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上海1936)

《世界文化(上海1936)》1936年11月16日創刊於上海,半月刊,由世界文化社負責該刊的編輯出版與發行的工作,社址位於上海辣斐德路(現復興中路)瑞華坊20號。姚蓬子,袁孟超擔任該刊主編一職,負責該刊物的主要編輯與撰稿工作。1936年12月4日上海市社會局向上海市書業公會發出海字第6068號命令,對上海市內的部分書籍和報刊進行查封和銷毀,禁止出售,杜絕流傳。《世界文化》在停刊了一段時間後於1937年重新復刊。館藏最後一期為1937年刊行的第二卷第二期,總計14期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文化(上海1936)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6年
  • 出版周期:半月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主張建立強大的國防文化,動員一切力量同帝國主義展開鬥爭,開展救國運動,實現中華民族的自救與重生。《世界文化》以通過使用文藝為武器來增強民眾的抗敵救亡意識與感情作為該刊的創辦宗旨。在內容方面,該刊主要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四大方面,文章多從這幾個方面展開鋪陳,以大量的篇幅,來分析評述國際國內形勢,及政治經濟情況,注重介紹歐美國家以及,日本蘇聯的相關情況,該刊還發表了文學譯著,向國內讀者介紹了世界文化名人高爾基,普希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該刊多處強調國防的重要性,並認為應當迅速建立國防文化來代替封建文化,通過國防機構的建設來增強抵禦外敵的力量,並認為這是每一個國民尤其是文化人應盡的責任。除了注重國防力量之外,該刊同樣注重強調國防文化以及國外優秀文化的介紹,並翻譯了大量的國外進步優秀文藝理論和作品,使文藝能夠實現啟迪民智和成為教育工具的目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國聯的前途》、《論民族的戰爭問題》。
該刊作為一份綜合性刊物,注重對當時國際國內時間的報導和分析,就當時而言,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民眾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對於當代學者研究抗戰時期國際關係以及各二戰時期各國作戰策略等問題提供了較為全面的佐證材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文化傳統

《發刊詞》
中華民族的命運已經徘徊於生與死的邊界,消滅和新生的分岔點,一面是侵略者的屠刀,另一面是中國人大眾求生的抗爭。
在屠刀下面靜靜的等死呢,還是萬眾一心的起來求生呢?
除了漢奸,除了敵人自己,沒有一個人願意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從此被斬斷的,即使在失去的土地上,即使在敵人鋒利的無情的威脅與屠殺下,即使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最困苦的境遇中,五年來不是有廣大的民眾在苦苦的奮鬥著,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由而苦苦的奮鬥著嗎?用鮮紅的血,寫成我們悲壯的戰歌,用鮮紅的血寫成我們新生的歷史,用鮮紅的血保障著我們抗敵的最後的勝利,我們決不會被學者名流論客們的花言巧語所欺騙,我們也絕不會被敵人的恐嚇政策所屈服,我們更不會有失望而消極由苦惱而頹廢。
我們要不分富貴貧賤,不分高下尊卑的結合成一條堅強的民族戰線,我們要匯集大大小小的力量凝結成抗敵的洪流,我們不願意放棄一個瞎子,我們不願意遺漏一聲哭泣或叫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