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廟村(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下轄村)

上廟村(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下轄村)

上廟村是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下轄村,位於杏花村鎮中心位置,東鄰東堡村,西鄰張興村,南接永安村,距307國道1公里。郵政編碼032205,交通307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廟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
  • 郵政區碼:032205
  • 地理位置:杏花村鎮中心位置,東鄰東堡村,西鄰張興村,南接永安村
  • 著名景點:太符觀
  • 地理位置:杏花村鎮中心位置
  • 交通:307國道
  • 經典建築:太符觀
村名來源,主要特色,地圖信息,

村名來源

在汾酒的產地汾陽市杏花村,有一個名為“上廟”的村子。上廟村得名於村裡的一座道教廟宇——太符觀。這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建築,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至今在當地人中還流傳著不少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相傳太符觀極為靈驗,且先有觀後有村——太符觀建成後,方圓幾十里的村民經常來觀里上香,路遇後難免互相打招呼,皆答曰“上廟來”。慢慢地,太符觀周圍就有了人家居住,漸漸形成了村落,這個村也就被人們稱為“上廟”村。
太符觀始建年代不詳,據《太符觀創建醮壇記》及其他碑誌記載,金承安五年 (公元1200年)前已有此觀,後明、清時屢有修葺。1965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頒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符觀能較完整地保存下來,與其在當地民間的地位是分不開的。汾陽的民眾對太符觀十分敬畏,即使是“文革”時期也鮮有人到觀內破壞。太符觀資深解說梁生威告訴記者,村民為了保住這個觀,把它當做生產隊的糧庫。大殿記憶體放了糧食,一般人進不來,所以觀內的殿宇結構及附屬文物塑像、壁畫,保存都較完整。

