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介紹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築設計為主的現代科技型企業,集團旗下擁有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上海現代都市建築設計院、
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現代工程建設諮詢公司、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公司等20餘家專業公司和機構。2001年至2012年連續十二年被美國《
工程新聞紀錄》(ENR)列入“國際工程設計公司200強”和“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之一,根據2012年ENR發布的最新排名,集團位列“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第58位。
集團旗下擁有20餘家
專業機構和
公司,在國家建設部歷年全國勘察設計單位綜合實力測評的前100名中躋身於前5名。2012年度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全球150強設計公司”排名在美國ENR網站上公布,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在2011年排名第75位的基礎上,眼下排名再創歷史新高,上升至全球第67位。這是現代建築設計集團連續第十年進入全球150強,也是連續第四年入圍全球百強。(註:美國ENR“全球150強設計公司”排名依據設計企業在全球建築承包和設計領域的
營業總收入,在世界建築業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廣泛的影響力。)
歷史沿革
總述
公元2012年5月19日,現代設計集團迎來了60周年華誕。60年風雨兼程輾轉祖國大江南北,60年薪火相傳譜寫城鄉建設華章,60年前的這一天,華東工業部建築設計公司組建;次年1月,上海市建築工程局生產技術處成立設計科,集團的前身華東院和上海院誕生了。1998年3月,經上海市政府批准,“兩院”合併組建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60年來,我們踐行使命、奮勇開拓、與國家城鄉建設共同前進,我們擔綱設計的工程項目覆蓋全國29個省市,遍及20多個國家、地區,為共和國的輝煌絢爛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首這不凡的60年,我們記憶猶新,豪情滿懷。
從1952年創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27年,是集團“踐行使命,砥礪起航”的發展時期。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設計單位之一,集團當時匯聚了
趙深、
陳植等當時勘察設計行業一大批泰斗級人物,也承載了推動國家與勘察設計行業發展起步的歷史使命。我們以滿腔熱血和赤子之情,團結拼搏,艱苦奮鬥,完成了國家和上海的重點工程;主持和編制了一系列行業技術管理標準、規範,填補了行業的空白;派出了大量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支援兄弟設計單位,舉全集團之力奔赴唐山、“三線”承擔抗震救災和工程設計任務。集團為當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國獨立自主開展建築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改革開放到組建集團20年,是集團“走向市場、乘風前行”的發展時期。
在這一時期,我們完成了由事業單位向現代企業的過渡,實現了三大歷史性轉折。一是管理體制機制企業化轉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實施企業化試點。二是業務向以民用、公共建設領域為主轉折。改革開放後,民用、公共建築項目成為這一時期的重點,我們先後完成了一大批標誌性建築,為上海實現連續幾輪“一年變個樣,三年大變樣”做出了重要貢獻。三是設計理念和技術向現代化轉折。建築設計逐步由使用“一字尺、三支筆”等簡單器具進行大量手工繪製和計算,變為使用計算機、CAD協同等先進軟體開展計算、繪圖和數據處理。組建集團後的近13年,是集團“勇立潮頭、轉型突破”的發展時期。1998年3月,經市政府批准,兩院合併組建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開創了國內建築設計企業集團化的先河。集團成立後,我們探索和完善集團化、集約化發展模式,堅持戰略引領,不斷改革創新,實現了四方面發展轉型。一是在品牌影響和市場布局上,由地方性設計院向全國性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工程諮詢企業轉型。二是在業務格局和服務範圍上,由建築設計一枝獨秀向具備工程諮詢一體化、集成化服務能力的企業集團轉型。三是在生產組織模式上,由傳統綜合所管理模式向“專業化和項目管理”一體化、集成化管理模式轉型。四是在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上,由規模增長向提升發展品質、提高發展質量轉型。現代設計集團在傳承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追求卓越,確立了在行業中的領先優勢。
60年來,尤其是組建集團後13年來,現代設計集團不但造就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更積累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歷史經驗,成為引領和激勵現代人繼續前行的動力。
現代設計集團的60年,是持續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創新突破的60年。我們始終堅持把改革和創新作為推動集團發展的不竭動力。持續改革創新為集團有質量和有效益發展提供了體制和機制保障,同時屢屢創造“上海第一”乃至“全國第一”,為我國本土建築設計企業的崛起和成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建築設計行業發展歷程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現代設計集團的60年,是聚焦重點戰略、矢志追求、不懈登攀的60年。60年來,特別是集團組建的13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用發展戰略來明確目標、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企業發展的合力。各階段戰略互相銜接,層層遞進,集團上下齊心協力,不斷加強戰略執行力,把科學的戰略決策轉化為集團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著企業健康持續發展,保持和鞏固了行業領先地位,並正以自信步伐邁向世界工程諮詢舞台。
