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真的有用嗎》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2010年9月出版的一本由美約翰·泰勒·蓋托編寫的一本書。
基本介紹
- 作者:美約翰•泰勒•蓋托
- 譯者:汪小英
- ISBN:9787108035165
- 頁數:211
- 定價:22.00元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0年9月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上學真的有用嗎?》內容簡介:我在曼哈頓教了三十年書,好學校、差學校都待過。在漫長的教師生涯里,我諳熟了厭煩的滋味。周圍的事物索然無趣,如果你問那些學生:究竟是什麼使他們感到厭煩?回答總是一個:學習很愚蠢。內容他們早就知道,他們想乾點兒實在的事,而不是總坐在那兒。他們還說,老師並不太清楚自己教的東西,很明顯,他們也不想去做更多的了解。孩子們是對的,老師跟學生一樣,也感到厭煩。
事實是,厭煩在學校老師中普遍存在。在老師的辦公桌前待過一陣子的人,都肯定會感到疲乏無力、牢騷滿腹、無精打采。若問他們為什麼會感到厭煩,老師似乎要歸罪於學生。面對粗魯的、只對分數感興趣的學生,怎么可能不厭煩?何況,老師們也是這種十二年義務教育的產品,這個制度給學生的厭煩無以復加,教師作為體制內的人,受到的限制比學生更多。這一切究竟是誰之過?
作者介紹
約翰·泰勒·蓋托(1935-),在曼哈頓當了三十年老師,曲於1991年當選紐約州年度教師。同年,他在《華爾街日報》上公開發表了辭職信,從此不倦地為學校改革而奔赴各地演說,行程長達三百多萬英里。他的前一本書,《愚弄美國》(Dumbing Us Down)銷量十萬冊。
汪小英,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系,2006年在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國小教育。現在做兒童圖書策劃,義務為移民工子女指導閱讀並教授英語。有個十二歲的兒子,身為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受教育過程,支持非指導性學習,加入了不上學組織([email protected])。
作品目錄
目錄
序:質疑學校
我在曼哈頓教了三十年書,好學校、差學校都待過。在漫長的教師生涯里,我諳熟了厭煩的滋味。
第一章 你對學校的認識全錯了
強制教育像一隻章魚,每個人都難以逃脫它的觸手。它將死記硬背奉為金科玉律,讓人們相信被動的學習、零星的記憶是心智成功的最佳途徑。這種習慣的培養是大生產式的教育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第二章 行走倫敦
在開放式的學習里,學生是積極的主導者,誰是老師、誰不是老師,都由學生說了算。我知道,這聽起來有些雜亂無章,但學校之外的生活就是這樣。你要么寫下你的劇本,要么就得當別人劇本里的演員。
第三章 蘭開斯特的阿米緒人
威斯康星州政府痛恨阿米緒人對學校的抵制,試圖使用警察迫使他們服從義務教育的法規,但是阿米緒人據理力爭,堅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 大衛·沙諾夫的教室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的總裁沙諾夫從小輟學,沒錢、沒家族背景、沒文憑,九歲就在街上賣報紙。但是,在大街上學到的東西,學校里永遠學不到。
第五章 赫克托們不是問題所在
像赫克托這樣的孩子有數以百萬,那些重要人物懷著宗教狂般的熱情相信:必須不斷擊退非理性的、不可預料的人性衝動,並將之禁錮、使其失去魔力,只有這樣,文明才能延續。但是,只有這一種選擇嗎?
第六章 聖地亞哥之路
西班牙的聖詹姆士墓地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來此朝聖,以此感受獨立自主,與自然親近,享受歷史和文化,並讓自己有時間反省。受到這件事的啟發,我決心幫助孩子們完成自己的朝聖之路。
第七章 大規模教育的殺傷力
在一個複雜的社會裡,靈活的人最有可能倖存,但是學校只獎勵死板的、守紀律的人。任何學校能教的東西,在學校之外都能學會。學校關心的不是學習,“贏”才是。
第八章 教育是什麼?
