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新時代變革性實踐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 作者:新華社記者
歷史洪流奔湧向前,總是一浪高過一浪。
  2012年11月15日,剛剛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記者見面時莊嚴宣示,新的壯闊征程就此啟航——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在100年的史詩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這9年是怎樣的一段華彩?!之於民族復興有著怎樣的深遠意義?!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9年——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大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把握髮展大勢、引領時代潮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標誌性成就,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2020年3月24日,工人在湖北武漢東風乘用車公司工廠總裝車間的流水線上作業。2020年3月下旬左右,武漢各企業開始陸續復工復產。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這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的9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民族復興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這是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9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黨心軍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奮,我國國際地位日益鞏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九年風雷激盪,鑄就世紀偉業。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將就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作出決議。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回望,百年黨史革命、建設、改革的“豹尾”已經收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龍頭”正在開啟。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新時代中國領航人以前所未有的勇毅和豪情向世界、向未來宣告:
  “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鍛造領航復興領導力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鍛造領航復興領導力
  2020年12月10日,河北省巨鹿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右一和右二)在巨鹿縣西郭城鎮柳窪村向村民了解扶貧政策落實情況。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21年9月13日,正在陝西榆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家溝革命舊址。
  7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在這個小山溝進駐了120天,毛澤東同志在這裡寫下40餘篇文獻及80餘封電文稿,指揮全國解放戰爭。
  隨著電台的電波,“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聲音”從陝北窯洞飛向大江南北,全黨全軍都無條件執行“嘀嗒、嘀嗒”的命令,摧枯拉朽、克敵制勝。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始終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滄桑巨變,大道如砥。
  從戰爭年代確立“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的根本原則,到建設時期強調“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再到改革開放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黨的領導始終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定海神針”。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份歷史昭示的清醒自信,更是一份面向未來的責任擔當。
  2015年1月16日,中南海懷仁堂,一個重要會議開了整整一天。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5家黨組的工作匯報。
  此後每年年初,這樣的匯報都會舉行一次,成為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制度安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治國理政的最根本原則,一改一段時期黨的領導淡化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校正了黨和國家前進的航向——
  將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載入黨章和憲法;
  在黨中央組建一系列頂層機構,全面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財經、外事、國家安全、網信等重大工作的領導;
  將黨的領導貫徹和融入到意識形態、國有企業治理、高校領導體制、群團組織建設等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之中……
  一系列基礎性、創製性、戰略性舉措,使黨中央真正成為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全黨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吒變化,無有留難”,這正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力量。
  全黨有核心,黨中央才有權威,黨和國家才有力量。
  馬克思指出,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
  縱觀百年黨史,從長征途中的命懸一線到十年內亂後的何去何從,每當緊迫形勢、緊要關頭、嚴峻考驗,都會形成對“領導核心”的迫切期待、強烈共識,都會有“這樣的人物”應運而生、力挽狂瀾。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階段、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變動盪,“四大考驗”嚴峻複雜,“四種危險”尖銳深刻,黨和國家事業又到了一個興衰成敗的重要關口。
  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革故鼎新、勵精圖治,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習近平總書記眾望所歸、當之無愧地成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2016年10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正式明確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
  成熟核心的誕生,總是伴隨著思想理論的飛躍。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船舶在湖北省武漢市陽邏港區水域行駛(2018年8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一同載入黨章,寫在黨的旗幟上。
  這是歷史和人民的共同選擇、鄭重選擇、必然選擇,是黨和國家之幸、人民之幸、中華民族之幸。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風雨來襲更賴堅強砥柱。
  曾記否,2020年2月23日,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一場“史無前例”的會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召開。
  通過電視電話會的形式,習近平總書記直接給全國17萬名縣團級以上幹部開了兩個小時會,從最高領導人到“一線總指揮”,將任務一竿子插到底,中國共產黨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動員力、執行力令世人驚嘆。
  從沉著冷靜,果斷拍板武漢“封城”的關鍵抉擇,到一聲令下,三軍齊發、全黨行動、全國動員,再到科學統籌,高超把握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辯證法……抗擊疫情的“世紀大考”,再次雄辯證明:有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堅強成熟有力的領導核心,有科學統一的指導思想,這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的最大底氣。
