雅羅斯拉夫死後羅斯國土的王公統治制——雅羅斯拉夫以前的制度不明確——雅羅斯拉夫諸子之間土地的分配及其基礎——分配規則在以後的變動——統治制中的長幼次序是這種制度的基礎——長幼次序概述——順序制的起源——它的實際作用——促使它瓦解的條件:王公的協定和內訌;關於世襲領地的觀念;區分出失去地位的王公;王公個人的勇敢;領區城市的干預——順序制的意義。 |
第十二講 | 順序制及反抗順序制的事態所產生的後果——十二世紀羅斯國土政治上的分裂——長系邑城的強大:邑城謂徹以及謂徹與王公間的契約——十二世紀羅斯國土統一的因素:王公之間的關係對社會情緒與社會意識的影響;王公親兵隊對全國土的意義;基輔對王公與人民的意義;生活方式與生活興趣的普遍一致——十二世紀羅斯國土的政治體制——民族統一感的覺醒——本時期完成的事情。 |
第十三講 | 十一及十二世紀的羅斯社會——《羅斯法典》是這個社會的反映——對這個文獻的兩種看法——《羅斯法典》的特點是指出其本身的起源——將地方的法律習慣彙編加工供十一、十二世紀教會審判員使用的必要——法典編纂工作在律法的基本形式中的意義——拜占庭的法典編纂工作及其對羅斯法典編纂工作的影響——《羅斯法典》源於教會司法——《羅斯法典》中的貨幣計算與法典的編纂時代——《羅斯法典》的史料——《羅斯法》——王公的法令——王公的判決書——教會立法草案——它們使用的參考材料。 |
第十四講 | 《羅斯法典》編纂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古羅斯法律文獻中局部編纂的跡象——局部地編起來的條文如何匯集加工——《羅斯法典》的編纂及其結構;主要編本間的相互關係——《羅斯法典》和當時所行律法的關係——《羅斯法典》所反映的公民社會——初談律法古文獻對歷史地研究公民社會的意義——《羅斯法典》中刑法與民法的界限——刑罰制度——《羅斯法典》的古代基礎與後來的積層——對財產與人格兩者的評價——社會的兩種劃分——有關財產的契約與義務——《羅斯法典》是資本的準則。 |
第十五講 | 羅斯頭幾個基督徒王公的教會條令——按聖弗拉基米爾條令所建立的教會機構——雅羅斯拉夫條令所規定的教會法庭的司法範圍與教會世俗會審法庭——犯罪概念、罪責範圍及懲罰制度的轉變——雅羅斯拉夫條令中的貨幣計算;制定條令的年代——條令最早的基礎——教會的立法全權——教會法典編纂工作的過程雅羅斯拉夫條令中採用教會法典方法的痕跡——條令與《羅斯法典》的關係——教會對政治制度、社會習性與市民生活的影響——基督教家庭的建立。 |
第十六講 | 俄國歷史第二時期的主要現象——瓦解基輔羅斯社會制度、破壞其繁榮的因素——上層社會的生活;文明及教育上的成就——下層的狀況;占有奴隸與剝削奴隸上的成就——波洛夫齊人的入侵——第聶伯羅斯荒蕪的跡象——人口向兩個方向流遷——向西流遷的標誌——對西南羅斯今後命運的看法與小俄羅斯民族的起源問題——人口向東北流遷的標誌——人口流遷的意義與這個時期的基本史實。 |
第十七講 | 伏爾加上游羅斯殖民的民族學方面的後果——大俄羅斯民族的起源問題——奧卡一伏爾加兩河河間地區異族人的消失及其遺蹟——羅斯移民與芬蘭土著的關係——芬蘭土著對大俄羅斯人的人種、對大俄羅斯方言的形成、對大俄羅斯的民間信仰以及對大俄羅斯社會結構所產生影響的痕跡——伏爾加上游的自然環境對大俄羅斯的國民經濟及大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產生的影響。 |
第十八講 | 伏爾加河上游羅斯殖民的政治後果——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王公及其對基輔羅斯的態度:將大公的家長權力轉變為國家權力的嘗試——安德烈在羅斯托夫地方的行動方式:他對近親、對長系首城以及親兵的態度——安德烈王公死後羅斯托夫地方的王公內訌與社會內訌——弗拉基米爾的編年史家對這種內訌發表的意見——弗謝沃洛德第三時代伏爾加河上游羅斯對第聶伯羅斯所占的優勢——安德烈與弗謝沃洛德王公的政治成就對蘇茲達爾社會情緒所起的影響——列舉學過的事實。 |
