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竹板歌

上杭竹板歌

上杭竹板歌,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音樂,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竹板歌”俗稱“乞食歌”“叫化歌”“五句板”,是舊社會乞丐沿門乞討時演唱,或民間藝人為獲取報酬而登門說唱的唱詞,是閩西、粵東地區特有的一種說唱形式。上杭竹板歌以擊打四、五片竹板作伴奏,單人或雙人演唱。演唱者手握的竹板,每塊長約五寸,其中一塊像條鋸那樣有齒,以增加竹板的表現力,竹板的打法多樣。演唱時用四塊特製的竹板敲打節奏和過門,因此叫它竹板歌。

2018年7月30日,“上杭竹板歌”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杭竹板歌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非遺級別:市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 非遺類別:傳統音樂
  • 項目序號:16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竹板打法,唱詞結構,演唱內容,演唱曲調,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竹板歌何時傳入閩西,尚無定論,但早在清道光廿三年(1842年)的《番客》一書,便有“乞歌流浪兮,乃吾存亡……”的記載。又據傳說:清朝中葉有閩西客家後生上京赴考落第,回家盤纏無著落,便在外地學得打竹板的技巧,自行配上閩西的客家歌謠,以此為藝,一路乞討才回到故鄉。自此這竹板歌便在閩西流傳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傳統竹板歌演唱得到較好的繼承與弘揚。竹板歌演唱不再是乞丐演唱,而是被搬上了藝術舞台。不僅唱詞內容與時俱進、大為豐富,而且表演形式有了質的突破。如由原本乞丐演唱的變成了專業或業餘文藝工作者演唱;演唱者有了化裝;演唱時增加了器樂伴奏;由單人或雙人演唱,有時發展到多人集體演唱;有的加進了伴舞,有的和舞蹈相結合;有的還和樹葉吹奏相結合等,增強了竹板歌的表現力。
2000年11月由閩西舉辦的“第16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大型文藝晚會上,出現了竹板歌與交響樂相結合的大型交響詩篇《土樓迴響》,使竹板歌發展到一個全新階段。不久,該交響樂獲得中國首屆音樂創作最高獎“金鐘獎”的金獎。同時,其他各種形式的竹板歌演唱,還先後應邀到東南亞、甚至日本、美國和南北歐洲演出。

基本特徵

竹板打法

演唱竹板歌時,以擊打四、五片竹板作伴奏,由單人或雙人演唱。竹板每塊長約五寸,其中一塊像條鋸那樣有齒,使竹板相互橫刮時發出“咕咕”的響聲,以增加竹板的表現力。竹板的打法多種多樣,主要的有兩手各握兩塊,互相夾擊的技法,叫“夾板”;有左手直握三塊,右手橫握一塊敲擊的技法,叫“敲板”;有右手握有齒竹板,橫鋸左手所握的三塊,發出“咕咕”聲的“鋸板”;有兩手各握兩塊竹板,上下抖動、搖動竹板發聲的,叫“搖板”;還有“聯珠”“刮奏”“單擊”等手法。

唱詞結構

上杭竹板歌的唱詞,可以分為“四句板”和“五句板”兩種,但“四句板”的結構仍同“五句板”的結構,演唱時需把第四句重複一遍或者“頭接尾”當作第五句。兩種板式的每句多為七個字,有的雖超過七個字,但仍是七個字的節奏,一、二、四、五句必需押韻。

演唱內容

上杭竹板歌演唱的內容,有的是短歌,是互不聯繫的單首,多為祝賀吉利的或慨嘆人生艱辛的詞語;有的是長篇敘事歌,以唱為主,偶帶夾白,說唱有人物、有情節的長篇敘事故事,較常見的有《孟姜女十二月念夫》《李秀英與陳春生(又名“新十里亭)》《梁四珍與趙玉麟》《十里亭》《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出現用竹板歌曲調填上新詞宣傳革命的《十勸親郎革命歌》《從軍別》《十勸妹、十應郎》《打破鐵上杭》《白軍士兵苦》等革命竹板歌,為竹板歌注入了全新內容。

演唱曲調

上杭竹板歌的演唱曲調,閩西各縣雖然不盡相同,但其基本曲調、基本旋律較為一致,無太大區別,僅是大同小異。一般無樂器伴奏,僅偶爾有一男一女同時乞討時,會有其中一位瞎子用一把二胡伴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上杭竹板歌是民間口傳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閩西客家地區社會經濟和人文環境的動態反映,是在不同歷史階段閩西客家人思想文化觀念、審美情趣與追求的生動體現,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積澱遺存。 
傳承人物
丘永發,男,漢族,1952年5月生,2019年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上杭竹板歌”。1964年開始學竹板歌;1992年6月26日,參加上杭縣文藝匯演並獲獎;2016年為東非十六國記者採訪表演;2016年11月19日為文化部非遺司領導表演竹板歌。
上杭竹板歌
上杭竹板歌傳承人邱永發在公園表演

社會影響

文化融合
2018年11月10日晚,作為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展演節目,上杭縣原創大型紅色情景劇《勝利從古田開始》在福建人民藝術劇院上演。該情景劇形式多樣,有話劇,有歌舞,其中還引用了客家具有特色的上杭竹板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