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師範第二附屬國小,坐落於浦東大道民生路口,創建於1989 年, 是一所隨著浦東開放而成長起來的新校。 學校屬公立學校事業單位。 2004 年 9月,新區對基層學校進行形態布局調整,七號橋國小與六師二附小合而為一。合併後,分為東(原七號橋)西(原二附小)兩校。東西校占地面積共 11178平方米,建築面積共 10999平方米,在校學生 1152人,教學班 36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第六師範第二附屬國小
- 校訓:向真 向善 向美 向上
- 創辦時間:1989 年
- 所屬地區:上海市
- 類別:公立學校
- 現任校長:錢薇
辦學條件,辦學特色,辦學理念,學校榮譽,地圖信息,
辦學條件
學校初步建立起了一個輔助教育、教研、教學的校園網路系統。已建立起進行現代化技術教育必需的多媒體教室、學生微機房、閉路電視系統,還建立了一個供教師從事信息網路研究、多媒體課件製作的學校微機技術處理中心。 學校以課程教材改革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策略轉變為中心,以教育科研為抓手,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從學生需求出發,主動、積極而又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把學校辦成家長認可、社會認可、政府認可 , 辦學高水平、教師高素質、學生高質量、學校高效益的特色學校。
全校教職工 118人,在編教師 100人,任職資格符合率 100%。其中研究生 1人,本科畢業生 32人,大專畢業 53人 , 中專或高中 14人,高一層次學歷達標 86%。教師中,區級學科帶頭人 1人,區級骨幹教師 6人,區級學科中心組教師 5人,校級骨幹教師 37人,占教師總人數 44%。
辦學特色
學校近三年辦學總目標: 建構個性鮮明而又體現時代特徵的學校文化,最終實現學校教育的積極持續和協調發展,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機會和高質的教育服務。
一個健康的體魄(會游泳),兩張跨世紀的通行證(計算機、英語),三個好形象(在校是個好少年, 在家是個好孩子,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是學校辦學的具體育人目標。
學校運用計算機輔助管理,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開發研製英語、數學光碟系列。軟體評比及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連續 2 年獲得市、全國級大獎。 1998 年,學校被列為全國現代化教育技術研究實驗學校。兩校合併後,學校實現了東西校區校園網互動軟體統一管理, 建立 40 多套多媒體教室(實物投影、背投、計算機), 學校 計算機校園網趨向成熟。學生的網路化校園文化活動日益豐富。 以“童年夢網”為核心的基於網路環境下的學生活動的開展,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來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以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系列網路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的參與,校園網路文化因此擁有了生命的活力。
長期以來,學校十分注重英語教學,在師資隊伍的培養,課程的設定,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及英語學習氛圍的營造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學校 積極鼓勵、支持教師參與專業進修和學術交流活動,其中英語教師先後赴加拿大培訓,拓寬了教師學科視野,培養國際意識,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2001 年學校被授予浦東新區雙語教學實驗學校的稱號。 2007 年, 英語教研組獲浦東新區“共青團號”。
學校自 1989 年起創辦 “ 家長學校 ” ,開展親職教育系列指導的研究,科研論文分別在區、市和全國獲獎, 1998 年學校被評為浦東新區優秀家長學校,上海市優秀家長學校, 1999 年被列為上海市國小心理教育實驗學校。 2005 年榮獲“浦東新區優秀學習型家庭工作指導站”稱號。 2007年, 學校被評為新區十佳優秀家長學校。
學校的德育工作也是獨樹一幟。 學校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鞏固並拓展德育特色品牌陣地的建設, 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關注現代教育內容,結合時事新聞等傳播,擴展校內、外教育基地。先後 接待了來自中國教育學會、日中科學技術文化交流中心、英孚教育集團、上海日本人學校師生等團體來校交流聯誼。 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教育,鍛鍊學生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教師自主工作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 學校在 保障德育互動信息交流暢通的同時,有組織、有制度、有計畫、有措施地實施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發揮整體育人功能, 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養。
辦學理念
學校發展背景分析
1. 管理:學校已經形成層級管理體系,實施程式化、規範化、制度化的管理流程,注重情感管理和教師自主管理的有機結合,對學校實施主體性管理已有一段時間,並形成了一定的經驗。
2. 隊伍: 教師隊伍年輕而富有活力。40歲以下年輕教師占87%,他們思維活躍,易於接受新事物、新信息,可塑性較強。學歷整體水平具有優勢,本科學歷占40%,高學歷逐步普及化。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正不斷在教師隊伍中更新最佳化,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可喜的轉變。
