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成語,拼音,引證解釋,成語故事,
成語
不一而足
拼音
bù yī ér zú
引證解釋
足:充足,足夠。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的。現指同類的事物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七回:“賈環賈薔等愈鬧的不像事了,甚至偷典偷賣,不一而足。”
《文史通義卷六 外篇一》:是王朝之取於侯國,其文獻之徵,固不一而足也。
成語故事
魯文公九年冬天,楚王派了一個叫椒的人來下聘,椒是楚國的大夫,但是楚國一向被視為蠻夷之地,他的大夫是不被中原人承認的,而這個事又要記錄在史書上,不給他個名分又不妥(那時候的史書不是什麼都記的),權衡之下,還是用了大夫。這是有史記載以來第一次給楚國人以大夫的名分——“始有大夫”,按慣例,大夫是身份尊貴的人,稱呼他的時候應該用他的氏,而不能用他的名(椒),為什麼不稱呼他的氏呢?——“何以不氏?”因為他畢竟還是夷狄之人,這是春秋公羊傳的特點。華夷之分,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按地域和血緣來分的,實際上,這些蠻夷和中原人,都有共同的祖先,這也是當時就承認的。華夷之分的標準是“禮”,遵循周禮,就是華,反之則是蠻夷。而且,中原人也有意識的向蠻夷推廣他們的文化,同化和吸納他們,但必須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穩妥的來進行,不能激進。認可夷狄(獲得“華”人的文化資格),不能一步到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一而足,即一次性而且充分、完全。後來演變成成語“不一而足”,意思發生轉變,變成了很多,不止一次或一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