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嘉莉妹妹
- 外文名稱:Sister Carrie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西奧多·德萊賽
- 首版時間:1900年
- 字數:446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創作過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一個農村姑娘嘉莉懷著對城市的嚮往,來到了芝加哥,一段日子下來,嘉莉很快感覺了失望,她住在姐姐的家,那充滿寒酸和屈辱的環境,破壞了她原先的夢想。嘉莉當然不滿現狀,在這個時候,火車上遇見的杜洛埃出現了,他伸出慷慨之手,經濟上又給予幫助,隨後兩人同居。眼下的生活和她原來夢想的有點兒相像,但她發現這種關係名不正,言不順。之後遇到一家酒店老闆赫斯渥,兩人你來我往,很快墜入情網,他倆常常穿行在燈紅酒綠之中,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嘉莉這才看見夢境和現實的一致。然而,這樣的生活不可能來得這么容易,走到平坦之地,一定要來一段陡坡,甚至是火坑,酒店老闆出事了。無奈之際,赫斯渥攜帶嘉莉逃到紐約。之後的生活,酒店老闆落泊得像一條狗。她又一次體驗到了什麼叫艱辛。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嘉莉妹妹在歌劇院找到了工作,她的美貌和天生一副好嗓子派上了用場,她漸漸走紅,漸漸富裕,而赫斯渥在她眼前,變得像一架破舊的生了銹的機器。她離開了赫斯渥,獨自一個人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赫斯渥逐步潦倒,最後自殺。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嘉莉妹妹在歌劇院找到了工作,她的美貌和天生一副好嗓子派上了用場,她漸漸走紅,漸漸富裕,而赫斯渥在她眼前,變得像一架破舊的生了銹的機器。她離開了赫斯渥,獨自一個人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赫斯渥逐步潦倒,最後自殺。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20世紀初的美國,自由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並進入興盛時期,美國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變成了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社會。機械化的生產提高了效率。農村多餘的勞動力也進入了城市;科技經濟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降低,人們有更多的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市無疑是現代生活的中心,也成為了年輕人追求的場所。嘉莉妹妹就是其中的一員。
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和經濟的繁榮,豐富物質供給刺激著消費。助長了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和崇拜。消費意識形態逐步取代了以生產為主的意識形態。這種消費意識形態強調花費和物質,它削弱了勤儉、節約、自控等傳統道德標準。
創作過程
1899年秋天,德萊塞在好友阿瑟·亨利的敦促下,開始創作《嘉莉妹妹》。小說的素材主要來自他長期擔任記者時對當時城市生活的了解和積累,以及他自己在芝加哥和紐約的生活經歷和大量閱讀巴爾扎克、哈代、斯賓塞等人的作品所得的啟迪。童年的生活經歷和家庭成員的苦難歷程也是他創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嘉莉妹妹》一書中最重要的一個情節是赫斯渥偷了酒店的錢,將嘉莉騙上火車,開始了私奔的生活。這個情節的原型實際上是德萊塞妹妹埃瑪的生活經歷。當年一家酒店的出納就曾經偷了店裡的三千五百美元,帶著埃瑪私奔到蒙特婁,然後又輾轉去了紐約。1900年3月德萊塞完成了《嘉莉妹妹》的初稿。
人物介紹
嘉莉
嘉莉是出生社會底層的磨坊工人的小女兒,她不甘願這一生就在鄉下老家過這單調枯燥狹小的生活,18歲時懷著年輕無知的幻想,登上去芝加哥的火車,尋求新的生活,尋求幸福。在車上,她結識了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杜洛埃。他對芝加哥繁華景象的描述,也使嘉莉倍感興趣。嘉莉把芝加哥想像得十分美好。但是,剛到芝加哥,她的夢想就破碎了。姐姐明妮的房子侷促狹小,充滿一種寒磣的氣味,嘉莉大失所望。即便住在姐姐家也要付食宿費的,第二天一早,嘉莉就只好懷著朦朧的希望出門去找工作。可是,她得到的都是“不要人”的冰冷冷的回答。最後,好不容易才在一家製鞋廠找到了工作,工作非常辛苦。儘管如此,她所能掙到的工錢每周只有4塊半。冬季來臨,她沒有外套、呢帽、棉鞋,風吹到身上就打寒顫。正當嘉莉心灰意冷的時候,她遇到了那個年輕的推銷員杜洛埃。不久,嘉莉做了他的情婦。其實杜洛埃只不過是按老規矩玩一場追求女人的把戲罷了。嘉莉渴望著幸福,但是嘉莉仍時常感到不安,她即為杜洛埃總不正式與她結婚而困惑,又為自己並不熱愛他卻害怕失去他的關心而疑慮。也就在這時候,市里費莫酒店的經理赫斯渥出現了,嘉莉感情的天平傾向了赫斯渥這一邊,直至被杜洛埃發覺後,他一氣之下離開嘉莉獨自出走了。渴求自由而孤獨的嘉莉終於投入了赫斯渥的懷抱。作者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描寫嘉莉對幸福生活追求的幻滅,揭露和批判了19世紀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靠誠實勞動找不到出路,只有道德淪喪、出賣自己,才能得到金錢地位,在這樣的社會是能有真正的幸福。