  打最硬的鐵,須是鐵打的人。
  面對一度越演越烈的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勇氣和決絕,作出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抉擇。
  誓言如鐵、雷霆萬鈞!一場新中國歷史上、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力度、廣度、深度空前的反腐敗鬥爭拉開大幕。
  據統計,十八屆黨中央5年間,立案審查省軍級以上黨員幹部及其他中管幹部達440人,其中十八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43人,占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總人數比例超過11%;黨的十八大以來至今,已有超過90萬名黨員被清除出黨。
  一手刮骨療毒、猛藥去疴,一手大刀闊斧,系統性重塑黨的肌體和靈魂——
  從以中央八項規定破題,擦亮作風建設金色名片,到高舉巡視利劍,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從把政治建設作為根本性建設,確保全黨做到“兩個維護”,到堅持思想建黨,接續開展5次黨內集中教育;
  從破除“四唯”傾向,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到堅持制度治黨,立起黨內法規體系的四梁八柱;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對党進行革命性鍛造,對軍隊進行革命性重塑……
  中國共產黨更加純潔清正、更加堅強有力、更加生機勃勃,黨同人民血肉相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國際權威機構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5%,居世界各國之首。
  強體魄於自我革命,開新局於社會革命。
  一個風華正茂的世界最大執政黨,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始終站在時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必將引領億萬人民在復興征程上風雨無阻、一往無前。
  重構經濟發展新格局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重構經濟發展新格局
  這是5月13日拍攝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長江、黃河,中華民族母親河,中國經濟大動脈。
  治國先治水。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留下“高峽出平湖”夙願。
  幾十年激流勇進,長江和黃河流域省份經濟總量在全國占比超過七成。
  2016年新年伊始,沿線地區熱盼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
  “今天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這次討論的不是發展問題,而是保護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許多參會人員感覺“好像是潑了一盆冷水”。
  走遍長江和黃河上中下游,先後破題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為國家的“江河戰略”確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定位。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從高速增長到穩中求進,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中國經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這是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戰略抉擇——
  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創下新世紀以來最低值。面對海外唱衰論調,習近平總書記不為所動:“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內支撐條件深刻變化,中國經濟走到轉軌關口。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全面闡述了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三大特徵趨勢。
  順應大勢,方可乘勢而進。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一錘定音。
  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定力——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走進太鋼,拿起一片厚度僅0.02毫米的“手撕鋼”,不禁稱讚“百鍊鋼做成了繞指柔”。
  3年前,總書記第一次到太鋼了解新產品研發時,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發力點”。
  從那時起,企業科研團隊臥薪嘗膽,經過700多次試驗,攻克400多項工藝難題,登頂世界領先水平。
  鋼鐵產業在新中國艱難起步,改革開放後躋身最大產鋼國,卻一度陷入產能過剩困境,如今從傳統鋼論噸賣到尖端鋼論克賣,越來越多鋼鐵企業華麗轉身。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決定行動的高度。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新發展理念,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創新被提升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關鍵核心技術不能被“卡脖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提高供給質量,重構中國經濟結構體系;
  立足萬里江山,縱橫捭闔,整合融通,謀定長江、黃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實施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建設雄安新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培育新動力源,重構中國經濟空間布局;
  ……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在位於山西的太鋼集團,員工展示用手撕開0.02毫米厚的超薄帶狀不鏽鋼(2019年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也是信號燈。
  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地方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成長念頭時,習近平總書記態度堅決:“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
  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時,中國開放的大門卻越開越大,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互利共贏。
  當事關民生大事的房地產業出現調控放鬆苗頭時,牢牢確立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信念堅定。
  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升級——
  11月4日,第四屆進博會拉開大幕,簽約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數量超過上屆,中國市場的磁力更加強大;今年外貿保持兩位數高增長,遠超市場預期……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主要依靠外需到不斷擴大內需,中國經濟一方面同世界經濟的聯繫更加緊密,一方面具備了暢通內循環的必要條件。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客觀經濟規律,作出重大決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這是未雨綢繆,更顯強大自信。
  有了這樣的自信,中國經濟勇於迎難而上,不畏個別國家遏制打壓,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敢於頂住壓力,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成長由負轉正……
  山高路遠,但見風光無限。
  百年前,戰亂頻仍的中國經濟一片凋敝,步履維艱。新中國成立後,有的資本家妄稱“共產黨軍事一百分,經濟只能得零分”。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躍上100萬億元台階,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大關,創造了一個個東方奇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中國超級經濟巨輪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新航道,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貌一新、氣質一新、底色一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乘風破浪駛向經濟強國的彼岸。
