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跨牡丹江,西、西北部與方正縣毗鄰。鄉政府駐地距縣城62公里。
鄉名源於駐地三道通村名。三道通村,以其村北的牡丹江內有三個“江通”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道通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林口縣
- 地理位置:縣境西北部
三道通鄉歷史,三道通鄉歷史,行政劃分,地理屬性,區域特產,
三道通鄉歷史
中華民國時期,隸屬依蘭縣管轄。
三道通鄉歷史
東北淪陷後,初隸興隆鎮保,後隸興隆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1月劃歸刁翎縣,設定三道通區。1949年1月,撤銷刁翎縣,劃歸林口縣,改為第十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為第十區,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三道通鄉。1958年改稱奮鬥人民公社,1961年將奮鬥公社劃分為三道通、蓮花兩個公社。1984年將三道通公社改為三道通鄉。
行政劃分
三道通鄉境內群山重疊,河流縱橫,絕大部分地域為林區,牡丹江兩岸為河谷平原,土壤肥沃,素有“糧倉”之美稱。全鄉總面積1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4萬畝。土特產有人參、木耳和烤菸。鄉辦工業有纖維板廠、煤礦、農機修配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1666萬元。全鄉共轄立業、江東、江南、四道河子、新建、藏富、長勝、五連山、良種場、新青、五道、大屯、三道通一村、三道通二村、新富等15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31萬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8%。鄉政府駐地三道通一村。
地理屬性
三道通鎮在古代、近代有牡丹江水路和沿江陸路交通,在古代、近代有牡丹江水路和沿江陸路交通,為交通便利之地。現代以來隨著縣內鐵路修建,反成為交通不便之地。建國後,70年代“四大線”地方道建成通車。90年代“三新線”地方道建成通車,與境內鄉路聯絡成網,大大改善了交通條件。1992年全鎮有公路44公里,主要鄉路 6條,每日有長途客運班車往來。為交通便利之地60年代省級方虎公路建成通車,成為通往林口縣、依蘭縣、方正縣一、哈爾濱市的交通樞紐。使交通更加發達。2004年,已經完成通縣、通鄉、通村公路規劃編制和上報工作、方虎公路東方紅大橋至大羅密段(白色路面),蓮花鎮至三道通鎮旅遊公路又黑色路面),已經動工建設。實現了村村通工程。
區域特產
三道通鎮村屯和耕地分布在牡丹江沿岸地帶,山區屬冷涼濕潤霜凍區。高於或等於10℃年活動積溫2 200—2 600℃;年日照2 600—2 650小時;年降水量540—570毫米;無霜期115—135 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至下旬出現;生長期120—140天。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穀子、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是烤菸。該鄉耕地和村屯集中分布在牡丹江沿岸地帶,這裡地勢平坦,形成大片河谷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宜人,適合農作物生長,素享“林口糧倉”之稱。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白瓜、北藥等
三道通鎮境內最高的山峰是大綜頂子山,海拔1357米、也是全縣最高點。最低的谷地是大屯村,海拔114米,也是全一縣的最低點。最大的河流是牡丹江,流經段38公里。全鎮水域面積17萬畝,居全縣各鄉鎮之首林地面積1.450萬畝,森林覆蓋率80.20l0,居全縣各鄉鎮之首。 在廣闊的原始森林中,棲息著上百種野生動物,主要動物有、野豬、璋子、抱子、紫貂、水獺、林蛙等。主要飛禽有一飛龍、野雞、沙史雞、鶴鶉、鴛鴦、野鴨、松鴨等。 在茂密的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山產品資源。可食用的野果有10多種,如山葡萄、稱猴桃、松籽、棒子、山核桃等。藥用植物達200多種,如人參、黨參、五味子、刺五加、枸杞、黃芪、元術、桔梗、滿山紅、冬青等。可食用的野菜有50多種,如放菜、微菜、猴腿菜、刺老芽、黃花菜、黃瓜香、婆婆丁等。菌生植物有10多種,如木耳、猴頭、元蘑、棒蘑、榆黃蘑、松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