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處亞熱帶季風區,4~8月盛行東南風,11月至次年2月盛行西北鳳,3月和9~10月東南和東北風交替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氣象志
- 地點:亞熱帶季風區
目錄,氣候環境,
目錄
序 凡例
第一編氣候環境
第二編城市氣候
第三編氣候災害
第四編天氣系統
第五編氣象探測
第六編氣象通信
第七編天氣預報
第八編氣象服務
第九編農業氣象
第十編海洋氣象
第十一編航空氣象
第十二編氣象科研
第十三編氣象檔案
第十四編氣象教育
第十五編氣象儀器裝備
第十六編徐家匯觀象台
第十七編上海區域氣象
第十八編郊區氣象站網
第十九編氣象學會、國際交往
第二十編機構和人物
附錄 編後記
《上海氣象志》編審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總述 大事記
氣候環境
概述
氣候霸譽體溫和,年均氣溫市區全臭盛15.8℃,郊區15.2~15.7℃,7月最熱,平均氣溫市區27.8℃,郊區27.4~27.7℃;1月最冷,平均氣溫市區3.6℃,郊區3.0~3.7℃。全年無霜期228天。熱量資源較為豐富。農作物可利用的熱量資源,日均氣溫穩定通過船射殃閥0℃的活動積溫平均為5754℃·日,日均氣溫等於、大於10℃的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分別為4992℃·日和2653℃·日。
全年雨量充沛,總雨量平均1149毫米,其中70%集中在4~9月,6月屑危和9月雨量最多,分別為140和170毫米,12月和1月最少,分別為35和45毫米。
年際的、季際的、月際的降水差異甚大凝船朽,以1980~1989年為例,年雨量最多的1985年為1673毫米,最少的1984年只有800毫米;季雨量最多的1980年夏季(6~8月)為753毫米,最少的1988年夏季只有328毫米;月雨量最多1980年8月為455毫米,最少的1984年8月只有54毫米。
雨多則澇,雨少則旱,由於降水年際變化大,澇旱時有發生。
氣候局地性特徵明顯,在市區有“城市熱島效應”,如1979年12月13日20時全市溫度分布狀況:市中心的氣溫是8.O℃,城市邊緣地區6~7℃,近郊4~5℃,遠郊3~3.9℃。
暴雨分布也有地帶性差異,24小時最大暴雨中心為96毫米,出現在寶山、川沙交界處;次大中心為93~95毫米,踏簽紙出現在寶山(包括橫沙、長興島)、川沙和南匯;最小地區為85毫米,位於青浦、松江西部及金山大部地區;其他區域為86~92毫米。
沿海地帶,橫沙、長興兩島,除具有冬暖夏涼的特徵之外,是風災嚴重的地區。
上海氣候在不斷變化,第四紀地質時期最冷的年代,平均氣溫比20世紀80年代低5~12℃。
根據植物孢子和花粉分析,上海地區的冷暖存在交替變化。如在距今7500~5000年期間,上海水生植物、禾本科植物占優勢,附近山地分布著常綠闊葉、闊葉落葉混交林,表明這一時期的氣候溫暖濕潤,氣溫比20世紀80年代高2~3℃協主謎櫃。距今4000年左右,草本花粉占優勢,附近山地生長著柏、松、櫟等針葉、闊葉落葉混交林,反映氣候較為乾涼,氣溫要比20世紀80年代低1~2℃。
在1400~1900年,其中以1401~1450年期間最暖,無嚴寒年份出現;1650~1700年最冷,出現17個嚴寒年,這一時期正是世界性的小冰河期。
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氣象連續記錄時期,光緒三年至十二年(1877~1886年)最冷,年均溫度15.0℃,年均最高溫度19.2℃,年均最低溫度11.5℃。民國29~38年(1940~1949年)最暖,年均溫度16.1℃,年均最高溫度21.8℃,年均最低溫度12.2℃。
在1400~1900年,其中以1401~1450年期間最暖,無嚴寒年份出現;1650~1700年最冷,出現17個嚴寒年,這一時期正是世界性的小冰河期。
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氣象連續記錄時期,光緒三年至十二年(1877~1886年)最冷,年均溫度15.0℃,年均最高溫度19.2℃,年均最低溫度11.5℃。民國29~38年(1940~1949年)最暖,年均溫度16.1℃,年均最高溫度21.8℃,年均最低溫度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