主要特色

牌坊式山門奇特少見
太符觀原本有兩進院落,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牌樓、山門、戲台、昊天玉皇上帝殿,軸線東西兩廂分別為關帝廟、二郎廟、后土聖母殿和五嶽殿;戲台東西兩側築窯洞二十孔,窯頂建鐘鼓樓,道觀西南設紫薇閣。如今,僅僅存有山門、昊天玉皇上帝殿和東西配殿。
太符觀山門形狀十分奇特,是比較少見的牌坊式山門,由並列在一起的一大兩小三組牌坊組成。整個山門七檐四柱三門,頂為拱形,專業術語叫懸山造。山門外牆上是黃綠彩琉璃的“二龍戲珠”圖案。據專家考證,從這兩條龍的造型和風格上來看,應該是明代作品。
正殿坐北朝南,風格樸實、粗獷,有宋金建築的特徵,也是觀內現存最早的建築。正殿大致呈方形,面寬和進深各三間。殿門兩側有一對造型奇特的石獅,當地人稱為“海獅”,左面的為公,右邊為母。梁生威特意給記者介紹了正殿大門的門釘:古代的門釘,一般大多數為半圓凸起的,銅製。一排門釘的數量為奇,最多9個,比如故宮門上的門釘就是一排9個,而太符觀大殿的門釘是鐵鑄的,造型為奇特的金瓜狀。數量是一排10個,“據說全國僅此一家”。
正殿供奉的是昊天玉皇上帝的神像,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玉皇大帝。而在道教的傳統中,玉帝的神位是在“三清”(道教對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稱)之下的,一般道觀正殿供奉的就是三清塑像。太符觀與其他道觀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此。殿里共有七尊塑像,兩邊為兩個侍女和四個侍臣彩色塑像。
正殿內斗拱及梁木都有彩畫,色澤以青、藍、綠、赤為主,色調介於冷暖之間,內容為旋子和各種花卉,為當地流傳的傳統作法。殿內全壁有彩色神像,群像大多留有天神地祗的名號題榜,這為研究道教神系的發展、演變以及彌補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無題榜之缺憾,提供了極為可貴的參考資料。
關於昊天玉皇上帝殿,還有一段與前國家領導人華國鋒相關的傳說:大概是在1941年到1942年的抗戰時期,當時任犧盟會特派員的華國鋒在交城、汾陽一代領導對敵鬥爭。一個秋天的下午,華國鋒帶著一名警衛員趕往汾陽,路上被仁岩村據點的日寇發現,一小股日軍窮追不捨。華國鋒和警衛員不得已分頭轉移,華國鋒一個人來到了上廟村,正好太符觀的山門大開著,華國鋒就進觀里藏了起來。後面追來五六個鬼子看到他跑進了觀里,卻怎么也找不到人,之後當地民間就有了神靈保佑貴人之類的種種傳說。
大日子要迎“奶母娘娘”
正殿的東側是東配殿,即后土聖母殿。明萬曆年間,一場大火曾把這個東配殿燒成廢墟,不久重建。殿內共供奉著九個后土聖母的神像,分別為聖母的九個不同法身。其中,最為獨特的是一尊懷抱嬰兒餵奶的“聖母”像。
這座塑像名為“乳飲哺侍養幼聖母”,當地民間稱之為“奶母娘娘”。聖母懷抱嬰兒雙目直視前方,嬰兒嘴銜聖母右乳,一隻小手撫著左乳,一副心滿意足的表情。聖母的服飾也很奇特,內衣上下分開,很可能是古代的哺乳裝。雕像的雙腿也與其他的正坐雕塑不同,一腳輕點地面,一腿微抬,撐住懷裡嬰兒。可以很明顯看出,雕像的腳為典型的三寸金蓮。娘娘塑像都塑成小腳,可見當時婦女纏足已經非常盛行。這組塑像是我省保留的明代民間彩塑的上佳之作。
聖母殿的南北兩壁上聖母出巡和聖母游歸的懸塑。懸塑是一種結合雕塑和繪畫的藝術形式。這種表現形式十分少見,整個畫面十分立體。紅色的雲海翻滾,雲海間掩映著綠樹山石。畫面中人物眾多,有騎馬的、有坐轎的,前後簇擁十分熱鬧。
聖母殿神龕後還繪有描繪聖母宮中生活的壁畫。其中兩幅上五位女樂師分別持琵琶、笙、笛等樂器正在演奏樂曲,另外兩幅上的侍女分別捧寶盒、典籍、食盒等侍奉在聖母身邊。
在聖母殿內,還保存著幾個十分奇特的轎子。轎子高約兩米,又叫肩輿。這種轎子跟民間的轎子不同,當地人稱為神轎,是供“娘娘”乘坐的。一般轎子的頂部是平的,而這種轎子則有像廟宇一樣的頂部,專業術語叫雙檐十字歇山頂式。仔細留意,就會發現聖母殿九個聖母雕像的後面,都有一個一尺多高的小聖母像。小聖母泥頭、木身,有點像木偶,這就是聖母的替身。當地的風俗,家裡生小孩、老人過壽這樣的大日子,就要到這裡來迎請聖母,把相應的聖母替身穿衣打扮後,抬在轎子裡,然後四個轎夫抬著,焚香奏樂,吹吹打打把聖母請回家。
五嶽四瀆神聚集一殿
聖母殿對面是西配殿,即五嶽殿。建築結構與聖母殿基本相同,不過五嶽殿的主體結構比聖母殿稍早。據記載,清順治十四年曾重修過。
五嶽殿正中為五嶽神像,南北兩邊則是四瀆神像——五嶽就是我們的五嶽名山,“四瀆”則是指江河淮濟四水。在我國的傳統神話中,岳瀆神的主要職能是興雲降水。相對於五嶽來說,有關“四瀆”的記載很少,在道觀中集中供奉“四瀆”更是極其罕見。梁生威告訴記者,“像這樣把五嶽山神和四瀆水神合供一殿的,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行政大廳,各司其職的五嶽四瀆在一個辦公室里聯合辦公,這樣的神靈組合,體現了太符觀神靈崇拜的民俗化特徵”。
據考證,這座殿里的塑像為明中後期作品。相比於比較格式化的雕像,南北牆上的懸塑“五嶽巡幸”和“四瀆出行”圖就要出彩的多,南北兩山的懸塑構思巧妙,獨具匠心。北壁為“五嶽巡幸”圖,畫面中山峰連綿,祥雲纏繞,圖中五嶽或乘轎或坐輦或乘麒麟或坐龍,前後侍從持傘蓋、宮扇隨護。畫面中還有山鬼、判官等形象,皆各具神態。“四瀆出行”與之類似。
五嶽殿還有一組奇特的雕塑:殿里的四根金柱上各盤一條龍,分紅黃黑白四色。其中黃龍最為特殊,爪中抓一鮮血淋淋的人頭。這裡邊也有一個當地婦孺皆知的傳說:
相傳在杏花東北十幾里的一個村子,有一個長相漂亮的新婦。這個新來媳婦人美卻心狠,趁老公不在的時候,對公婆非打即罵,還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兩位老人體諒兒子,在兒子面前裝聾作啞不吭聲,背後卻經常偷偷流淚。一年初春,突然陰雲密布,傳來滾滾雷聲,一聲響雷在詫異的村民頭頂炸響,村口的一棵老槐樹被劈為兩半。全村人都嚇呆了。這時村里人發現那個不孝順的兒媳婦身子站在樹下,頭卻沒了蹤影。新婦的男人順著血跡一路找到太符觀,發現自己媳婦的鮮血淋漓的頭抓在黃龍的爪子裡。從那以後,這個村再沒有出過一個不孝之子和不孝之婦,這個村也因此改名為“孝義”村,也就是今天文水縣的孝義鎮。

地圖信息

地址:呂梁市汾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