第十九講 | 十三及十四世紀羅斯國土情勢一瞥——弗謝沃洛德第三的後裔所行的王公統治的封邑制——王公封邑——封邑制的主要標誌——封邑制的起源——南方王公中劃分世襲領地的思想——羅斯各地王公變成立陶宛政權下的臣民——雅羅斯拉夫長系各支中宗族傳統的力量:十五世紀末奧卡河上游王公與梁贊王公間的關係——封邑制的基本特點——封邑制能在弗謝沃洛德第三的後裔中順利發展的原因——在蘇茲達爾地區沒有阻礙封邑制發展的因素。 |
第二十講 | 封邑制時代在俄羅斯歷史中的意義——封邑制王公統治的後果——研究這些後果時碰到的問題——封邑分裂的進程——封邑王公貧困化——封邑王公彼此疏遠——封邑王公的作用——封邑王公與封邑中私有世襲領主們的法律關係——封邑關係跟封建關係的比較——封邑公國的社會結構——封邑王公國土意識與公民情感的低落——結論。 |
評註 |
序號 | 大致內容 |
---|---|
第二十一講 | 莫斯科開始統一分封的羅斯——開始提到莫斯科城——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初址——莫斯科城的地理狀況及其經濟優點——莫斯科城是各條通道的樞紐——莫斯科地區早期居民狀況的追溯——莫斯科是大俄羅斯的人文中心——莫斯科河是過境通道——莫斯科城地理狀況的政治成果——莫斯科是幼系的封邑,這種狀況對莫斯科王公們的對外關係和內部活動的影響——十五世紀中葉前莫斯科王公們取得的政治成就和民族成就:1.擴大了公國的領土。2.取得了大公的寶座。3.這一成就的結果:遏止了韃靼的入侵;王公們結成莫斯科聯盟。4.總主教教壇移到莫斯科,這一變化對莫斯科王公們的意義——結論。 |
第二十二講 | 莫斯科諸王公的相互關係——繼承制度——法律對動產和分封領地明顯的一視同仁——莫斯科王公的繼承制度同古羅斯法律習俗的關係——莫斯科王公的親族和領地關係——長子繼承制的加強——幼系分封王公服從長系的形式——韃靼壓迫對大公間關係的影響——莫斯科大公的權力由直系長子繼承的制度的確立——莫斯科王公的家族意願同大俄羅斯人民需求的結合——失明王公瓦西里時期莫斯科內訌的意義——莫斯科諸王公的性格。 |
第二十三講 | 自由城市公社——大諾夫哥羅德——它的位置;區和區段——諾夫哥羅德地區;行政區和鄉——諾夫哥羅德自由地位的條件和發展——諾夫哥羅德同王公的條約關係——治理——謂徹及其同王公的關係——行政長官和千人長——司法制度——元老會議——地區治理制度——屬城及其同首府的關係——結論。 |
第二十四講 | 諾夫哥羅德社會各階級——諾夫哥羅德大貴族及其產生——紳士——商人和平民——奴僕、農民和對分佃農——小農;階級的產生和意義——諾夫哥羅德社會階層劃分的基礎——諾夫哥羅德的政治生活——王公派系和社會派系的產生和鬥爭——諾夫哥羅德內訌的性質和意義——普斯科夫政治制度和生活的特點——普斯科夫政治制度和諾夫哥羅德政治制度的不同性質——諾夫哥羅德政治生活的缺陷——諾夫哥羅德自由制度崩潰的總原因——預言。 |
第二十五講 | 俄羅斯歷史第三時期中的主要現象——十五世紀中葉羅斯領土狀況——莫斯科大公國的疆界——莫斯科羅斯進一步聯合中的變化——伊凡三世及其後裔的領土擴張——大俄羅斯的政治聯合——第三時期的基本事實——這個事實的近期後果——莫斯科大公國的國外形勢及其大公們的對外政策的變化——關於俄羅斯民族國家的思想及其在伊凡三世對外政策中的表現。 |
第二十六講 | 第三時期基本事實的內部後果——莫斯科君主政治意識的提高——索非婭·巴列奧洛格及其在莫斯科的意義——新的封號——新的系譜和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加冕登基的傳說——王公政權神授的思想——世襲領地和國家——在兩種統治形式之間動搖不定——王位繼承程式——王公權力的擴大——分封制的落後和害處——伊凡三世及其繼承人對分封制猶豫不決——莫斯科君主最高權力的組成情況——莫斯科各界對君主的看法發生變化——結論。 |