現代設計集團的60年,是發展核心競爭力、科技興企、人才強企的60年。工程諮詢高度依賴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集團歷屆領導和先輩都始終將科技和人才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從現代設計集團,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建築設計大家,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赤子之情,為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現代設計集團的60年,是承擔社會責任,與國家同發展、共命運的60年。作為新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建築設計單位之一,我們始終把國家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用實際行動履行“現代人”對國家城鄉建設的責任。
現代設計集團的60年,是堅持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以黨建和企業文化建設保障企業發展的60年。60年來,集團各級黨組織繼承和發揚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組織在民眾中的凝聚力、感召力、號召力和在全局工作中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黨建工作創新穩步推進,有力地促進了發展轉型各項工作。
歷史燭照未來,光榮凝聚力量,使命催人奮進。展望未來,機遇和挑戰賦予現代設計集團新的使命。我們帶著深厚的歷史積澱,迎著嶄新的時代呼喚,站在新的歷史潮頭搏擊風浪。我們有更加清晰的目標,更加艱巨的任務和更加堅定的信念。我們要抓住發展機遇,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轉型發展;聚焦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新五年規劃,將集團打造成為按國際化模式運營的全球百強工程諮詢公司,努力在企業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國家城鄉建設中承擔新責任,在建築設計行業發展上做出新貢獻!
企業沿革
1952年5月19日,上海市建築設計公司(籌)與華東工業部建築工程公司設計組等部門合併,組成華東工業部建築設計公司;次年1月,上海市建築工程局生產技術處成立設計科(後改為設計室),由此集團的前身華東院和上海院誕生了。以此為起點,現代設計集團從此踏上啟程,足跡遍及中國乃至世界,為建設事業貢獻全力!我們走過了與國家共同奮鬥、自力更生、不斷創新的60年。在每一個國家建設時期,在每一輪城鄉建設發展階段,都留下了現代設計集團員工的智慧和汗水,我們設計的工程項目累計達3萬餘項,覆蓋全國29個省市及20多個國家、地區,為國家和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集團的前身華東院和上海院,成立之時分別是上海第一家國營中央設計公司和上海第一家市屬設計單位,成為新中國上海建築設計事業的先驅。改革開放後,我們在1978年,最早實施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負責制;1979年,最早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試點,從使用事業費
改為收取設計費;1995年,率先實施現代企業制度試點;1998年,“兩院”1合併組建現代設計集團,成為國內建築設計行業第一家完全走向市場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此後我們積極穩妥地調整自身產權結構,在部分子公司實施經營者和骨幹持股,激發經營者和骨幹積極性;發揮名人效應,建立名人工作室,探索以專家掛牌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發展模式;建立並不斷完善
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有效運轉和有效制衡的關係;對所屬子公司通過委派董、監事的辦法實施決策和管控,實行職代會選派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制度;推進集團本部職能調整,使內部管理適應市場需求,理順生產經營管理體系;重組整合成立一系列專業公司,推進專業化,最佳化集團業務鏈,體現集團綜合優勢。持續改革創新為集團有質量和有效益發展提供了體制和機制保障,同時屢屢創造“上海第一”和“全國第一”,為我國本土建築設計企業的崛起和成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的建築設計行業發展歷程中擔當了領軍的角色。
發展歷程
上海解放後,市政房屋建設工程由
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務局、公用局下屬的設計部門設計。1952年,以上海市營造建築工程公司設計組為基礎,組建了上海市建築設計公司(籌),同年5月,與華東工業部建築工程公司設計組等部門合併,組成華東工業部建築設計公司,以工業建築勘察設計為主。1954年改為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 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1953-1957年),為適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的需要,中央及華東有關專業部門相繼在上海組建了一批專業勘察設計機構。1953年1月,上海市建築工程局生產技術處成立設計科。1956年,在設計科的基礎上,擴大組建為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 當時在國家的方針政策指導下,“兩院”在內的勘察設計單位均採用前蘇聯模式,學習前蘇聯的規範標準和管理制度。勘察設計任務主要由主管部門下達,按照國家規定的建設標準、設計規範、定額指標等進行工作。設計單位屬事業性質,設計任務不收取勘察設計費。勘察設計單位的工資及各項開支均由國家按計畫撥付事業費。
