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

中原地區的發音,人名中使用,字輩排行,徐州李氏一支(十一世名人徐州狀元李蟠、雍正時期李衛)中第二十四世有這個字輩。

《說文》:“丕,大也。從一,不聲。”按:金文丕不從一,不、丕原為一字,後分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丕
  • 拼音:pī
  • 部首:一
  • 總筆畫:5
基本字義,部首筆,詳細字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方言,

基本字義

拼音:pī(一聲)
  1. 大:~業。~變。
  2. 常誤讀作péi(二聲)

部首筆

部首:一 部外筆畫:4 總筆畫:5
五筆86:GIGF 五筆98:DHGD 倉頡:MFM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15

詳細字義

〈形〉
(形聲。從一,不聲,即韻母i,聲母b。本義:大)
同本義[big;great]
丕,大也。——《說文》
丕揚先帝之盛功。——《漢書·匡衡傳》
太醫令吉丕。——《後漢書·耿秉傳》
昧旦丕顯。——《左傳·昭公三年》
弼我丕丕基。——《書·大誥》
曹操次子,魏文帝曹丕。
2.又如:丕變(大變);丕訓(偉大而可為法則的言論);丕烈(偉大的功業);丕業(偉大的事業);丕績(偉大的功績);丕顯(偉大而顯明);丕丕基(極偉大的帝王家業。指帝王之位)
〈動〉
1.尊奉[follow]。如:丕崇(崇奉);丕然(敬奉的樣子);丕承(很好地繼承);丕應(很好地應和)
〈連〉
乃,於是[then]。如:丕乃(於是);丕則(於是)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丕 ·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4
《廣韻》敷悲切《集韻》《韻會》攀悲切《正韻》鋪悲切,音胚。大也。《書·大禹謨》嘉乃丕績。
又奉也。《前漢·郊祀志》丕天之大律。《注》奉天之大法也。
又姓。春秋晉大夫丕鄭。亦作。
又同岯。山名。大邳山。《史記》作伾。《國語》作丕。
又元也。《書·金縢》是有丕子之責於天。《史記》以丕為負。《索隱》引鄭氏曰:丕讀作負。◎按《廣韻》《玉篇》諸書音切,倶本音和,惟重脣輕脣之音,多用互動。後學不考,遂成訛舛,如丕用敷悲切之類。是以敷母輕脣之音,切滂母重脣之字。宜從《集韻》諸書攀悲切為是。岯原字從山不。

說文解字

【卷一】【一部】丕
大也。從一不聲。敷悲切

說文解字注

大也。見釋詁。從一。不聲。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鋪怡切。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為丕。如不顯即丕顯之類。於六書為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丕,隸書中直引長。故云丕之字不十。漢石經作,可證。非與丕殊字也。

方言

潮汕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