第二十七講 | 莫斯科的大貴族——從十五世紀中葉起大貴族組成的變化——大貴族家族系譜的條件和規則——新組成的大貴族的政治情緒——莫斯科大貴族成為一個階級——門第制——門第制的淵源——門第制的簡單計算方法和複雜計算方法——在立法方面對門第制的限制——門第制的思想——門第制形成為制度——門第制對大貴族階級作為政治保證的意義——它在這方面的缺陷。 |
第二十八講 | 新組成的大貴族階級同君主的關係——在分封時代莫斯科大貴族同王公的關係——從伊凡三世起這些關係發生的變化——衝突——不和睦的原因不明——別爾先同馬克西姆·格列克的交談——大貴族的統治——伊凡沙皇同庫爾勃斯基王公的通信——庫爾勃斯基王公的看法——沙皇的反駁——通信的性質——產生不和的朝代背景。 |
第二十九講 | 設立沙皇特轄區的客觀條件——沙皇異乎尋常地離開莫斯科以及他寄給首都的信函——沙皇的返回——關於沙皇特轄區的聖旨——沙皇在亞歷山大羅夫村的生活——沙皇特轄區同貴族特轄區的關係——沙皇特轄區的使命——莫斯科國家制度中的矛盾——考慮用服役貴族代替大貴族——沙皇特轄區沒有作用——同時代人對沙皇特轄區的看法。 |
第三十講 | 伊凡雷帝介紹。 |
第三十一講 | 分封社會的組成——莫斯科服役等級的組成——服役人員——非服役人員:擁有土地的市民、職員、士兵——外國人——服役等級的家族組成——服役等級——軍事服役的人數——國家的外部形勢——西北部的戰爭——同克里米亞和諾加伊人的戰爭——保衛東北邊境——河岸服役——防禦線——警衛和民兵制——艱巨的鬥爭——服役等級的經濟體制和軍事體制問題以及領地問題。 |
第三十二講 | 服役領地占有制——對服役領地制起源的看法——服役領地占有制的起源——服役領地制——它的規章——服役領地薪俸和金錢薪俸——賞以服役領地——生活費。 |
第三十三講 | 服役領地制度的近期後果——一、服役領地原則對世襲領地占有制的影響。十六世紀世襲領地的動用——二、服役領地制度是人為地發展土地私人占有制的手段——三、縣級貴族集團的形成——四、服役的、占有土地的無產階級的出現——五、領地占有制對城市的不利影響——六、服役領地占有制對農民命運的影響。 |
第三十四講 | 寺院世襲領地問題——寺院的發展——俄羅斯東北部的寺院——荒郊寺院——寺院移民區——特羅伊茨基一謝爾基耶夫寺院的移民活動——荒郊寺院的意義——古代俄羅斯日曆——古羅斯聖徒言行錄——古羅斯言行錄的結構和特點——世俗寺院——荒郊寺院的創立者——修士在荒郊的漂泊和定居——荒郊共同生活寺院。 |
第三十五講 | 寺院擴展土地的方式——賞賜的土地——為超度靈魂和落髮當修士而作的捐獻——買賣和其他交易——寺院占有的土地對修士產生的有害後果——寺院會餐——寺院紀律鬆弛——寺院占有土地給服役人員和國家造成困難——寺院世襲領地問題——尼爾·索爾斯基和約瑟夫·沃洛斯基——1503年的宗教會議——就這個問題在理論上展開的論戰——試圖通過立法限制寺院擁有大量土地。 |
第三十六講 | 寺院占有土地同農奴制的關係——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的農民——農村居民點的種類——耕地和荒地的比例。土地占有者的類型——農民(1)同土地占有者的關係,(2)同國家的關係——農民的社會結構——農村公社問題——農民對土地的經營——幫助、貸款、優惠——農民的份地——賦役——結論。 |
第三十七講 | 關於十六世紀末農民固定於土地的看法——1597年關於逃亡農民的法律和擬議中的關於農民普遍固定於土地的法令——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勞役契約——為農民的農奴化鋪平道路的經濟條件——國有農民和宮廷農民固定於土地——貸款的增加和土地占有者的農民對主人的人身依附加劇——農民的被帶走和逃亡以及對付他們的立法措施——十七世紀初土地占有者的農民的處境——結論。 |
