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黨水電站是1973年,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在下黨村建立下黨水電站的地名。後因發電不足於1996年荒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黨水電站
- 所屬地區:福建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Xiàdǎng Shuǐdiànzhàn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以下黨村名命名,故名。
歷史沿革
二十世紀70年代初,下黨村民投工投勞建起了裝機容量12千瓦的微型電站。當年,由於沒有公路,壓力管道無法運進來,村里就組織石匠,用大石頭鑿成壓力管道“通天渠”,但無水庫,只能靠下雨才能發電,白天偶爾碾米,夜晚照明1小時左右,所發電量根本無法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如今,老電站已拆除,只留下“通天渠”和一面斷牆為證。2016年,通天渠被列入福建省首批水利文化遺產。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領地直相關部門領導,沿著崎嶇山路,徒步跋涉2個多小時來到下黨,現場辦公,訪貧問苦,視察了小電站,對下黨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建設通天渠的創舉給予充分肯定。
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同志決定支持下黨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萬元用於水電站建設。從此,下黨鄉水電發展開啟了新的歷史征程。在習近平同志的關心支持下,下黨水電站1989年8月3日動工,1991年12月首台裝機容量25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同時建設完成下黨第一條10千伏輸電線路。新建的電站水庫大壩於1992年3月建成並投入運行。
水電站建成後,解決了下黨鄉人民民眾生產生活長期用電難問題。下黨百姓家裡電燈亮了,告別了竹篾、松脂照明的歷史。下黨村民採用土地以租代征方式入股,每年按股分紅,當年2000多畝農田灌溉問題也得到解決。水電站的建成,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老區人民的真摯感情,愛民親民的公僕情懷,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扶貧攻堅理念。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用電負荷增長的需要,水電站兩次擴容總裝機容量增至1850千瓦。2016年,在省水利廳的支持下,水電站被列為水利部、財政部“十三五”增效擴容改造項目,工程改造總投資35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130萬元,地方和業主自籌220萬元。通過改造,電站機組出力、發電效益、自動化程度得到明顯提高。改造工程於2018年12月通過完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