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發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思是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出。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採取某種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得不發
- 名稱: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 拼音:bù dé bù fā
-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出
-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出處,典故,主人公,曹操,陳琳,詞語辨析,
成語解釋
【名稱】: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拼音】:shǐ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出。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採取某種行動。
成語典故
出處
出處一:《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晉·王沈《魏書》:“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出處三:《三國演義》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陳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典故
後來,曹操火燒袁紹的糧草倉庫,打敗了袁紹,陳琳沒辦法,只好投靠了曹操。曹操生氣地指責陳琳說:“你還敢來見我!當初你為袁紹寫檄文,數落我的過錯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罵我的祖宗三代?”陳琳愁眉苦臉地回答:“我那時候是被形勢所迫,必須那樣做,沒辦法啊!就好像一支已經被搭在弓弦上的箭,不得不發射出去一樣。”曹操很愛惜陳琳的才華,也就不再追究那件事了。
主人公
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