第三十八講 | 對往事的概述——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莫斯科國家的管理——莫斯科國家結構的不利條件——對莫斯科國家的結構和性質的總看法——分封公國的管理機構——負責大貴族和杜馬——地方長官和鄉長一食邑的意義——十五世紀中葉起莫斯科國家的中央管理機構的變化——衙門和大貴族杜馬——它們活動的性質。 |
第三十九講 | 州級行政領導機構的變革——食邑的定額——報告和法庭陪審員——司法行政制度——它的組成——主管機關和工作程式——性質和意義——兩個問題——司法行政制度同食邑貴族的關係——地方制度的改革——進行這種改革的原因——建立地方自治機構——地方政權的主管機關和職責——宣誓就職——這種改革的意義。 |
第四十講 | 行政管理機構和社會——地方自治機構的分散性和等級性——全民的原則失敗——把地方機構聯合起來的必要性——縉紳會議——關於1550年縉紳會議的傳說——對這個傳說的分析——1566年和1598年縉紳會議的婦成——縉紳會議的服役人員和工商業人士——一縉紳會議和邦——縉紳會議代表的意義——縉紳會議的協商程式——縉紳會議宣誓的意義——縉紳會議和地方村社的聯繫——縉紳會議的起源和意義——關於全國縉紳會議的思想——十六世紀末的莫斯科國家。 |
評述 |
序號 | 大致內容 |
---|---|
第四十一講 | 對俄國歷史第四時期的看法——這一時期的主要事實——這些事實的相互關係中明顯暴露的矛盾——外交政策對國內生活的影響——第四時期的事件進程與這種影響的聯繫——國家和社會政治意識——動亂時期的開始——王朝的結束——沙皇費奧多爾和鮑里斯·戈都諾夫——動亂的起因。僭位問題。 |
第四十二講 | 社會各階級依次捲入動亂——沙皇鮑里斯和大貴族——偽季米特里一世和大貴族——沙皇瓦西里和大貴族階級——沙皇瓦西里的宣誓文告及其意義——中層大貴族和首都服役貴族——1610年2月4日條約和1610年8月17日莫斯科條約——兩個條約的比較——外省服役貴族和1611年6月30日縉紳會議的決定——下層階級捲入動亂之中。 |
第四十三講 | 動亂的原因——王朝方面的原因:世襲王朝對國家的看法——對選舉產生的沙皇的看法——社會政治方面的原因:國家的賦役制度——社會紛爭——動亂過程中僭位稱王的意義——幾點結論——第二支民軍和把波蘭人逐出莫斯科——米哈伊爾當選——米哈伊爾成功的原因。 |
第四十四講 | 動亂的直接後果——新的政治概念——這些概念在動亂中的表現——執政階級成員的更迭——門第制的解體——最高權力的重新組合——沙皇和大貴族階級——大貴族杜馬和縉紳會議——最高權力的簡化——1861年大貴族的企圖——縉紳會議的成員和作用的變化——經濟的破壞狀況——動亂以後的社會情緒。 |
第四十五講 | 動亂之後莫斯科國的國際地位——新王朝對外政策方面的任務——立陶宛與波蘭合併時的西部羅斯——行政管理和等級關係中的變化——城市和馬格德堡法——盧布林合併——合併的後果——草原烏克蘭的移民——哥薩克的起源——小俄羅斯哥薩克——查坡羅什。 |
第四十六講 | 小俄羅斯哥薩克的道德品質——哥薩克對宗教信仰和民族性的維護——哥薩克人中間的對立——小俄羅斯問題——波羅的海問題和東方問題——莫斯科國對歐洲的關係——十七世紀莫斯科對外政策的作用。 |
第四十七講 | 十七世紀莫斯科國內部生活的搖擺——兩類新措施——立法的趨勢和對新法律彙編的需求——1648年的莫斯科叛亂和它對《法典》的態度一一1648年7月16日關於制定《法典》的決定和決定的實施——《法典》的書面材料來源——會議代表參與《法典》編纂——編纂的方法——《法典》的意義——新的思想——新頒布的條文。 |
第四十八講 | 政府的困境——地方管理的集中化——督軍和固巴行政區長官——地方自治機構的命運——區級軍區——中央管理機關的集中化——計算事務衙門和機要事務衙門——社會的集中化——基本階級和過渡階級——等級的形成——服役人員——工商區居民;使抵押人重新繳納工商稅。 |
