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在村

下在村

下在村位於蒼南縣南部,是宋元古村, 明朝時歸蒲壯所城練兵抗倭轄制。距蒼南縣城60公里。東南瀕海,西北倚山,兼備山海之利,屬平原地區。清《(乾隆)溫州府志》,《(民國)平陽縣誌》均作村名為廈材。 因此間有棵巨樹,可資建大廈之材而得名。東臨廈材浦,蒲江由此注入,形如葫蘆,縈迴七十二處,江水自此入海,系海塗漲積之地。淺海灘涂沙埕港水和蒲江江水流注,底質以軟泥粉沙為主,屬鹽漬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在村
  • 別名:夏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蒼南縣
  • 下轄地區:馬站社區
  • 電話區號:0577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文歷史,歷史沿革,建國以後,經濟發展,民國時期,建國以後,村民同心,水利設施,電力設施,交通道路,重視教育,教育歷史,建國以後,重視老年人,綜述,設施,領導團體,基本概況,榮譽簡介,計畫生育,目的,措施,

人文歷史

歷史沿革

宋元間,稱為廈材市(含今蒲城、西門外、甘溪、沿浦、廿畝、化峰頭等村)。1949年後,旋從地方方言諧音並簡化為"下在"村。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在此間建造蒲門所城和壯士所城,後合併為蒲壯所城。在此,練兵抗倭,屢有戰績。 至明成化年間(1465~1487),為避寇亂,姚、徐、華、項、紀五姓共13人,自福建泉州永春遷居蒲壯所城。姚姓五世孫國英於嘉靖年間(1522~1566)挈眷移居廈材大坪頭。此後內佑邱氏於明萬曆年間,謝氏、陳氏於清康熙年間,鄭氏於清雍正年間,流岐陳氏於清鹹豐年間,朱氏於清光緒年間,相繼遷入村區,生息繁衍。
廈材村,清乾隆間屬蒲門城五十五都,清末屬招順鄉五十五都。1932年屬蒲門區沿蒲鄉,1937年屬蒲城鄉。

建國以後

1950年屬沿特鄉,1984年屬沿浦鄉。由流岐、宮尾、內佑、大坪頭、圓山尾5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宮尾。1992年,全村418戶,1622人。耕地799畝,糧食總產量591噸。蝦塘170畝,紫菜920畝。年總產值281萬元,人均收入達646元。村民以經營農業與養殖業為主。

經濟發展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全村糧食畝產最高僅有6代谷(即300斤)。不但產量低而且粒小質差,歉收年村民難以度日。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耕作制度改間作為連作。50年代糧食平均畝產400~500斤。60年代中期實行了品種改革,改高稈產品為矮腳品種,推廣矮腳南特新品種,糧食平均畝產達800多斤。60年代後期,全面推廣大種紅花,稻田養萍等增產措施,糧食畝產達900~1000斤。1976年鄉農科員陳其景(流岐人)率先在下在村引種雜交水稻和秋季制種等試驗示範,取得成功並全面推廣。1978年全村793畝糧食總產量91萬斤,平均畝產達1192斤。至1989年的10年中糧食產量年平均以8%的速度遞增。近兩年推廣水稻高產模式栽培,配方施肥以及三高一穩等雙雜高產攻關。使糧食產量再度跨上一個新台階。至1992年全村799畝糧田平均畝產達到1414斤。
明洪武年間、清順治乾隆年間,已有人在此捕毛蝦沙蠶、養殖蟲益蟶。1939年全村漁船8隻,漁民27人。但養殖業長期得不到發展。至1970年10月,下在村率先用人工養殖紫菜2.5畝,爾後逐漸推廣全縣。1972年建成育苗室,建築面積840平方米,育苗水體720立方米,育苗能力1020尾。1974年9月陳其超在沿浦灣開展紫菜撥孢子水采苗養殖,面積2畝,當年成功,1976年全面推廣採用。
1978年蒼南縣人民政府確定下在村為海水養殖基地。是年8月,下在村對蝦育苗室動工,次年2月竣工。建成親蝦越冬室10平方米,育苗室168平方米,育苗水體56立方米。11月,蒼南縣水產研究所蘇超瑜等在下在村,進行中國對蝦親蝦越冬育苗試驗,次年4月,獲對蝦苗34.3萬尾。繼而,又開始人工養殖中國對蝦30畝,當年成功。1983年3月,村育苗廠開展長毛對蝦人工養苗,從福建霞浦購進親蝦126隻,育苗140萬尾,當年放養50畝,畝產達60公斤。1986年4~5月,脊尾對蝦人工育苗在下在對蝦育苗廠開展,獲苗15.66萬尾。
至1992年底,養殖對蝦170畝,紫菜920畝,對蝦育苗水體310立方米,育苗能力1億尾。養殖業的發展促進了村級經濟發展,全村固定資產共有134萬元,還有對蝦育苗室,紫菜育苗室各1所,集體提留,歸村級經濟收入11.5萬元。村裡有10餘戶通過養殖途徑率先致富,這些戶年收入超過萬元至10萬元。1992年春,全村91人外出,到福建等地承包對蝦養殖共有1004畝。

