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

從5000多年前的崧澤文化到元代的黃道婆,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上海解放,從《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到小提琴曲《梁祝》面世,從陳毅市長指揮搶救楊樹浦電廠到巴金伏案寫作,從浦東崛起到世博會成功舉辦……凝結著上海歷史文化記憶的“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近日完工,全部100件作品由中華藝術宮收藏,同時結集成冊與廣大讀者見面。
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組織實施的“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從2010年開設啟動,歷時5年,不僅用美術作品梳理了上海的歷史文化,展現了城市文脈,而且在藝術創作的組織方式、美術工作者的藝術原創力和人才培養、國家收藏優秀美術作品的機制等各個方面均有創新和突破。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由上海相關部門出巨資組織的大型美術創作活動,也是上海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的一個新的標誌。這個新的標誌,就在於在藝術崇尚自我、表現自我與極端個性化較多的當下,許多美術家仍能堅持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反映上海歷史文脈的主題畫作,並以當代人文關懷的審美視角深入到歷史的空間;這個新的標誌,更在於在影像媒介異常豐富與發達的今天,許多美術家仍然堅守著傳統造型藝術的表現方式,在借鑑與汲取當代藝術觀念與語言的同時積極推進架上藝術的當代性表達。
美術評論家朱國榮教授介紹,這項美術創作工程無論是前期準備、創作實施還是作品後續的收藏、展示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上海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如創作工程正式啟動前,已有一部分人員參與其中,不過他們不是美術家,而是一批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他們在浩瀚的上海歷史史料中篩選出能夠代表上海文化源頭和發展脈絡的題材,經過多次座談討論,聽取意見,反覆梳理,最終確定了100個創作主題。他們的工作為之後開展的美術創作提供了一個十分有效的導入途徑。
《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認為,在全球架上藝術受到冷落的當下,上海仍能策劃、組織和實施這一歷史主題的美術創作工程,顯示了對歷史與文化的重視和魄力。他尤其稱道“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完成後,能夠長期在中華藝術宮陳列,“在國內你幾乎找不到第二個美術館用美術作品來陳列城市的歷史”,他認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項美術創作工程具有原創性,“也開拓了中國美術發展長期陳列一段歷史的成功案例”。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創作項目,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重大藝術工程的實施,提升了美術家的藝術原創力,鍛鍊了既有的創作隊伍,又培養了一批新人。據上海市文聯主席、工程評審委員會秘書長施大畏介紹,像“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這樣的主題性創作,對藝術家的原創力是一大考驗和提升。作為有出息、有追求的藝術家,不能完全為市場所左右,而應該與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真正能體現一個藝術家創作水準的,還是那些發自藝術家內心、與時代氣息緊密相關的原創作品。那些題材重複、畫法雷同的所謂迎合市場的商品畫,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沒有多少價值。青年藝術家毛冬華對記者說,她是頭一回參加如此重大題材的創作,創作過程中幾易其稿,不斷遇到瓶頸,挑戰很大。但是,今天回過頭看,許多人都說她經過這次“創作鍛鍊”,水平長了一大截。
施大畏表示,優秀畫家創作重大題材、重大主題作品,從短期看可能未必有多少市場收益,但是在藝術的提升突破上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專項資金對這些畫家進行資助,就能使其安心創作。上海這次策劃、組織和實施“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是對國家收藏當代優秀藝術作品的一個成功嘗試。現在不少地方的博物館、美術館也有一些國家專項資金用於收藏藝術品,但大多是收藏古代、近代或者現代藝術家的藝術品,很少用於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施大畏認為,如果國家機構現在不出資收藏的話,今後優秀當代畫家的優秀作品一旦流散到市場再要收藏,付出的代價可能更高,而且未必能夠如願,“因為一個畫家的創作高峰是有周期的,國家機構的收藏最好是與畫家的創作高峰周期同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