第四十九講 | 私人占有者土地上的農民——決定他們處境的條件——古羅斯的奴僕——契約奴僕制的起源——1597年的四月敕令——院外僕人——農奴契約的出現——它的起源——它的條件——《1649年法典》規定的農奴地位——農民的家產——農奴的納稅義務——《法典》執行時期農奴同僕役的區別。 |
第五十講 | 主人和農奴——農奴制和縉紳會議——十七世紀縉紳會議的社會成分——它的人數——選舉——會議的進程及會議的政治性質——會議不穩定的條件——商人階級對縉紳會議的想法——會議代表制的瓦解——十七世紀的縉紳會議做出了什麼?——對前論的概述。 |
第五十一講 | 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繫——軍隊和財政——固定稅額的收入:間接稅、直接稅——貢賦錢和代役錢,驛站錢,贖俘錢,射擊軍稅——登記冊——無定額的稅收——經驗和改革——鹽稅和菸草壟斷——信貸銅幣和1662年莫斯科暴動——住人的切特維爾季——農戶稅和人口登記冊——直接稅的等級分攤制——財政和地方機構——院外僕人的賦稅——人民勞動力在國家各種勢力之間的分配——特別稅——1680年收支預算表。 |
第五十二講 | 國內事務的狀況令人不滿——不滿的原因——不滿的表現——人民造反——文獻記載中反映出的不滿——H.A.赫沃羅斯季寧公爵——尼康總主教——格里哥里·科托希欣——猶里·克里尚尼奇。 |
第五十三講 | 西方影響——其開始——它何以在十七世紀開始?——兩種外來影響的相遇和其不同之處——俄國社會思想生活中的兩種傾向——西方影響的漸進過程——外國制團隊——工廠——關於船隊的打算——關於國民經濟的思想——德意志人的新居留地——歐洲的舒適——劇院——關於科學知識的思想——其最早的傳播者——基輔學者在莫斯科的著作——學校教育的萌芽——親職教育——西·波洛茨基。 |
第五十四講 | 反對西方影響的開始——反新科學的抗議——教會分裂——分裂起因的記述——雙方各自怎樣解釋分裂的起因?——宗教儀式和文本的力量——其心理基礎——羅斯和拜占庭——全世界教會思想的黯然失色——傳說和科學——民族教會的自負——國家的新措施——總主教尼康。 |
第五十五講 | 俄國教會在尼康擔任總主教時的狀況——尼康的全世界教會的主張——他的革新活動——尼康用什麼來促使教會分裂?——對天主教的恐懼心理——對早期舊教徒的讚美——對上面所述的簡評——人民心理上的舊教因素——教會分裂和教育——教會分裂對西方影響的促進作用。 |
第五十六講 | 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勒季謝夫。 |
第五十七講 | 阿法納西·拉夫連季耶維奇·奧爾金——納肖金。 |
第五十八講 | 瓦西里·戈利琴公爵——改革的準備和改革的原因。 |
評述 |
序號 | 大致內容 |
---|---|
第五十九講 | 彼得大帝在北方戰爭之前的生活——幼年時期——宮廷教師——學習——1682年事件——彼得在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村——少年軍團——第二次求學——彼得道德上的成長——納塔利婭皇后的統治——彼得的夥伴——遊戲的意義——出國——回國。 |
第六十講 | 彼得大帝,他的外表、習慣、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性格。 |
第六十一講 | 彼得大帝的對外政策和改革——對外政策的任務——歐洲的國際關係——北方戰爭的開始——戰爭的進程——戰爭對改革的影響——改革過程和聯繫——研究的順序——軍事改革——正規軍的組建——波羅的海艦隊——軍事預算。 |
第六十二講 | 軍事改革的意義——貴族的地位——京都的貴族——改革前貴族的三重作用——對貴族的審查和挑選——這些措施收效甚微——貴族的義務教育——服役期滿退伍辦法——公職的分配——貴族家譜成分的變化——上述改革之意義——非世襲領地和世襲領地的接近——關於一子繼承制的諭旨——諭旨的執行情況。 |
