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吸收縫合線

不可吸收縫合線

不可吸收縫合線是指在手術縫合時植入人體組織後,不可以被人體降解吸收需要術後拆線的醫用縫合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可吸收縫合線
  • 外文名:Non-absorbable Suture
  • 醫療器械分類:無源手術器械
  • 一級產品類別:手術器械-吻(縫)合器械及材料
  • 二級產品類別:不可吸收縫合線
  • 管理類別:Ⅱ類醫療器械
材料和結構,型號,物理性質,不可吸收縫合線與可吸收縫合線的區別,1. 不可吸收縫合線的優缺點:,2. 可吸收縫合線的優缺點:,注意事項,發展史,

材料和結構

不可吸收縫合線是在外科手術中用於結紮止血、縫合止血和組織縫合的醫用縫合線,它不能被組織自動降解吸收,所以縫合後需要拆線去除。
常用的不可吸收線有絲線和普里林(Prolene)線等。其中絲線又稱蠶絲線或真絲線,是由蠶絲蛋白做成。普里林的材料是聚丙烯,這是一種無毒耐熱的材料,可以長期維持張力。
絲線是由很多小纖維交織在一起構成,叫做編織線,又叫多股線、捻線。
編織線的柔軟性好,打結不易滑脫,所以編織線通常打3個結,而單股線的柔軟性較差,打結容易滑脫,所以單股線打結通常會打6個甚至8個結。此外編織線的表面不光滑,與組織的摩擦力較大,結紮牢固。而單股線表面光滑,與組織摩擦力小,所以甲狀腺手術的切口使用皮內縫合時會選擇單股的普里林,以便切口癒合後將縫線整根抽出。由於編織線不光滑,存留在血管內容易形成血栓,所以縫合血管一般使用單股的普里林線。當然,多股線表面不光滑的缺點可以通過表面塗層的方式予以改善。

型號

在歐洲,縫線的型號是按照米制來編號,常見縫線由粗到細命名為3.5、3.0、2.5、2.0……,其最小直徑分別是0.35mm、0.30mm、0.25mm、0.20mm……;按照美國的編號,這些線分別命名為0、2-0、2-0/T、3-0……;而按照中國編號,則分別叫做7號線、4號線(2-0和2-0/T都叫4號線)、1號線……,具體表1所示。
不可吸收縫合線
縫合線型號

物理性質

1. 縫線直徑。縫線的直徑單位是毫米,常以幾個0來表示。縫線越細,0的個數越多。
2. 抗張強度。能夠將單根縫線拉斷的最小氣力。
3. 結構。結構指的是縫線是單股(單絲)還是多股(編織線)。
4. 摩擦係數。縫線的摩擦係數決定縫線是否易於穿過組織。
5. 線結強度。指使線結鬆脫的最小拉力,與縫線的摩擦係數成正比。
6. 彈性。指縫線在傷口腫脹時將其拉長後能夠回復原來長度和形態的能力。

不可吸收縫合線與可吸收縫合線的區別

1. 不可吸收縫合線的優缺點:

優點一:強度比較高,對於張力相對較大的傷口,醫生會建議使用不可吸收縫合線。
優點二:價格相對較低,對於外傷而言,使用不可吸收縫合線比較合適,而且基本上現在的不可吸收縫合線也很細,不是疤痕體質的人基本不會留疤,會留疤的人可能不管用可吸收縫合線還是不可吸收縫合線都一樣。
缺點:在體內不降解,不能被機體吸收,組織相容性差,作為異物,使切口及縫合部位易發生排斥反應、炎症反應、感染、瘢痕過度增生等一系列切口併發症的發生。不可吸收縫合線切口疼痛和竇道形成的發生率高。在感染的切口中,絲線張力明顯減低,為治療切口感染,往往需要不斷地取出線頭,傷口才能癒合。

2. 可吸收縫合線的優缺點:

優點一:無需拆線,可被肉體吸收,少了拆線的步驟。
優點二:不會給受傷後癒合的組織帶來凹陷、裂口、血凝塊及細菌的黏附。
缺點一:部分可吸收降解材料在植入人體後,植入部位會有不同程度的腫脹,不過排出腫脹部位中的液體後,就可以消除腫脹。
缺點二:部分材料可能會引起急性炎症反應。
缺點三:部分可吸收線,在面對一些張力比較大的傷口時,強度可能無法達到,因此在使用時受到限制。
缺點四:使用可吸收線手術價格會比較高。
綜上所述,不管是可吸收縫合線還是不可吸收縫合線,兩種縫合線各有優缺點,至於兩種縫合線到底誰好誰差,其實是無法比較的,縫合線產品講究的是“適合”,只有適合的產品才是好產品。比如說產品價格、產品質量、產品使用部位等因素,都是選擇醫用縫合線的條件,醫生會根據病人情況選擇合適的縫合線產品。

注意事項

1. 具體拆線時間因縫合部位及傷口和患者的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當創口癒合良好無感染等異常情況時:面頸部4~5日拆線;下腹部、會陰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關節處可延長一些,減張縫線14日方可拆線。
2. 營養不良、嚴重貧血、消瘦,嚴重失水或水電解質紊亂尚未糾正、切口張力較大等特殊情況可適當延長拆線時間。
3. 青少年可縮短拆線時間,老年患者及嬰幼兒、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遲拆線時間。
4. 傷口術後有紅、腫、熱、痛等明顯感染者,應提前拆線。

發展史

對傷口縫合和使用縫合材料的第一個詳細書面記載來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聖人和醫師蘇胥如塔。約瑟夫·利斯特在1906年製成了經過碘處理的無菌羊腸線。
第一根合成線於20世紀30年代被製成,於是眾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線迅速的發展出來。
第一根合成線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製成。
50年代開發了聚酯線,後來發展出針對羊腸線和聚酯的輻射滅菌。
60年代發現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於縫合線的製造。
現在,大部分的縫合線是用聚合物纖維製作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