五十年代,上海勘察設計單位主要是承擔內地的重點建設工程和國防工程,如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瀋陽重型機器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上海分院理化研究所工程、“604”工程等。與此同時,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等大型設計單位都抽調了主要技術力量支援內地,其中華東院在1954—1956年總計支援了874人。 與此同時,上海以有限的建設投資,採取“充分利用、合理髮展”的工業方針和“改建為主、新建為輔”的做法,上海工業勘察設計單位完成了一大批老企業的擴建、改建設計,同時,努力解決城市勞動人民的住房困難。“兩院”設計了曹楊新村和2萬戶工房以及與其配套的市政設施、中蘇友好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以及上海鍋爐廠等項目。
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1958-1962年),勘察設計單位逐步摸索了從國情出發,走自力更生的勘察設計道路。在工業建築和民用建築設計中,“兩院”設計了有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多層廠房的上海銅仁合金廠新廠房、由10多幢公寓式樓房組合成區域性商住街市的閔行一條街、集現代化科學研究機構和大學於一體的嘉定科學城等。同時“兩院”還承擔多項援外工程。1964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三線”建設的指示後,“兩院”紛紛派遣勘察設計人員,組成工作組,奔赴邊區,承擔“三線”及上海後方基地建設的勘察設計任務,開展現場設計,完成了一批重要工程設計。
第三、四個五年計畫,即“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間,上海勘察設計行業受到很大幹擾和衝擊。但是“兩院”的廣大勘察設計人員,依然堅持工作,完成了一批重大工程的勘察設計任務。其中有:1.8萬個座位採用大跨度網架結構的上海體育館,高達210米鋼結構的上海
電視發射塔,漕溪北路、陸家宅高層住宅建築群,以及位於金山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腈綸廠和生活區配套項目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上海勘察設計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隨後,199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開放、開發浦東,上海勘察設計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上海城市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發展,上海勘察設計行業得到長足發展。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使勘察設計單位的管理和經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步由事業單位向現代企業過渡。1979年,上海由華東、民用兩個設計院實行企業化試點開始,到1984年,各勘察設計單位全面試行技術經濟責任制,推行低收費和政府停撥事業費的政策,打破行業界限,開放勘察設計市場,並推行招投標競爭項目的制度。 1994年底,國務院批准勘察設計單位逐步由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1995年,華東、民用兩院被列入全國大型勘察設計單位“改企建制”試點,為逐步向現代化企業轉型做準備,直至1998年合併組建集團,正式成為自主走向市場的企業實體。 改革開放後,“兩院”開始逐步把眼光放在了民用建築上,設計了一批市政交通、居民新村、星級賓館和大型商辦樓,這些項目開始扭轉
城市基礎設施長期落後的局面,改善了投資環境。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開發開放浦東後,設計了大量基礎設施,如外灘、豫園地區和人民廣場等改造工程,初步改變了城市面貌,且形成了城市新的景觀。
由於上海的開發開放,吸引了國外的投資者和規劃設計者進入市場,上海本土的設計院迎來了新的挑戰,“兩院”在同國外設計公司合作過程中技術和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上海的建築開始向超高層發展,靜安希爾頓、上海商城、金茂大廈等超高層建築拔地而起,一次次改變了上海的天際線。 到9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設計在布局和造型上的地位愈加突出:上海國際購物中心、上海圖書館新館和上海博物館等設計,都各具特色。一大批新設計的商業、金融、辦公、旅館大樓和居民新村相繼建成,規模宏大的八萬人體育場,高度達468米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等項目都是當時上海三年大變樣的代表作品。 這一時期,“兩院”積極開展項目建設的科學研究,採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先進材料,提高了設計質量、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走上現代化軌道,逐步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勘察設計人員的計算和繪圖手段方面, 70年代以來,“兩院”逐步引進了各種微機和中、小型電子計算機,引進和開發了大量軟體用於計算、繪圖和數據處理,建立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工作站,計算機輔助管理也開始套用。