3. 教改:在現代教育技術套用領域,學校先後開發了學校校園網管理平台,研究性學習平台,課程整合平台,學生網路活動平台,資源庫平台等一系列輔助管理和教學的軟體,在現代教育技術如何服務於管理,服務於教學,服務於學生髮展,服務於家校溝通等領域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在現代技術教育領域一直走在市區前沿。此外,我校的校本培訓、研究性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等也頗有亮點。
4. 質量:學校教學質量經實踐檢驗,一直穩定地保持著較好的水平。學校的英語教學、數學思維訓練、計算機教學等較有特色。學校堅持通過各種活動為學生創設了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
學校發展思路
(一)學校辦學理念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學校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課題,並以此作為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創辦現代化學校的載體。從多年的教改試驗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我們提煉出:“以主體性教育促自主性發展”的辦學理念。
(二)學校發展目標
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課堂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為抓手,以教育科研為引領,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從學生需求出發,主動、積極而又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把學校建成具有人文化的校園環境、人本化的管理機制、主體精神的教師隊伍、自主發展的學生素質、具有現代文化氣息的信息技術特色學校。
四年內,進一步完善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現代教育技術帶動教育質量的提升, 建構個性鮮明的現代學校文化,最終實現學校教育持續和協調的自主發展。
現代學校文化構建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含有網路生命活動的網路文化
●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文化
●鮮明個性特色的課程文化
●主動進取的教師團隊文化
●自主向上的學生團隊文化
●富有人文精神的環境文化
(三)學生培養目標
立足學生全面發展,著眼學生未來成就,積極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具有“基礎實、能力強、品格高、會創造”的學生,為學生未來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學校的主要任務
1、加強校園網路的建設。首先對原有的軟體平台進行升級,方便師生使用,發揮其真正的價值。重點研究與開發七大軟體系統平台。逐步實現辦公管理無紙化,為教師專業發展、學生自主發展提供信息技術的支持與保障。
2、以科研為抓手,構建學校理論與實踐、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主體性教育”理論體系。制定或修訂師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規章制度。形成管理新結構,建立管理新機制,讓師生有意識、有能力、有機會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共同分享學校改革帶來的成果。努力為師生營造和諧進取的內在環境。
3、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抓手,以科研加強教師專業引領,培育“教科研文化”,樹立主體科研意識,結合教師三年發展規劃的制定,課堂教學改進計畫的推進,利用以最佳化課程結構、最佳化教學過程,建構主體教學策略,構建課堂主體教育模式等研究,激發教師的科研熱情和潛力,通過學習型組室的創建,營造“在研究狀態下努力工作的氛圍。
4、繼續“以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發展教育的實踐“為主題,開展素質教育實驗項目的探索與研究。利用校園網提供的智慧型環境,以調整學科課程結構為策略,將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和潛在課程有機結合,形成學校的特色課程,推進學校主體性教育目標的實施。
5、以培養優良校風、鑄就校園精神為目標打造文化校園,營造積極、創新、共生的德育氛圍,整體構建具有人文化、生活化、科學化特徵的德育工作體系,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行為規範、禮儀文明、生命教育等方面,圍繞四項建設、七大系列、五個陣地和一個評價體系開展校園文化的系列建設。
6、人人學會一種樂器,人人會畫簡筆畫,人人學會游泳,人人會打一路拳操。
學校榮譽
三年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穩步發展,獲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
2005 年,學校被授予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特色學校建設實驗基地;榮獲“浦東新區優秀學習型家庭工作指導站”稱號;被評為“上海市中國小行為規範示範校”;被評為“上海市普教系統德育工作先進集體”;英語教研組被評為“浦東新區教育系統文明班組”;被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認定為上海市學校德育重大決策諮詢項目:“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研究”首批試點學校;被評為浦東新區綠色學校;被評為浦東新區健康校園。 2006 年,學校被評為浦東新區素質教育實驗學校;被評為浦東新區法制教育二星級示範校;被評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 2007 年,被授予 05-06年度區級文明單位銅牌;被授予區先進職工之家銅牌;學校被評為新區十佳優秀家長學校;團支部獲 2006~2007年度區紅旗團支部,英語教研組獲區“共青團號”,信息室獲社會事業系統“青年突擊隊”;信息技術教研組、英語教研組獲新區優秀教研組稱號。
地圖信息
位置:浦東新區浦東大道1797號(近苗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