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道溝村

上道溝村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因地勢低洼,又有東西兩泉滋潤,適宜種植水稻,曾名為稻湖村。後因山洪沖刷,河床變更,形成深溝,故又稱為上道溝村,隸屬於棗莊市市中區孟莊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道溝村
  • 別名:稻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棗莊市市中區孟莊鎮
  • 成立時間:明朝崇禎年間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概況,經濟發展,人物簡介,

社會進步

軍民關係
1972年,濟南軍區某部汽車連進駐上道溝村,20多年來,村與部隊關係融洽。每年“八一”建軍節,村兩委幹部都帶著慰問品慰問子弟兵。1975年,村幹部看到連隊戰士吃菜困難,就撥出村里最好的20畝地無償給部隊種菜。1998年,村黨支部書記鄭廣俊了解到戰士訓練場地小的問題後就與村幹部民眾商量,騰出地建一條寬闊的練車路,後稱軍民共建路,供戰士練車。部隊官兵沒有忘記地方鄉、村幹部民眾對部隊的支持,官兵們每年到“三夏”期間幫助民眾搶收搶種,鄉、村有什麼困難,部隊總是積極支援,鄉、村一些重大工程,部隊總是出車出人幫助。1998年,駐軍汽車隊隊長張傑聽說村民王增喜遇車禍身亡,其子女上學困難時,一次拿出600元讓孩子上學。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在上道溝得到了突出體現。
人民生活
大多數村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60公斤,人均純收入4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240元,人均糧食360公斤。2000年人均純收入33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600元,一部分村民已住上了小康樓; 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10輛,機車96輛,程控電話86部,彩色電視機90台,電視全部實現閉路化。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結構為主,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 建國後,住房逐漸改為磚石結構,70年代後,大多利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1984~1988年,村民在新規劃區建成60戶標準房。1990~1 995年, 為適應經濟發展要求新建小康樓。隨著近幾年集體經濟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農民急需改善住房條件,村兩委經過認真研究並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徵求意見, 認為原來的村莊雜亂無章,而且戶均占地0.7畝以上,在舊村址翻建不符合國家的有關政策,搬遷可以騰出120畝耕地。新村規劃計畫用3年時間完成搬遷任務。 新村選在馬山前果園劣地上, 共需占地70畝,預計總投資1200萬元,新建住房190餘戶,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資金來源以村民自籌為主,村委會給每戶補助1萬元。工程分三期進行, 第一期工程計畫用一年的時間,投資400萬元,重點搞好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現已建成9棟房,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二、三期工程完成後,將新建小康樓230棟,建成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新農村。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7年8月, 劉玉林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較早的中共黨員。 解放戰爭時期,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全村有10多名青年參軍參戰,100多名民工參加了濟南、淮海等戰役的支前隊伍。
1964~1989年,村黨支部書記劉志遠領導村民艱苦創業,發展生產。
1989年以來,村黨支部書記鄭廣俊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積極為人民民眾辦好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村黨支部不畏艱險,勇挑重擔,先後興辦了10餘個企業,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該村連續8年受到區、鎮表彰。
1998年6月,村黨支部被中共棗莊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0年,中共棗莊市中區委授予該村“安全文明村”稱號。
1999年,村黨支部書記鄭廣俊被棗莊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3月村農救會、 婦救會、自衛隊相繼建立。
1957年呂德俊、高繼銀先後組織村民成立了農業生產初、高級合作社。
1960~1989年,孫成元、李學彬、劉志遠先後任生產大隊長、村委會主任。
1995年村婦聯主任張玉洪被選為市人大代表。
村治保主任、調解委員鄭顯銀於1998年、1999年被市中區委、區政府評為先進個人。