  再造“中國之治”新優勢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再造“中國之治”新優勢
  這是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9月8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如果選擇一項中國共產黨最厲害的經驗傳輸給我的國家,我認為是治理能力。”
  金秋十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肯亞學者丹尼爾感慨於中國的疫情防控,“我想像不出任何一個國家能取得中國這樣的成效”。
  2020年,突如其來的抗疫鬥爭,全黨全國上下齊心風雨同舟,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重大戰略成果;
  錯綜複雜的香港問題,處變不驚,迅速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掀開“東方之珠”新的一頁……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對制度進行著深刻思考。
  作為我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土地上一經紮根,就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在實踐探索中完善和發展。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殷切期望。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992年,鄧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斷。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影響深遠,各類風險挑戰交錯疊加,更多“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亟待破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多嚮往亟待滿足……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實現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時代的重任,歷史性落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肩上。
  洞察時與勢,融通“制”與“治”。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宏闊格局中,刻下鮮明的制度印記——
  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繼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又一個劃時代的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項改革涵蓋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勢全面推進,打破利益的藩籬,促進各項制度機制更加成熟定型……
  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之治”的征途中,再次寫下新的篇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作出決定。
  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覆蓋13個方面的制度,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圖譜,奠定“中國之治”的制度基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9年來,從“中國之制”邁向“中國之治”,始終立足中國國情——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
  這是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7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
  習近平總書記和2000多名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鄭重按下表決器。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全國人大組織法的決定、關於修改全國人大議事規則的決定。
  “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髮人深省、指引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眾自治制度等事關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
  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創新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制度……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一系列夯基壘台的長遠制度不斷完備。
  9年來,從“中國之制”邁向“中國之治”,始終著眼長治久安——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推動織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讓美麗中國漸行漸近。
  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一項項民生制度創新,透射殷殷深情。
  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確保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引下,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日漸成型。
  9年來,從“中國之制”邁向“中國之治”,始終堅持公平正義——
  2018年3月11日,憲法修正案通過;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實施;2021年10月23日,親職教育促進法出台……
  新時代砥礪奮進,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無不貫穿法治之力,無不踐行法治之義。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下,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磅礴開啟,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更加完備穩定管用的制度,護航民族復興行穩致遠。
  “我們已經走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們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就一定能夠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無比的堅定,更是深刻的自覺。
  挺起新時代精神脊樑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挺起新時代精神脊樑
  這是5月26日在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拍攝的洋浦國際貨櫃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聚英廳,暖意融融,交流熱烈。
  “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的這席話,打動無數國人心。
  一語越百年。“平視世界”刷屏的背後,是對“今日之中國,已非昨日之中國”的歷史喟嘆,是新時代中國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寫照。
  輝映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光競相閃耀——
  撤僑緊急關頭,“在你背後有偉大祖國”見證國家價值;扶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彰顯公平底色;孟晚舟回國現場,全場高唱《歌唱祖國》,一個個經典場景,展現中國精神的挺拔。
  從“最大留學潮”到“最大海歸潮”,從“品牌就是外國好”到“國潮”成為新風潮,點滴變化,折射國人自信的回歸。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回望百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歷數滄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鬥爭經千辛而不敗、越萬難而不衰,就是因為不斷覺醒、生長的偉大精神在支撐、引領和推動。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這是更加厚實的底氣:
  “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演進形成的燦爛文明,黨領導人民百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奮鬥實踐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是中國自信的堅強基石。
