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
- 所屬機構: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雙一流”建設交叉研究平台,重點研究氫能源和氫生物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包括光氫催化、光電氫轉化、光熱氫轉化、氫存儲套用、氫醫學、氫農...
上海交通大學綠氫產融研究中心是由上海交通大學終身教育學院聯合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上海市高效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新疆新能源集團等機構聯合發起的研究中心。成立背景 氫能被譽為最有潛力的新能源,但目前全球氫氣產量的95%以上是“灰氫”,它通過化石能源、工業副產品等生產,生產時會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綠...
楊海燕,上海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國家公派澳大利亞蒙納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任上海交大氫科學中心黨支部書記、辦公室主任,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人物經歷 現任上海交大氫科學中心黨支部書記、辦公室主任,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主要成就 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項,以第一作者/...
截止目前上海鎂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能大批量生產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的企業,居國際領先水平。上海鎂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生產技術來源於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2017年,核心成員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鄒建新教授在多方支持下,將該成果在上海臨港落地產業化,成立上海鎂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
孫學軍,男,上海交通大學氫醫學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二軍醫大學海軍航空醫學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 氣體生物學、援潛救生醫學保障和氧中毒發病機制的研究 科研成就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45篇,2013年主編《氫分子生物學》,2015年主編英文版《氫分子生物醫學》。...
2021年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氫通新能源聯合研發中心”簽約揭牌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聯合研發中心面向氫能和氫燃料電池的基礎和套用技術開展研究,聚焦氫能源材料、核心零部件的開發和工程化研究,實現創新商業模式,有助於強化國產氫動力核心技術競爭力 。同時,聯合研發中心瞄準氫能產業的科技前沿,以氫...
1978年黃震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7年至2002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200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2年至2009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2010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陳娟,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2013年9月獲得大阪大學生產科學專業工學博士,2014年1月正式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2015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主要致力於鎂功能薄膜及器件、鎂材料組織設計及性能調控、攪拌...
2012年碩士畢業於同濟大學環境科學專業;2015年博士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先端學際工學專攻;2015-2018年先後在日本東北大學超臨界流體中心以及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化學過程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8年3月起全職工作於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 二氧化碳資源化,生物質轉化以及氫能源的儲存與利用,...
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和863項目,以及國際合作、橫向合作等十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表科技論文60餘篇,任《製冷技術》副主編。2003年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2006年擬招博士課題方向:二氧化碳跨臨界循環、氣動噪聲、車用換熱器、車用空調自動控制。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氫科學中心教授 、氫醫學學術帶頭人,博導,歐盟瑪麗∙居里學者。長期從事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開闢了“納米氣體醫學”研究領域,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氫熱療法”的概念。在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Chemical ...
青元気(別名:青元氣 ),2020年誕於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上海氫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旗下品牌 。憑藉國內鎂基儲氫材料技術,奠定了其在氫大健康行業科學創新先驅的地位,成為國內可控水解產氫技術的旗幟品牌。青元氣 經多年攻關,已形成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體系,從鎂基儲氫材料的製備及設備,到材料在醫療/健康...
套用專利2項。2018年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美國Maria Goeppert Mayer獎,2019年獲美國科技創新獎(R&D 100 Award)。回國發展 2021年,種麗娜決定回國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主任丁文江告訴她,國內的氫能源材料領域發展非常迅猛,能為青年科學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
孫學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兼職教授,上海匯康氫醫學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曾兼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氫分子生物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氫分子生物醫學發展專項基金副理事長和專家委員會主席。主要從事氣體...
上海交通大學本科、密西根大學工學碩士、上海交通大學工學 博士,曾出任知名投行副總裁,專研氫領域事業發展11年,擔任項目總負責,參與國家發改委-重大產業振興項目,國家工信部-綠色集成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高性能輕金屬材料的設計與套用。現任青元気品牌創始人、上海氫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執行長、上海氫科學與...
裴佳,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碩導。博士畢業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材料系,碩士、學士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材料表界面、先進功能塗層、細胞與生物材料作用及其轉化研究。近年來主要圍繞可降解金屬基(鎂、鋅等)醫用材料開展科研工作。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