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粵督李鴻章兩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粵督李鴻章兩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合肥相國年伯執事:
累上書,想達記室。自戊戌皇上幽廢,天地晻黯。薄海內外,人懷聖主,鋪天呼籲,鹹有憤心。公廿年元輔,恩誼尤深。君臣之義,既不能逃。感激之私,當有隱志。但為諸賊所壓,含垢牝朝,度狄梁公、張柬之正有待耳。
仆奔走海外,呼告旅民。語賊黨則裂眥怒視,談聖德則合掌歡呼。不召而來,不謀而同,創開保皇之會,從者回響,雜沓鱗萃,聞風並起。歐、美各地,南洋各屬,遙遙應和,不數月間,會事並舉,人數百萬。此豈仆能為哉?實以聖主至德,繫於人心耳。去年廢主,則聯電力爭,平居講求,則救國同憤,會人但以保救聖主,豈有他哉?註冊各國,開會昌言,薄海皆知,神人同鑒。
竊念此等旅民,或生長外國,未踐華土。或久旅異域,未食周粟。其於聖主相去遠矣,其主恩所被,蓋亦邈矣。以視策名朝籍,久食君祿,或位大僚、為藩輔,相去懸矣。而能於數萬里之外,憤發大義,立會救主。會所之室,尊奉萬壽之牌。會員之衣,人懸聖主之像。日夜激厲,人懷熱心,亦可謂忠義之民矣。聖賢所以為教,國家所以為育,得民如此,亦可以已矣。既未嘗害國擾人,但只有輸忠仗義,即未便褒獎,亦必聞而嘉之。乃聞美國金山大埠羅贊新、唐瓊昌二人家屬,既於三月間蒙被逮捕。頃又聞檀香山樑蔭南祖母,年九十餘,又復被逮。其母先聞,畏禍自縊。會中數百人聞之,鹹為恨怒,不解何事被罪。若以保皇為罪,則弒君者可賞矣。是非顛倒如此,古今所無,亦萬國未聞。非獨無以教民,亦恐更以怒眾。即謂挾有威力,何所不行,則偽政府之橫行,今日亦傾倒矣。公昔附耳語仆,深惡榮祿之橫。及過滬見人,亦言捕新黨之謬。蓋公深明逆順,明辨是非,其決不與仆為仇,仆固知之。其更不欲與數百萬義民為仇,仆尤信之。若羅、唐、梁三人,偶與使員不和,而思脅之,本來無預於公,但移文於公,欺蔽於公,而藉手以泄其私怒耳。然而公蒞吾粵,捕逮由公,則數百萬人之怨,將移而集於公身。仆雖有百口,無能為公白之。且五月以前,公勉徇諸賊,嚴捕保皇會人。雖於理少悖,然奉職而行,人猶諒其無可如何也。
今拳匪大亂矣,偽政府倒矣,萬國壓於畿疆,兆民憤於薄海。公亦不奉詔命,亦已與偽政府絕。即使救上討賊,少待乃動,亦何事與保皇會人為難乎?公即遍數百萬人而捕之,偽政府亦不能賞公之功。公即助數百萬而率之,偽政府亦無以為討公之力。而乃錮禁逮捕之,令數百萬人切齒恨公,或且發憤仇公。竊為公惜之。公向來無仇新黨之心,而今日乃有顯仇保皇之事,在名義則不正,在時勢則非宜。仆受公厚義,竊為公嘆之。
公若立志定義,誓奉偽政府以始終,不論成敗,執操如一,甘心附賊,必仇聖主,則公為之可也。然度必非公志也。公猶有救上之心,或有保境安民之志,則無謂民小,蜂蠆有毒,無端而召此百萬之人,相與仇公。以為名則不正,以為身則不利。仆竊為公計,甚非宜也,想公偶忘之耳。公若昭察此情,必恨為諸使員所誤,必立加釋放,曲為慰撫矣。
仆既負罪,非與公求情之時。捕逮已慣,亦非為諸人乞恩之地。但私知公無相仇之心,恐公被無窮之怨,故敢以告。若為公今日計,則方當撫保皇會數百萬人而用之,安有執其人而怒之哉!其速釋之乎在公,其益逮捕之亦在公。公之明智,豈待贊一辭哉。敬謁起居,為民自愛。
合肥中堂年丈執事:
頃偽政府通結團匪,戕殺西人,流血津、沽,蹂躪輦轂,開罪萬國。海內震驚,鹹慮中國之分亡矣。聖主幽囚,未知何所。北望泣血,痛苦悼心。嗚呼!政變以來,我躬不閱,而篡逆諸賊,亂舞翩翩。未及兩年,滔天起禍。誰生厲階,乃合四千年文明之國,四萬萬神明之胄,而一旦淪胥於諸賊之手也。其始起於廢君,其後成於亡國。豈不痛哉,豈不痛哉!