  這是更加堅強的骨氣:
  喀喇崑崙高原,加勒萬河谷,河水滔滔,亂石嶙峋。
  2020年6月,在這裡,面對外軍蓄意挑釁,“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和戰友頑強奮戰,用生命築成祖國的界碑……
  誓言,穿越時空:“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面對美方霸凌威嚇,始終有理有利有節,“中國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任何挑戰”。
  “最讓我震撼的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很強烈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近距離觀察中國抗疫鬥爭,世界衛生組織赴中國考察專家組負責人深深感慨。
  這是更加昂揚的志氣:
  “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
  堅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更寬廣的胸懷融入和影響世界——史詩般的征程中,貫穿的是奮發圖強的志氣,是自立自強的國風。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習近平總書記道出真諦。
  “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澎湃激盪,正是習近平總書記以縱覽古今的胸懷、遠見卓識的視野、磅礴厚重的氣度引領、推動和踐行。
  凝聚中國精神的靈魂和力量——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人們在第四屆進博會上參觀
人們在第四屆進博會上參觀(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立根固本,必須補足精神之“鈣”,找準勝利之“鑰”。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對理想信念高度重視。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首次提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首次闡釋以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為主要內涵的偉大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點亮精神的天空。
  傳承和弘揚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堅持和發展改革開放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一座座精神豐碑,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固支撐。
  厚植中國精神的根脈和滋養——
  2020年9月28日,考古,這門“高冷”的學問,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課堂。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說。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會議,考察曲阜孔府、敦煌莫高窟等諸多文化場所,在各個國際場合闡釋中國文化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民族復興匯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吮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新時代中國精神因此擁有不竭的泉源。
  升華中國精神的時代特質和價值旨歸——
  人們難忘這一幕: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勳章獎章。黨和人民以最高規格褒獎英雄模範。
  人們也記得,習近平總書記探訪一個個紅色革命聖地,每逢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以親力親為引領崇尚英雄的時代風尚。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根本上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全黨全國全社會行動起來,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參天大樹正在長成。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整治網路亂象維護清朗空間,意識形態工作激濁揚清。
  偉大事業砥礪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豪邁預言。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昭示雄渾的中國精神生機無限,矢志復興的中國力量奔騰浩蕩。
  引領命運與共新紀元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湖南省長沙市“字在其中”漢字國潮藝術展
  2019年9月21日,小朋友在湖南省長沙市“字在其中”漢字國潮藝術展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2021年春天,一幅“兩個辛丑年”的對比圖在網際網路上刷屏。
  1901-2021,從簽訂《辛丑條約》時的喪權辱國,到新時代國際舞台上的昂揚自信,人們感嘆穿越兩個甲子,中國同世界關係的天翻地覆。
  今天的中國,是中國之中國,更是人類之中國、未來之中國。
  2017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出訪瑞士。這是一次承載世界目光的訪問——環顧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湧動,“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頻發生。陷入困頓和迷茫的人們,亟待撥開迷霧、通往未來的引領。
  達沃斯——日內瓦,一路交流、一路傾聽。“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習近平總書記說,“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面對各國期待,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回首百年,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人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這樣希冀民族的未來:“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紀的中國:“國家總的力量就大了,可以為人類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大黨領袖的宏闊視野、歷史擔當和博大胸懷,究天下之變,解時代之問,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引——
  從2013年的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到2017年的日內瓦萬國宮,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並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從2015年的紐約聯合國總部,到2021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矛盾重重、紛爭不斷的世界,勾畫超越差異與分歧的價值同心圓……
  “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的關鍵字是“人類”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謀求“天下大同”——這正是中國方案引領世界的力量所在。
  2019年5月,北京。一場名為“亞洲文明對話”的大會,吸引一位“歐洲文明搖籃之城”雅典的客人遠道而來。在同習近平總書記的會晤中,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感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世界和人類作出的貢獻,不僅在於創造了多少物質,還在於提出了什麼理念。
  有人說,“大國注定創造偉大和永恆”。大國之大,就在於每當人類歷史行進到十字路口,總能以非凡的思想智慧,指引人們沿著正確方向攜手前行。
  這是持之以恆引領各國加強互聯互通,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的9年——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上海號”中歐班列從上海首發,駛向德國漢堡
  “上海號”中歐班列從上海首發,駛向德國漢堡(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深切體察各國人民追求發展的強烈願望,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一石激起千層浪。8年間,從亞洲到歐洲,從非洲到拉美……14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檔案,累計開展超過2000個項目,一幅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壯美畫卷全面鋪展。
