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文化與現代人在中國北方地區的適應過程研究》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杜水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川文化與現代人在中國北方地區的適應過程研究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杜水生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距今30-50KaBP以來的晚更新世晚期,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兩個重要事件,一是現代人在全球範圍內擴散,取代了以前出現的所有化石人種,並成為地球的主宰;另一個是農業的發生,為文明社會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全球氣候變化頻率和幅度較為特殊的一個時期,故探索現代人如何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並以何種方式回響全球氣候變化而導致農業社會的出現成為學術界關注的問題。 中國北方地區是現代人活動的主要地區和粟作農業的起源地。具有豐富的考古資源,但對如何解釋現代人在中國北方地區的適應過程並導致粟作農業起源,仍然缺乏翔實的科學證據和合理的解釋。與其他地區(比如歐洲和西亞地區)的同類研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 下川遺址記錄了舊石器晚期小石器工業、石葉工業、細石葉工業的發展過程,並由於出土了磨石,也被視作粟作農業起源地。因此,如果通過提取文化遺存和生境遺存中蘊含的各種信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結題摘要
通過2014—2017年的工作,確認下川遺址是一處包含舊石器時代中期石核-石片技術和舊石器晚期早段石核-石片技術、中段石葉/細石葉技術和晚段細石葉技術多個發展階段的文化遺存。 舊石器中期遺存主要發現於富益河二級階地的中部一套紅褐色亞粘土中,石製品原料主要為來自富益河的石英砂岩和脈石英,有一定數量的黑色燧石,石製品類型有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等輕型工具。 舊石器晚期早段遺存校正後的碳十四年代為距今4.3—3萬年,石製品原料以黑色燧石為主,但不同地點也受附近原料的影響。石製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琢背小刀、台形器、楔形析器等輕型工具以及石斧和錛狀器等大型工具。 從距今2.9—2.6萬年,一種成熟的石葉/細石葉技術出現在下川遺址各個地點,並可能一直延續到距今2萬年前後。石葉石核和石葉數量雖然不多,但有一定數量用石葉製作的刮削器、端刮器。細石核類型豐富,有錐狀石核、半錐狀石核、船型石核以及楔形石核。端刮器和雕刻器是這個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楔形析器數量較多,尖狀器數量很少。 舊石器晚期晚段遺址在與下川遺址毗鄰的垣曲流水腰遺址保存最好,年代約為距今2—1萬年。遺址中除了各種類型的細石核、雕刻器、圓頭刮削器等繼續存在外,新出現小型雙面加工的石鏃和尖狀器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下川遺址的富益河圪梁地點有大量的扁平狀礫石,多數表面較平的一面有磨過的痕跡,主要發現於距今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晚期早段,由於它們往往和火塘共存,且在火塘周圍的土壤中經常發現有紅色的赤鐵礦粉,估計其功用和研磨赤鐵礦粉有關,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功能。 總之,下川遺址記錄了舊石器中晚期完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為研究現代人行為的出現、北方細石器起源與發展過程以及新舊石器過渡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