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村

上冊村位於大孤山鎮中北部,無眉頂西坡,馮乳公路西側。聚落依丘傍路呈塊狀展布。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東部有山丘,西部為平原。東鄰果園村,西鄰趙家村,南鄰河東村,北鄰大史家村。村訓為“修身以明德 家儉助廉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冊村
  • 行政區劃代碼:371083104211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乳山市
  • 面積:4.1 km
  • 電話區號:0631
  • 郵政編碼:264507
  • 氣候條件:暖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 人口數量:1300 人
  • 著名景點:二月二山
  • 耕地面積:3489畝
  • 主要民族:漢族
  • 方言:漢語北方膠遼官話
地名故事,發展歷史,民族文化,傳統習俗,姓氏宗族,名人事跡,軼事傳說,風景名勝,名產名物,榮譽稱號,

地名故事

1670年(清康熙九年),丁姓從河東遷此定居建村,因地處河東村西北故稱小北莊。1723~1735年(雍正年間),與河東正式分離,另立田賦戶冊,由此得名上冊。
上冊村

發展歷史

上冊村耕地面積3489畝,其中丘陵地各約占五分之三,余者為平緩泊地。村域經濟以農業為主,兼有蠶果業,盛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蠶繭等。
上冊村種植大姜的歷史悠久,村民剛開始種植大姜只是作為自家食用,為調味佐料,炒菜時佐以大姜,菜餚味道鮮美,能增加食慾。從70年代開始,上冊村大姜種植面積增加。1998年,大姜價格大幅上漲,第二年,上冊大姜種植面積達到100畝。因為草姜產量低、品質差,勤勞智慧的上冊人嘗試改進大姜品種,幾個姜農到著名的蔬菜之鄉壽光引進先進品種大姜,並採用了先進技術種植,實行測土配方,合理使用有機肥,使大姜的質量、產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5年,上冊大姜種植面積達到400多畝,姜農由此發家致富。近年來,大孤山鎮黨委、政府及時總結推廣上冊大姜種植經驗,實施農產品質量區域化管理,在全鎮擴大大姜種植面積1.5萬畝,成為乳山大姜種植第一鎮。
村內建有文化大院、農村活動室、籃球場、健身器材等,為民眾提供學習、健身、娛樂的場所。202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000萬元,人均純收入19020元。

民族文化

民族以漢族為主。上冊村建有婦女兒童家園,村內經常組織婦女和兒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教育活動,如書法、圍棋等國學培訓等。

傳統習俗

村域傳統習俗,為典型的膠東乳山民俗特色,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民眾群體性格艮心憨誠(堅韌、忠誠)。

姓氏宗族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丁姓從河東遷此定居建村,隨後,李姓由大崮頭遷入。後有劉、周、王、楊、陳等姓遷入。村民姓氏主要為丁姓,其次為李姓。

名人事跡

丁健椿 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化學專家。大孤山鎮上冊村人,1917年8月生。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工程系,大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前曾任青島橡膠廠工程師、膠澳實業公司化驗室主任。1952年,調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工作,先後任學院有機合成系、分離工程系、環境工程系、生物反應器研究室主任。1962年,參與編制全國“化學工程學”規劃。是年12月,《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由國家科委等聯合下發,化學工程學作為技術科學的一部分,由華東化工學院負責牽頭並組織實施,丁健椿又作為技術骨幹積極投身其中,忘我工作。1978年,華東化工學院第一批碩士研究生班開班,丁健椿成為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是年,經教育部批准,華東化工學院成立化學工程研究所,丁健椿被調至該所從事化學工程研究,探索氣、液、固相中有用組分的分離及純化的新過程,研究反應與外場強化分離過程,開拓具有高效性、超淨高純和無害化的新型分離技術,發展新的分離過程、分離方法、分離體系及分離設備。晚年主要從事“動物細胞培養專用介質”和“固定化酵母連續萃取發酵生產酒精”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986年承擔國家“七五”生物技術攻關項目“大規模動物細胞培養用生物反應器及微載體”研究,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軼事傳說