第六十三講 | 農民和第一次丁籍調查——根據法典劃分的社會結構——徵集和招募——人口登記——各兵團的駐紮——社會構成的簡化——人口登記和農奴制——人口登記的國民經濟意義。 |
第六十四講 | 工業和商業——彼得在這方面活動的計畫和辦法——1.延聘外國技師和工廠主——2.派遣俄國人出國——3.立法宣傳——4.工業公司、優惠、貸款和補貼——嗜好、挫折和成功——貿易和交通線。 |
第六十五講 | 財政——困難——克服困難的措施——新稅;告密者和聚斂官——利潤——修道院衙門——專營——人頭稅——人頭稅的意義——1724年的預算——財政改革的結果——改革的障礙。 |
第六十六講 | 管理機構的改革——研究的順序——大貴族杜馬和衙門——1699年的改革——軍政長官的副手——莫斯科市政局和庫爾巴托夫——省份改革的準備——1708年的省份劃分——對各省的管理——省份改革的失敗——參政院的設定——參政院的產生及其意義——監察官——各院的設立。 |
第六十七講 | 參政院的改革——參政院和總監——地方機構的新變革——地方委員——市政公署——新機關的基礎——中央機構和外省機構的基礎的區別——細則——新機構的實際情況——強盜。 |
第六十八講 | 彼得大帝改革的意義——關於改革的幾種常見的論述——論述的搖擺不定——索洛維約夫的論述——這些論述與同時代人印象之間的聯繫——幾個爭論問題:1)關於改革的起源;2)關於它的準備;3)關於它的作用的威力——彼得對舊羅斯所持的態度——他對西歐所持的態度——改革的手法——總的結論——結束語。 |
第六十九講 | 彼得大帝逝世時的俄國社會——俄國的國際地位——人民對彼得逝世的印象——人民對待彼得的態度——關於僭稱沙皇者的傳說——關於反基督沙皇的傳說——兩種傳說對於改革的意義——上層階級組成的變化——它們形成的條件——出國留學——報刊——劇院——國民教育——學校與教學——格柳克中等學校——初級學校——書籍;大型舞會;上流社會交際讀本——統治階級及其對改革的態度。 |
第七十講 | 1725—1762年時期——彼得逝世後的皇位繼承問題——葉卡捷琳娜一世即位——彼得二世即位——此後的皇位更迭——近衛軍和貴族——上層階級的政治情緒——最高樞密院——德·米·戈利岑公爵——1730年的最高樞密大臣。 |
第七十一講 | 由於選舉公爵夫人安娜即位而在貴族中引起的動盪——貴族的方案——德·戈利岑公爵的新計畫——計畫破產——破產的原因——1730年事件與過去的聯繫——安娜女皇及其宮廷——對外政策——反對德國人的運動。 |
第七十二講 | 宮廷政變的時代意義——彼得一世之後的政府對其改革的態度——這些政府的軟弱無力——農民問題——參政院總監阿尼西姆·馬斯洛夫——貴族和農奴制——貴族供職的優惠條件:教育資格和任職期限——貴族土地所有制的鞏固:廢除一子繼承制;貴族借貸銀行;關於逃亡者的諭旨;擴大農奴制;貴族地產等級的清理——廢除貴族義務兵役——農奴制的第三發展階段——農奴制的實踐。 |
第七十三講 | 18世紀中葉的俄國——彼得大帝頭幾位繼位者臨朝時期彼得大帝改革之命運——伊利莎白女皇——彼得三世皇帝。 |
第七十四講 | 1762年6月28日的政變。 |
評述 |
序號 | 大致內容 |
---|---|
第七十五講 | 時代的基本事實——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她的出身——伊莉莎白的宮廷——葉卡捷琳娜在宮廷里的地位——葉卡捷琳娜的行為方式——她的課業——考驗和成就——別斯圖熱夫——留明伯爵——彼得三世皇帝在位期間的葉卡捷琳娜——性格。 |
第七十六講 | 葉卡捷琳娜即位時的形勢——她的綱領——對外政策——當前的任務——葉卡捷琳娜愛好和平——H.H.帕寧伯爵及其體制——同普魯士結盟的害處——同土耳其的戰爭——東方問題的擴大——同波蘭的關係——瓜分波蘭——繼續瓜分——瓜分的意義——對外政策的總結和性質。 |
