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庵

不二庵

不二庵俗稱庵宮,位於晉江東石張厝頭北約200米處,原屬十一都順和里型厝境內,今梅峰村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不二庵
  • 地理位置晉江東石張厝頭北約200米處
  • 開放時間:全天
  • 始建:北宋熙寧元年(1068)
歷史溯源,規模和形態,

歷史溯源

北宋熙寧元年(1068)進士顏懌所建,初名“竺書”,祀如來佛祖與普庵祖師。其玄孫顏慵由永春返祖型厝,為光耀高祖尚書歸休園林,增建尼舍、樓台、房廊凡99間。因厝庵之大無與匹儔,故稱曰“不二庵”。  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南逃舍此,遂毀於元兵峰火。明皇熙元年(1425),湮沒150年後的庵宮,由里人蔡同、莫安四、章貢及沈明、陶通五人倡議修葺,增建一苑圍牆,一垣山門,兩側植以梅桂,故又稱“梅桂庵”。爾後鄭成功屯兵於此,與石菌陶亭庵互為犄角,以接應獨角寨(今英林大覺寨)對抗清軍。永曆十六年(1662)又慘遭兵燹之禍。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657),仁和里蔡自鈸信士鳩資庀材,未能恢復原貌,僅容所供佛聖棲身,廟堂委託型厝村耆老照管。此後,該寺風雨飄搖,幾經滄桑興敗。1964年,龍下農場創辦農業中學,寺被拆除,運走全部材料興建校舍,此處留下一片瓦礫。
20世紀70年代,有尼釋元儀經多方化緣,里人與僑親捐資於中殿原址建造簡陋庵堂供佛。1988年釋無建(俗姓蔡,名元髻)接任該寺住持,主持翻修中殿,增建拜亭,爾後數年間相繼擴建東西護厝,新建東西二座陪廟和膳房、法會台及講經堂、鋪築石埕廣場。

規模和形態

現寺廟占地19畝。廟堂及諸配套建築,錯落有致,嚴謹大方。拜亭南端是持德法師倡建的“放生池”,池中軸線近後壁鑿一水井浮出水面;二邊角各從水中造一對歇山式二層硬頂六角涼亭,池水清澈見底;護欄倒影,魚鱗躍金,渾然成趣。拜亭小脊塑四條青龍;青石柱上盤龍,躍躍欲飛,隱約有升天之態;大殿中脊塑二條大青龍,脊中塑二小龍護塔,極為別致精巧。
大殿為三開間二進單歇式硬山頂構築,飛檐翹脊,表龍護頂,紫色琉璃瓦為屋蓋,殿堂用粗大石木混構,嚴密堅實。寺內殿外對聯,皆用壓鍛成型的不鏽鋼板鎏金鐫以紅字,與琉璃光耀交相輝映。左側入門有聯曰:“不頂雲霞浮霧出;二峨風雨渡江來。”表達了佛門清淨,關心眾生疾苦的意境。殿內正中祀普庵祖師,左觀音菩薩,右地藏王菩薩。東陪廟分別供奉玄壇、三忠王、趙子龍、保生大帝。西陪廟為註生娘娘行宮。兩陪廟均為三開間單歇式硬山頂構築。
普庵,名印肅,號普庵,為臨濟十二世孫牧庵忠禪師之法嗣。宋孝宗乾道五年(1161)入寂,歿後有靈,凡事禱者,其應如響。元代加贈“大德慧慶”之號。普庵祖師閩南寺院普遍供奉,誕辰七月廿一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