赫斯渥
赫斯渥是一個從美國上層社會裡跌下來,或者可以說是被排擠出來的人物。當年,他曾是芝加哥紅極一時的酒店經理,是社會上有勢力的人物。在許多像他這樣春風得意、衣冠楚楚、尋歡作樂的人當中,用很形象的一句俗話來說“他能呼風喚雨”。赫斯渥迷戀嘉莉,最後終於導致了他的妻子提出離婚並索要贍養費,使他變成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因為他的財產都記在他妻子的名下。他和嘉莉一同離開芝加哥,來到了紐約。在紐約,赫斯渥四處奔波尋找職業,卻一無所獲,他自暴自棄,闖進賭檯,幾次賭博下來就差不多隻剩100塊錢了。正巧布魯克林的電車工人在鬧事,急於招聘司機,赫斯渥便去求職。但是,當地在警察保護下駕車駛出公司時,就被人們“工賊”的罵聲包圍,石塊擊碎了車窗的玻璃,險些砸上他的腦袋,最後他只好悄悄逃走。生活的開支全靠嘉莉的收入,嘉莉對他產生了厭惡,拋棄了他。後來,他衣衫檻褸,骨瘦如柴,飢腸轆轆,全靠救濟和乞討為生。他多次向路人乞討又多次被拒絕。在嚴冬的一天晚上,他躺在乞丐收容所的黑屋,讓煤氣幫助他獲得了解脫。赫斯渥原本有錢有勢,春風得意,但一朝失去金錢和地位,就會從此不得翻身,即使費盡心機,也是枉然,終於落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底層。這其實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性的表現,也充分表現了小說揭露和否定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主義傾向。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該作品以真切的現實主義為鮮明的特徵,比較真實地揭露了20世紀初人們狂熱的追求美國之夢的悲劇事實,揭示了驅駛人們享樂卻最終幻滅的本能主題,說明了在以金錢為中心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裡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嘉莉的墮落是有一定的社會因素的。首先是由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嘉莉是社會員底層的一群人的代表,被艱難的生活所迫,不得已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另一方面,是源於嘉莉對生活現狀的不滿,不斷追求更高級的生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使得她不斷變化所依靠的男人,走上這條墮落的道路。
嘉莉失去了工作,是社會因素,是客觀的原因,正是由於這個客觀因素導致了嘉莉走上一條墮落的道路,包括在赫斯渥告訴她自己有妻室的時候,他的經濟能力以及社會地位仍然深深的吸引著嘉莉,使得嘉莉跟著他來到紐約,因為這個男人能夠滿足嘉莉的欲望以及她極大的虛榮心。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來看,擁有金錢就意味著仍有高質量的生活,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這不是嘉莉一個人的價值取向,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正是這種價值取向,影響著那一群和嘉莉一樣來自農村的女核,不約而同的走上這條道路。
德萊賽對當時的美國社會洞察的很透徹,他通過嘉莉妹妹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陰暗面,同時也攻擊了美國社會的道德標準。展示出在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裡,美國夢只是一種幻想,窮人憑藉誠實的勞動上升到社會上層不過是安慰自己的幻想而已。《嘉莉妹妹》曾被英國公眾視為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德萊賽把視野從身邊的人和事擴展到美國廣闊的社會中並賦予它深刻的道德寓意。嘉莉始終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她既有傳統女性的特徵,又有新女性的追求;既有物質食慾,又有精神嚮往;夢想依附於男人,又不得不獨立於男人。
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貫穿於《嘉莉妹妹》中,提供了研究這部小說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嘉莉妹妹的本質體現在她的一次次的選擇中,她離開貧窮的家鄉來到紐約,先後做了杜洛埃和赫斯渥的情婦。後來走上了舞台,成為一名著名的演員。這些選擇也折射出“人是絕對自由的存在主義哲學風格”,嘉莉的每一次選擇都與社會和他人密切相關,她也要為她的選擇負責任,同時也要承擔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最終嘉莉雖然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擠入了上流社會。但是一切存在都是虛無的,她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孤獨地生活著。嘉莉通過自由選擇不斷證明自己的存在,並為自己的選擇擔負起了責任,後果是承受著無盡的孤獨和痛苦,更加突出反映了她所生活的世界的荒誕和醜陋。
藝術特色
自然主義