昔者與公綢繆恩誼,助吾革政,虎率以聽。榮祿相攻,則入密室告。八月出走,則遣人慰行。固感公相與之厚情,更深知公維新之同志。頃者徘徊隱忍,蓋狄仁傑、張柬之將有待也。老臣謀國之深,忠臣救主之義,計公豈一旦忘哉?乃者公再奉偽諭,令毀先墳,公竟抗旨,曲為保全。感激之私,刻於肺腑。前書報謝,曾明兩賢不相扼之意,想喻於懷。比聞公屢奉嚴諭。逼迫入京,而公首創義圖,決拒偽命。又讀公明示,有練兵籌餉之意、保民設衛之圖。既已保屬境以安民,更能善外交而待變。又復遍聯督撫,用保南疆。於沉憂大痛之時,忽聞此妙算良圖之舉,距躍三百,首疾為蘇。中國不亡,惟此是賴乎?非公之熟悉外情,敢任大舉,誰能為之!然結拳匪以殺西人之事,端逆實為之倡。端逆者何?則號稱皇嗣之父也。號稱皇嗣者,太后之所立也。
頃閱廿九、三十上諭,則太后實主持之。萬國追究罪魁,於太后、偽皇嗣必有不能釋然者,其諸賊臣以附會者,亦必不能免矣。以萬國公法計,則遍得罪於鄰邦。以中國大義計,則實首謀於篡廢。公之拒偽命也,義之至也。然方薄海震動,人心擾攘,伏莽於戎,遍地皆是。惟人人鹹思保中國,人人莫不懷聖主,此鋪天之公憤,而率土之大義也。得之者強,順之者昌。失之者弱,悖之者亡。仆以匹夫流離海外,然一倡保皇之義,應之者數百萬人。此豈仆之所能為乎?公應審天命、人心之所在也。偽政府早謀篡逆,已失人心。頃殺西人,盡悖鄰好。內外皆失,天命、人心之不在,又可見矣。公既拒偽命,則於太后、皇嗣之義既絕矣。而空言保境,何以為名?天下疑之。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公今既不奉偽命,又不言救上,則何以為名乎?何以成大事乎?
昔趙衰之告晉文公曰:求諸侯,莫如勤王。公以百戰之宿將,第一之元勛,耆碩威名,震于海內,而兩粵富腴之地、繁殖之民,卒械既多,海陸並達。以公之才,撫而用之,將倡救皇上之義,以率國人。大發討拳賊之名,以謝外國。糾合各省,傳檄遠近。以公之望,人必樂附。內之則督撫、民庶,莫不嚮往景從,則內亂不待靖而自靖。外之則英、俄、日、美、德、法,亦皆歡喜認受。則外難不待平而自平。先訂和約以保南疆,次率勁旅以討北賊。公為盟主,領袖群帥,以平內賊,以訂外交,以救聖主於幽囚,以拯中國於將墜。功德巍巍,峻極於天矣。且惟公倡義,外國更信,太后更安,此既公所以報太后而結外交之良策也。否則人心搖盪,進退無據,天下豈有無主之國哉?公又豈肯為獨立之事哉?皆非公心,公必有壯猷以處此者。天時不可失,人心不可違。變亂之間,差於毫髮,成敗所決,惟公圖之。若垂采仆言,奔問官守,仆亦願執鞭蹬以聽驅策。惟公裁察,不勝屏營鶴立之至。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