  今天,“一帶一路”已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台、最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因為有了“一帶一路”,不少地方的人們才第一次喝上乾淨的水、用上安全的電、乘坐現代交通工具走出家門……
  這是矢志不渝引領各國平等交流合作,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網路的9年——
  “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9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旗幟鮮明倡導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41次出訪、足跡遍及五大洲69個國家;同來華參加主場外交活動的每位外國領導人會面;在國際會議上認真傾聽每位與會者發言……從習近平總書記身上,世界看到了“朋友應有的樣子”。
  這是一以貫之引領各國共商共建共享,建設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體系的9年——
  從北京到杭州,從廈門到青島,從上海到博鰲……9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創新性開展一系列重大主場外交。發起成立亞投行,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攜手制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率先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全球治理的時代變革中,世界聽到了更加響亮的中國聲音,看到了更加進取的中國行動。
  這還是堅定不移引領各國團結共克時艱、共創未來的9年——
  無論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存廢之爭”,還是面對多邊主義的“何去何從”;無論是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還是抵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牢牢把握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不畏浮雲遮望眼,引領各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進步的一邊,走團結合作的人間正道。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
  這就是哲人預言的“中國世紀”的曙光——9年來,世界記住了“給我們帶來陽光”的達沃斯演講;記住了一次次持續至深夜的“雲外交”;記住了日夜兼程的中歐班列;記住了已向世界提供超過16億劑的中國新冠疫苗……緊要關頭、關鍵時刻,是中國作為、中國擔當,讓人們收穫信心、勇氣和希望。
  “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並且做好。”
  習近平總書記溫暖而堅定的話語,展現著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的天下情懷,傳遞出一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國的時代重任。
  太陽每天刷新地球,從東到西,周而復始。過去3個世紀,人類見證了全球經濟政治重心從地中海轉向北大西洋,又轉向太平洋。斗轉星移,今天,整個世界都將目光更多投向中國。
  人們滿懷信心——實現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歷史進程的中華民族,必將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開啟偉大復興新篇章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村民的笑臉合集
  拼版照片:這是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村民的笑臉合集(2020年7月15日攝)。地處山區腹地的神山村曾是江西省井岡山市最偏遠的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曾達30%以上。當地通過發展扶貧產業和鄉村旅遊,村民收入顯著增加,並在2017年2月正式脫貧。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時鄭重表示。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
  這是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偉大實踐——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
  錨定宏偉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置於引領地位,推動“五位一體”全面進步。
  鎖定艱巨任務,打響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上陣,全黨上下五級書記共抓扶貧,25.5萬個駐村工作隊挺進一線,近200萬名鄉鎮幹部、數百萬村幹部傾力奮戰,取得全面勝利。
  中華大地上,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畫上句號,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成為現實。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歷史性的抵達,意味著又一次偉大的出發。
  這是立志千秋偉業的宏偉擘畫——
  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頂層設計。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自信昂揚的政治宣言書、接續奮鬥的時代動員令。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題調研,謀劃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水網建設起來,會是中華民族在治水歷程中又一個世紀畫卷,會載入千秋史冊。”
  兩個月後,川藏鐵路林芝至拉薩段上,總書記研究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時語重心長:“全國的交通地圖就像一幅畫啊,中國的中部、東部、東北地區都是工筆畫,西部留白太大了,將來也要補幾筆,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復興號列車行駛在西藏山南市境內
  這是試運行的復興號列車行駛在西藏山南市境內(6月16日攝)。6月25日,全長435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的拉林鐵路建成通車,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建成,同時復興號實現對31個省區市全覆蓋。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胸懷國之大者,著眼國之大事。
  從更加精準貫徹新發展理念到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實現高質量發展到創造高品質生活,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第一步邁出了新氣象,邁出了新成效。
  篤志前行,雖遠必達。
  此時此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我們的堅強領導不可撼動,經過淬鍊的中國共產黨猶如一塊“整鋼”,團結統一、健壯強大前所未有。
  我們的物質基礎積厚成勢,中國經濟動力更加強大,結構持續最佳化,空間不斷拓展,積蓄了充足動能。
  我們的制度保證更為鞏固,“中國之制”充分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現“中國之治”。
  我們的精神力量氣勢磅礴,中國人民的信仰、信念、信心堅若磐石,激發起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們的光明道路愈發寬廣,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時與勢在我們這邊。
  循大道,至萬里。
  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貢獻——
  到2035年,一個人口10多億的東方大國進入現代化行列,徹底改寫人類現代化的世界版圖;
  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將會終結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歷史標識,為整個人類現代化提供全新的選擇。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撫今追昔,飽含深情:“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
  穿越百年歷史烽煙,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秉持初心使命,前赴後繼,不懈奮鬥。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滿懷信心向世人宣告:“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愈發堅定而豪邁:“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