概況

孟莊鎮上道溝村。上道溝村由上道溝老村、新村及余莊三個自然村組成。處在煤城棗莊市東北,東經117°38′, 北緯34°53′。村東西分別有口子汪河和道溝河奔流而過,兩條河流形成沖積平原,土地肥沃。該村東與周村為鄰,北與泉頭村相連,西與峨山口村接壤,南與劉嶺村交界。全村耕地面積73.3公頃。出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及各種蔬菜;此外還有地方特產道溝藕,因白、嫩、脆而遠近聞名。馬山流域30多公頃植被長勢喜人。
境內交通便利,棗(莊)費(縣)公路穿村而過。村有振興編織袋廠、加油站、石料加工廠、白酒釀造廠、食品加工廠等企業,還建有綜合型停車場一處,是國內投資建廠的優良地點。
2000年, 全村共有308戶,總人口1127人,村里現有王、張、孫、鄭、楊、劉、、李、吳、武、陳、軒、梁等16個姓氏,其中以王姓人數最多。村民均為漢族。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萬元;1991年經濟總收入144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47萬元,人均純收入33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5∶51∶24,全村純收入372萬元。
該村是全市有名的種藕村,也是市委、市政府表彰的運輸專業村,特別是道溝藕,名揚魯南。1993年至2000年,村連續8年受到區委、區政府的表彰。1998年6月被棗莊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 , 1999年2月再次獲得中共市中區委、 區政府授予的“先進集體”和“文明村”稱號。2000年4月被市中區委、區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村”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之前,糧食畝產僅60公斤,素有“灰石渣、紅土牛,遇旱遇澇都犯愁,年產糧食百十斤,一場大雨剃光頭”的說法,人民生活相當艱難。新中國建立之後, 1953年4月,村里組織互助組,也稱“換工組”,初步建立有組織的勞動單位。1956年村里辦起了初級社,1957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呂德俊任第一任社長。此後,村民挖井10眼,攔河築壩,建提水站,使全村1100畝山地和平原地用水有了保障,達到旱澇保收,再也不怕因旱澇而“丘嶺收,平原丟;平原丟,丘嶺收” 了,糧食畝產達到360公斤。到1989年,全村共整修乾渠2條,支渠7條,總長度數千米, 修建提水站2處,配套動力50千瓦,將山地斜坡地改造為梯田。1989年糧食單產達800公斤,比1978年增長約300公斤。村境內的馬山,經數十年的不斷改造,由昔日的“石山”“荒山”變為今天的“花果山”。村民充分利用泉水資源,種植白蓮藕, 全村種植100多畝;發展淡水養魚,2000年年產各種魚69噸。農、林、牧等業迅速發展。
第二產業
工業始於1971年, 當時村辦一個食品加工廠,從業人員6人,年收入不足千元。 1973年村興建石料加工廠1個,年收入2萬元。1976年新建漏窯l座,19 78年又新增石子機4台, 年收入8萬元。1990年,由於鎮辦企業水泥三廠在村駐地興建, 村里投資30萬元新建紙袋廠1個, 1992年又投資120萬元, 織廠1個。1993年以來,先後建起鐵石礦、酒廠、停車場、振興編織袋廠等企業,年產值1500萬元,實現利稅100萬元。
第三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上道溝村緊靠峨周公路,又處棗莊市東郊的有利條件,把沿路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90年以來,村按照區、鎮建設“誰投資, 誰受益、誰發展”的要求,由村、戶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在峨周公路的兩側,建起3600平方米的商貿房,辦起了飯店、診所、商店、加工廠等,經營食品、糧油、維修、鐵皮加工、日用百貨零售、農藥、化肥等業務,年創收入16萬元。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該村充分利用鄰近市區和鎮辦水泥三廠的有利條件,發展運輸業。1993年,村里成立由120人組成的裝卸隊,全村大、小車輛100餘部,年運輸能力500萬噸。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0餘人,實現總產值3000萬元,創利稅50萬元。
2004年以來,該村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83餘萬元,硬化村內道路、修建和改造村內供排水系統,建設了文化廣場,安裝了路燈,實現村道路硬化戶戶通,2005年通過了市級“文明生態村”驗收。
該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截止目前,已有傻子水業、振興編制、金峪山泉、泉頭酒廠、玉玉寶石材加工、上道溝加油站、光大生豬合作社等一大批投資大、檔次高、效益好的企業相繼在該村落戶,並已投產達效,安排村民就業600餘人。通過企業帶動該村已發展運輸戶200多家,各種個體工商戶63家。

人物簡介

王彥明(1924~1986) 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為保家衛國,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戰鬥中,因驍勇善戰,受到上級嘉獎。1956年從部隊轉業到南京市公安局,後又調入棗莊市田莊煤礦。1986年病故。
劉玉林(1924~1993) 1947年, 他積極回響黨的號召,加入中民解放軍。195 0年10月, 為保家衛國,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投入到抗美援朝戰鬥中,他英勇善戰,受到上級嘉獎。1956年轉業到甘肅省農場,任某分場黨支部書記。離休後回老家,1993
王玉玲女,1950年出生,196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等職務,現任北京南苑機場安全檢查廳廳長。
鄭廣俊1956年6月出生,198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程度。1977年起先後擔任上道溝村會計、團支部書記、民兵連長等職務,1986年到1989年又擔任棗莊礦區辦事處耐火材料廠廠長。1989年秋應村民請求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擔任黨支部書記後,帶領村民走多種經營致富的路子,先後建起編織袋廠、裝卸運輸服務隊、鐵礦石廠、白酒釀造廠、綜合停車場、加油站等村辦企業,同時採取多種優惠政策鼓勵村民從事個體經營和特色種植。2000年帶領村兩委對老村進行搬遷規劃,新建小康居民區, 騰出肥田130餘畝,使上道溝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到2000年,村經濟總收入達1147萬元,人均純收入3300餘元。由於他對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於1992年和1993年兩度被市中區委、區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和“模範共產黨員”,1999年被棗莊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
上道溝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