現在學校的主要目標是生產考試的高分,那其實毫無價值,從始至終,每一屆美國總統的成績都在中下水平。經驗明白地證明了,考試成績是無用的指標,常常讓無能的人考中,有才幹的人落榜。
第九章給孫女的信
孩子,這個月你就十七歲了,要離家上大學。但我要說:大學對你的前途其實並沒那么重要,上或不上,學得好或不好都不重要。十年之後,你不會記得任何教授或是任何一節課,而真正重要的,大學裡不教。
第十章 高地中學事件
我在紐約州的一個富家子弟學校演說,會場氣氛正濃,忽然一群警察沖了進來,宣布集會到此結束。這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匪夷所思的事了,一直以為只可能發生在德國,至今我還想不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後記
強制教育的大廈將傾,非常脆弱,它的致命之處是把各部分黏合在一起的膠水:作為教育目標的標準考試。這種考試鼓勵造假、過早決定將來一生的成敗,為此,作者邀請你參加“巴托比實驗計畫”。
序:質疑學校
我在曼哈頓教了三十年書,好學校、差學校都待過。在漫長的教師生涯里,我諳熟了厭煩的滋味。
第一章 你對學校的認識全錯了
強制教育像一隻章魚,每個人都難以逃脫它的觸手。它將死記硬背奉為金科玉律,讓人們相信被動的學習、零星的記憶是心智成功的最佳途徑。這種習慣的培養是大生產式的教育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第二章 行走倫敦
在開放式的學習里,學生是積極的主導者,誰是老師、誰不是老師,都由學生說了算。我知道,這聽起來有些雜亂無章,但學校之外的生活就是這樣。你要么寫下你的劇本,要么就得當別人劇本里的演員。
第三章 蘭開斯特的阿米緒人
威斯康星州政府痛恨阿米緒人對學校的抵制,試圖使用警察迫使他們服從義務教育的法規,但是阿米緒人據理力爭,堅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 大衛·沙諾夫的教室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的總裁沙諾夫從小輟學,沒錢、沒家族背景、沒文憑,九歲就在街上賣報紙。但是,在大街上學到的東西,學校里永遠學不到。
第五章 赫克托們不是問題所在
像赫克托這樣的孩子有數以百萬,那些重要人物懷著宗教狂般的熱情相信:必須不斷擊退非理性的、不可預料的人性衝動,並將之禁錮、使其失去魔力,只有這樣,文明才能延續。但是,只有這一種選擇嗎?
第六章 聖地亞哥之路
西班牙的聖詹姆士墓地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來此朝聖,以此感受獨立自主,與自然親近,享受歷史和文化,並讓自己有時間反省。受到這件事的啟發,我決心幫助孩子們完成自己的朝聖之路。
第七章 大規模教育的殺傷力
在一個複雜的社會裡,靈活的人最有可能倖存,但是學校只獎勵死板的、守紀律的人。任何學校能教的東西,在學校之外都能學會。學校關心的不是學習,“贏”才是。
第八章 教育是什麼?
現在學校的主要目標是生產考試的高分,那其實毫無價值,從始至終,每一屆美國總統的成績都在中下水平。經驗明白地證明了,考試成績是無用的指標,常常讓無能的人考中,有才幹的人落榜。
第九章給孫女的信
孩子,這個月你就十七歲了,要離家上大學。但我要說:大學對你的前途其實並沒那么重要,上或不上,學得好或不好都不重要。十年之後,你不會記得任何教授或是任何一節課,而真正重要的,大學裡不教。
第十章 高地中學事件
我在紐約州的一個富家子弟學校演說,會場氣氛正濃,忽然一群警察沖了進來,宣布集會到此結束。這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匪夷所思的事了,一直以為只可能發生在德國,至今我還想不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後記
強制教育的大廈將傾,非常脆弱,它的致命之處是把各部分黏合在一起的膠水:作為教育目標的標準考試。這種考試鼓勵造假、過早決定將來一生的成敗,為此,作者邀請你參加“巴托比實驗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