上冊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有種大姜的傳統,有“上冊種大姜為上策”一說。  冊梨的傳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孤山鎮上冊村人丁書方經商來到當時是英國租借地的威海衛,遇一英國人在賣果樹苗。丁書方對果樹栽培有興趣,當即買下140棵,回家後栽於本村東河岸面積約3畝的沙土地里。栽後第五年開花結果,由於缺乏管理經驗,開花期遭受蟲害,果實所剩無幾。至秋,金黃色的果實香甜爽口,深受鄉人好評。一天,寧海州衙門一公差路過此地,見此果特殊,遂買嘗之,連稱:“好果,好果。”當問起此果名稱時,丁書方支吾半天說了個“洋梨”,現名“陽梨”由此演變而來,後人又按其果實形狀稱之為“把梨”“茄梨”“葫蘆梨”等,且“把梨”又常被簡寫為“巴梨”。差人品嘗後,又買了幾個帶回衙門。第二年,為防止蟲害,丁書方用紙糊了許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繩將袋口紮緊,效果甚佳。是年8月,寧海州衙門又來人,指名要買這裡的“洋梨”上供朝廷。原來,上次來過的那位差人把帶回的梨送給州老爺品嘗,這位正為找不著當地特產上供朝廷而犯愁的州老爺如獲至寶。為了炫耀本地所產,他以產地上冊村為名,將“洋梨”更名“冊梨”上供朝廷。冊梨進京後,被評為一級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譽為“天下第一梨”。從此,冊梨名聲大振,譽揚全國。當地民眾育苗栽培者漸多。民國年間《牟平縣誌》載:“南塂、樗嵐、松嵐、陳家、初家、果園、上冊等村,多種冊梨,為土產出口之一宗。”

風景名勝

自然景觀有二月二山(古時古歷二月二龍抬頭在此舉辦山會,貿易交流)。 【上冊遺址】上冊宅口遺址位於大孤山鎮上冊村北1500米的水庫北岸,東約1000米是旗頂山,西約800米是村級路,東有一季節性水溝。遺址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40米,總面積約2400平方米,是2009年4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調查的。遺址處在窪地處,內有布紋瓦片及少量陶片可見,文化層已被擾亂。據調查,在遺址處曾有陶罐、錢幣出土。此地應是一處宋代時期村落遺址。
上冊村
上冊宅口遺址

名產名物

大孤山鎮大姜起源於上冊村,上冊村種植大姜的歷史悠久,全村種植大姜600畝以上,是全鎮的大姜種植專業村。曾連續多年被央視新聞採訪,已成為富民增收的重要產業。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大力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實現了大姜種植面積和品質的雙提升。大孤山鎮土地多以砂壤土為主,土質疏鬆,下水快,透氣好,非常適合大姜生長,出產的大姜姜體肥胖,皮薄塊大,色澤黃亮,筋少肉脆,辣味濃郁,沒有污染,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隨著大姜種植面積的擴大,產量、品質、知名度的提高,大孤山大姜在大量供應國內市場的同時,還銷往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
盛產特色水果冊梨。冊梨,又稱乳山陽梨,又名把(巴)梨、茄梨、葫蘆梨,是原產歐洲的西洋梨在乳山的栽培變種。文革期間,為避“崇洋媚外”之嫌,將“洋梨”更名為“陽梨”。冊梨在當地又常以其最初引進地上冊村之名冠之,故稱為“冊梨”,冊梨進京後,被評為一級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譽為“天下第一梨”,久負盛名,是馳名中外的地方土特名產。1957年,冊梨被國家定為特供果品,用於招待外賓。
紅薯粉條,主要特點有色澤自然、柔潤爽滑、清香宜胃、環保衛生、無任何添加劑、筋道耐煮、粉味十足,適宜炒食、涼拌、燉湯。乳山粉條不摻明礬、增白劑、添加劑以及其他能夠增重物質等損害公民健康和利益的東西,確保粉條成為乳山食品行業中綠色無公害、健康、優質的食品。2014年7月,乳山粉條製作技藝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四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地瓜作為乳山市十大特色農產品之一,近年來,種植面積逐漸擴大,通過地瓜種植已經成為民眾增收的重要途徑。積極拓展紅薯深加工產業鏈,新鮮的地瓜加工成紅薯地瓜粉條,深受民眾喜愛,代表企業有龍晨澱粉加工廠等。

榮譽稱號

2019~2023年期間多次獲得“乳山市級文明村”、“威海市級文明村”、“農村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