村民同心

水利設施

隨著經濟發展,下在村的基本建設也取得了成績。建廈村水閘,原稱廈村陡門,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成。規模三孔、木質水閘。1964年夏,平陽縣水利局委派工程隊予以重建。三孔改安啟閉機並加高一層,蓋上機房,更名為廈材水閘。它是馬站平原河流的主排線,對馬站平原2萬多畝糧田起到旱澇保收的作用。

電力設施

架設高壓線路。1986年夏,在村委會領導下,清除陳舊輸電線路,架設3.6公里高壓線。總投資7萬元,其中全村集資4.7萬元,輸電量達260千瓦,基本上解決了全村的照明和生產用電。
建設改水點。1987年至1992年底,下轄的5個自然村(流岐、內佑、宮尾、大坪頭、圓山尾)重建水塔5個,總計總投資6.2萬元。其中,縣愛衛會資助1萬元,台胞陳可漁捐贈港幣折人民幣5千元。用戶自行承擔4.7萬元。

交通道路

道路建設。蒲雲公路由蒲城至下在村和下在村至雲亭兩段組成。蒲城至下在村段長達4.2公里,總投資23.76萬元,下在村集資投入18.74萬元,於1989年12月7日正式通車。下在至雲亭段長達4.5公里,總投資53萬元,於1990年12月27日正式通車。1990年又由村民獻工建成1200米長的環村機耕路。1992年建造了流岐水泥路100多米。

重視教育

教育歷史

據《(民國)平陽縣誌·學校志》載:民國初年推行新學制,興辦學堂,村人陳可柱於1942年創辦廈材私立初級國小。次年夏,熱心教育人士勸募基金田20餘畝,擴展校舍,更名為蒲城鄉第九保保校,後又更名為第六保保校。當時學級編制,採取複式教學,4個級段僅有2個教室,學生多時達104人。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為下在國小。1973年學額、級次增多,轉為完全國小,設定5個單式班,學生124名。1975年秋,校舍失火,教室付之一炬。是年冬,由縣教辦撥款新建4個教室,1個辦公室。1992年添建6個教室480平方米,總造價11.5萬元。除縣教委撥款3.5萬元,台胞陳可漁贈助2000美元(當時人民幣折1萬元)外,其餘7萬元由村里集資解決。現共有6個班,學生210名(包括學前班),教師8名。1983年獲"縣教育先進集體"稱號。近4年來普及率、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重視老年人

綜述

老年人的生活受到重視。台胞陳可漁捐助人民幣67000元(含彩電在內),建造老人俱樂部,取名老年樂園。

設施

建築面積220平方米,內設圖書閱覽室、電視機室、村史展覽室、棋類室、科技講座室。

領導團體

基本概況

下在村黨支部,十餘年來,連續被評為省級勞動模範集體、縣級先進黨支部、縣級先進集體。村被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榮譽簡介

村委會主任鄭可河獲得1990年度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黨支部書記陳其超獲1991年度縣級優秀共產黨員、1992年度市級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

計畫生育

目的

??1、建立村人口與計畫生育領導小組,制訂本村計畫生育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抓好本村人口與計畫牛育工作任務的落實。

措施

2、建立健全村級性育工作網路隊伍和服務陣地。構配計畫生育管理員,村民小組和村企業配計畫生育聯絡員,落實人員職責和任務。設立村計畫生育服務室,建立月會制。
3、建立以“五老”為骨幹,以育齡民眾中實行計畫生育的積極分子為主體的村計畫生育協會,積極發展會員,會員人數要達到上級的要求。領導帶頭實行計畫生育。建立會員聯繫戶制度和會員小組,動員和組織會員開展經常性的活動,充分發揮會員的帶頭、宣傳、服務、監督作用。
4、實行計生政務公開。摸清本村初婚、己婚未育和按政策可照顧生育二胎的人數,並上報鎮政府。經辦育齡大婦生育審請,及時把《生殖健康服務證》發放到育齡大婦手中。實行生育政策與生育審批程式公開、規劃生育對象和獎懲政策公開。聯絡員工作職責和聯繫對象公開。
5、認真搞好避孕方法的知情選擇,幫助已婚內齡婦女落實綜合避孕措施,認真做好隨訪服務工作,定期組織開展已婚育齡婦女的孕怕、環情檢查和生殖保健服務。動員計畫外懷孕對象落實補救措施。
6、經常宣傳計畫生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晚婚晚育、避孕節育、優生優育優教知識,搞好避孕藥具管理髮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