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嶺排村

下嶺排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下嶺排社區下轄村,位於大浪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面積約2.27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嶺排村、黃麻埔村、新圍村(新圍社區)。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有一小山名火山,高30米;有小河名大浪河,流經村西部。附近有茜坑水庫,與大浪、龍華、觀瀾等地各村共同使用,為深圳中北部重要水源地。始建於清朝,因分村而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嶺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下嶺排社區
  • 地理位置:大浪街道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龍華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大浪鄉;1986年,屬龍華鎮大浪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6年,屬大浪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街道下嶺排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謝姓。清康熙年間(1662—1722 年)從福建寧化縣石壁遷移至廣東新安龍華鄉大船坑嶺排圍,後分村為上、下嶺排村。
2015年末,戶籍人口360人,其中男性170人,女性190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7歲(男)。非戶籍外來人口7000餘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9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人,居住在越南、新加坡等國。
傳統經濟為農業生產,現村集體經營主要為廠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圓籠粄、米餅、油角,清明艾葉粄。地方特產有沙梨、柿子、鳳梨、梅仔、荔枝、龍眼等水果。
瀋海高速G15線、大浪北路、大浪永樂路、下嶺排路經過該村。1960年通電,1976年通電話,1986年通自來水,2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2年通網際網路。有民辦睿華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333人,教職工40人。有全民健身路徑、麒麟公園、市民公園、社區活動中心及社區圖書室,藏書2萬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100座。謝氏宗祠,2005年重修,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大浪麒麟博物館位於下嶺排社區居民活動中心,使用面積400餘平方米,向市民免費開放。村中存有《大船坑謝氏族譜》,謝玉如等於2013年纂修。
舞麒麟民俗形成於明代,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麒麟首先要"開光見青",然後才能參加表演。其過程為∶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子時之後黎明之前,麒麟隊員要身著表演服裝,不準出聲,手持表演道具及鑼、鼓、鈸、嗩吶等樂器整隊出發,麒麟在前,左右有持刀叉兵器的護衛,來到預先選擇好的古樹下,供上香燭,燒香參拜,隊中長者將包在麒麟眼睛上的紅布揭去,此時鑼鼓聲大作,鞭炮齊鳴;麒麟"出生"便見到了青青的樹葉,長者將采自一棵小樹枝頭的葉片送給融麟吃,這就叫"開光見青",是吉祥的象徵。
麒麟舞基本套路共有8段21套。全部表演時間25分鐘左右。舞麒麟結束後有"打功夫"環節(武術表演),表演時長與舞麒麟大致相同。最後還有接受賞禮紅包等禮儀。在表演過程中所配的樂器主要有鼓、銅鑼、銅鈸、嗩吶。"大船坑舞麒麟"2008年12月被列入寶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月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有謝桂新(1940—)、謝志強(1953—)、謝玉球(1963—)、謝燕華(1970—)。
代表性人物∶
林元嬌,中共黨員,龍華陶嚇人,嫁入大船坑嶺排圍;曾在家中以姐妹相稱機智地掩護兩名女游擊隊員躲過國民黨軍隊的搜捕;1946年東江縱隊北撤後,她收養了一名東江縱隊戰士的女兒,1953年,在小女孩7歲時將其送回其親生父母身邊;曾擔任大船坑接生員,後為生產隊婦女隊長,很受村民敬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