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的城市化建設突飛猛進。上海的勘察設計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1998年3月28日,由“兩院”合併組建的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應運而生,上海最具實力的兩大設計院,組成了建築設計行業的航空母艦,開創了國內建築設計企業集團化的先河。 組建集團13年來,我們實現了持續、快速、跨越式的發展。集團在國內工程諮詢行業內率先提出了“全國化”戰略,時至今日,集團在全國及海外設有30個分支機構,內地市場的經營收入已經穩占集團營業收入的一半以上。2012年2月,集團阿布達比分公司揭牌,這是國際化發展新的開始。集團在業內最早提出了“全過程”戰略,除華東院、上海院等主要從事建築設計主業的分子公司外,先後組建了現代建設諮詢、現代市政、現代規劃、現代環境、歷史建築保護等公司;2009年,原上海水利設計院劃屬集團,集團形成了國內工程諮詢行業中最為完備的“全過程”業務鏈。集團還探索完善了設計施工一體化EPC總承包管理模式。
集團參與建設了中央電視台新台址建設工程、上海大劇院、辰山植物園、上海科技館、
東方藝術中心、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上海浦東機場、洋山深水港、東方體育中心、上海國際賽車場、三林和顧村等
保障性住房基地等重大項目。 在2010年世博會建設中,集團參與建設了包括世博文化中心、世博軸、世博中心、中國館等在內的世博會園區及配套項目58項,涵蓋各類全過程業務達161項,集團下屬華東院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上海世博會先進集體”稱號。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集團參與綿陽、都江堰、隴南等地區的抗震救災和對口援建,共完成
過渡安置房設計60108套,最終建成過渡安置房39783套;承接對口援建指揮部等都江堰援建項目23項,獲得上海市對口支援都江堰市災後重建先進集體稱號。 如今,集團在2012年在職人員規模達到3844人;營業收入達33.3億元。在權威的美國《工程新聞記錄》雜誌(ENR)“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評比中,集團從2001年的第155位,上升至2011年的75位,是國內最早躋身全球百強的民用建築設計企業。2004年集團獲得“
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6年被中央組織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授予“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成員企業
技術中心
結構分析與設計研究學科中心是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重點建設的學科中心,是集團內進行結構分析與研究的專業團隊。學科中心技術力量雄厚,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學科中心與國內許多重要院、所、企業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係。學科中心在以下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核心技術:結構彈塑性時程分析、建築風工程仿真、索膜結構找形與受力分析、數位化建模與參數化設計、消防性能化設計等。此外,學科中心還承擔或參與了多項國家和上海市級的規範編制工作,如《木結構設計規範》GB50005、上海市《輕型木結構建築技術規程》DG/TJ08-2059、《上海世博會臨時建築、構築物設計導則》、《預製裝配式住宅體系設計規程》等。
學科中心整合集團技術力量,依託集團在國內行業中的地位,深入研究國內外結構工程中所遇到的技術難點,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學科研究和工程結構分析,逐步成為國內一流的研究中心。同時,努力促進結構分析技術的發展,構築結構分析高級人才隊伍,並為社會提供一流的技術支撐。目前已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軸
索膜結構(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索膜結構)、虹橋交通樞紐、2010年上海世博會
日本館、
上海水上競技中心等上海市重大工程,以及中央電視台新址、重慶大劇院等全國五十餘項複雜結構的分析與設計研究。
學科中心由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汪大綏先生作為首席專家,擁有一支業務骨幹隊伍,擁有一流的計算設備及結構工程專業計算分析軟體,為學科中心科研人員進行學科研究及實際工程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現代規劃建築設計院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建築設計院是一家以規劃及建築設計為主業的現代科技型企業,2007年3月16日,由現代集團華東建築設計院規劃設計與住宅研究所升格整合掛牌成立,是現代建築設計集團的直屬分公司。 現代建築設計集團的前身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和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在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數百項令世人矚目的規劃設計作品遍及除台灣以外的全國各大省市自治區和世界數十個國家地區。自專業整合組建成立規劃設計院以來,繼承了兩院的技術積澱和成功經驗,融合了當代中外規劃設計的全新理念和前沿技術,貫徹了集團“兩全”戰略和“兩化”戰略,項目遍及本市和北京、天津、重慶、遼寧、內蒙、山東、安徽、湖北、四川、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市,以及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取得了人均產值名列集團前茅的驕人業績。
本院具有國家建設部頒發的
城市規劃編制甲級資質證書,有規劃、建築等專業設計人員共五十餘人,占全院人數78% 強。設計作品屢屢獲得項目所在地的省市級獎項和現代集團獎項,技術力量雄厚。
2012年5月15日,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舉行了60周年慶典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