第七十七講 | 形勢——旅途感受——改革的開始——御前會議草案——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政治思想——《聖諭》的起源、結構和文獻——對《聖諭》的檢查和批評——《聖諭》的內容——《聖諭》的主旨。 |
第七十八講 | 編纂法典嘗試失敗——1767年委員會的組成——委員會的選舉——代表委託書——委員會的組織結構——委員會的開幕及其工作概述——討論——兩個貴族階層——由農奴制度引起的爭論——委員會和新法典——委員會任務的改變——委員會的意義——《聖諭》的命運——關於改革地方行政和法院的思想。 |
第七十九講 | 彼得一世去世後中央機關的命運——地方機關的改革——省——省級管理體制,行政和財政機關——省級司法機關——省級管理體制制度的矛盾——貴族和城市御賜詔書——1775年省級管理體制的作用。 |
第八十講 | 彼得一世以後農奴制度的發展——彼得一世時期農奴地位的變化——彼得一世以後農奴制度的加強——地主權力的擴大——地主權力的界限——彼得一世繼承人時期關於農民的立法——對占有者完全私有的農奴的看法——葉卡捷琳娜二世和農民問題——烏克蘭的農奴制度——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農奴立法——作為地主私有財產的農奴——農奴制度的後果——代役金的發展——勞役制——地主的家僕——地主的管理制度——買賣農奴——農奴制度對地主經濟的影響——農奴制度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農奴制度對國有經濟的影響。 |
第八十一講 | 農奴制度對俄國社會思想道德生活的影響——貴族社會的文化需求——貴族教育綱要——科學院和大學——公立和私立學校——親職教育——貴族社會的風尚——法國文學的影響——法國文學的傳播者——啟蒙文學影響的結果——文明貴族社會的典型代表——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政的意義——物質財富的增長——社會對立的加劇——貴族與社會。 |
第八十二講 |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1796—1855年)事件概述。主要事實——保羅一世皇帝在位時期——19世紀俄國對外政策——領土的擴大——東方問題——俄國和南斯拉夫人——對外政策的總結。 |
第八十三講 | 亞歷山大一世皇帝在位時期——亞歷山大一世的教養——亞歷山大一世的性格——初期的改革嘗試——斯佩蘭斯基和他的改革計畫——斯佩蘭斯基計畫的中央管理體制。 |
第八十四講 | 亞歷山大一世在位後半期。政策的變化——波蘭王國憲法——波羅的海東部沿海地區農民的解放——農民問題——反動——十二月黨人——十二月黨人的教育——上流社會的情緒——十二月黨人和俄國的現實——秘密協會——亞歷山大一世之死——1825年12月14日的行動——1825年12月14日行動的意義——亞歷山大一世改革的失敗。 |
第八十五講 | 尼古拉一世執政時期;任務——尼古拉一世執政初期——編纂法典——御前辦公廳——省級管理體制——官僚制的膨脹——農民問題——國有農民的組織管理——關於農民的立法——農民立法的意義。 |
第八十六講 | 亞歷山大二世重大改革概述——農奴人口——地主經濟——農民的情緒——亞歷山大二世登極——農民改革的準備——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省委員會——改革方案——編審委員會——1861年2月19日法令的基本特點——農民的土地制度——農民的義務和土地的贖買——貸款——贖金——地方自治改革——結論。 |
附錄 | 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1729—1796年) 農奴制的廢除 |
評述 | |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