德萊賽在小說《嘉莉妹妹》中繼承了左拉的自然主義傳統,運用自然主義寫作手法,探討了欲望本能和環境對個體命運的影肩,尤其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命運的剖白,把那個階段實用主義的美國,描寫得淋漓盡致。
象徵手法
《嘉莉妹妹》中,運用大量的象徵手法來表達主人公的欲望與絕望,主動與被動等,而且象徵意義之間的對比,使小說主題更加鮮明。通過象徵意義的對比,表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不同品質及不同的社會地位。
搖椅
在這部小說中,多次提到了搖椅而且搖椅出現在主人公的每一個住處,甚至在嘉莉
與赫斯特伍德在蒙特婁所居住的賓館裡也有搖椅。主人公經常坐在搖椅里,而且總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它不僅僅是一件家具。
嘉莉、赫斯特伍德及杜洛埃都經常坐在搖椅上,但嘉莉是在搖椅上坐得最頻繁的人物,有趣的是她每次坐在搖椅上都是在某次重大事件發生之後,且都反映她的某種心情。
報紙
報紙象徵著過時的新聞,過去發生的事情。看報紙的人也屬於過去,這些人因此被歸類為懷舊的範疇,他們是不再展望未來並且期待上升到社會頂端的人。赫斯特伍德的女兒談到去歐洲的人們能被登上報紙。這樣能被登上報紙代表一種社會地位提高的狀態,而另一方面,閱讀報紙又是社會地位的衰落形式。在小說的第20章,赫斯特伍德首次閱讀報紙時,報紙就象徵著過去和一種無法在將來崛起的無能為力。
衣服
衣服在小說在也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德萊塞通過人物的衣養打扮來表小不同人物的不同社會地位。在嘉莉看來,衣服代表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也預示著他所享有的快樂。
劇院
劇院在小說中的頻繁出現有著特殊的含義。劇院它是神秘城市的縮影。在現實社會中城市裡有各種各樣的人,而在劇院只有幻想存在,發生在舞台上的一切,與艱辛的現實生活相反,卻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願望。所以劇院是又一象徵手法,代表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對比。
人物形象
嘉莉妹妹這個藝術形象不同與以往的美國小說中的人物,她是世紀之交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她代表著美國青年一代對“美國夢”的追求。她是美國文學中第一個“美國夢”的追尋者,在她身上不難看出金錢和名利對她的誘惑。她,一個妙齡姑娘,沒有在教堂和誰舉行婚禮,竟先後和兩個男人上床,成為情婦,但她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順利度過難關,成為了幸運的大明星。
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是這部小說的又一重要特徵。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這些描寫對於揭示人物個性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緊扣著讀者的心弦。如對赫斯渥偷錢出逃時的心理活動的描寫,這時赫斯渥開始後悔:“啊,那美好的地位,那優雅的辦公室;怎么把一切都捨棄了呢?啊,我拋棄的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在這裡,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人物的心裡矛盾,也為小說後半部赫斯渥心理的畸形發展埋下了伏筆。
作品影響
《嘉莉妹妹》在小說領域打破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和高雅傳統,打開了通向忠實、大膽與生活激情的新天地,從而為當時的美國文學界帶來了一場革命,在美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作品評價
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嘉莉妹妹》像一股自由、強勁的西風吹進閉塞、沉悶的美國,給我們滯塞的個人天地裡帶來了自馬克·吐溫和惠特曼以來的第一縷新鮮空氣。”
《每日郵報》:《嘉莉妹妹》是美國人寫的一部了不起的小說。
《捍衛者》:《嘉莉妹妹》“真實、敏銳、毫無偏見,它是美國歷史上有史料價值的‘檔案’”。
作者簡介
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國小說家。生於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鎮。父親是貧苦的德國移民。他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以後進印第安納大學學習。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從事新聞工作。走遍芝加哥、匹茲堡、紐約等大城市,廣泛深入地觀察了解社會,為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第一部小說為《嘉莉妹妹》(1900)。1911年,《珍妮姑娘》問世,接著又發表了《欲望三部曲》的前兩部《金融家》(1912)和《巨人》(1914),奠定了德萊塞在美國文學界的地位。《天才》(1915)是德萊塞自己最滿意的一部長篇小說。它通過一青年畫家的墮落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以真實的犯罪案件為題材的《美國的悲劇》(1925)是德萊塞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