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鷗

三趾鷗

三趾鷗(學名:Rissa tridactyla),中型水鳥,體長38-47厘米。夏羽頭、頸和翕前部白色。背、翅上覆羽和腰灰色。肩灰色,羽緣和尖端白色。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頭頂和枕淡灰色,頭頂有不明顯的灰色縱紋。後頸和翕前部灰色,帶有暗色羽尖。常成群活動。主要以小魚為食。有時也吃甲殼類和軟體動物。覓食主要在海面渦流中捕食。也可在飛翔中或是游泳覓食。營巢于海岸和海島上。常成群在一起繁殖。繁殖群從幾對到數百對,通常營巢於島嶼或岸邊懸岩和岩石上。營巢位置較為固定,老鳥常常回到同一地方營巢。雌雄共同營巢。巢主要由枯草、枯枝構成,內墊有羽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趾鷗
  • 拉丁學名:Rissa tridactyl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鷗形目
  • 鷗科
  • :三趾鷗屬
  • :三趾鷗
  • 命名人及時間:Linnaeus, 1758
  • 英文名:Black-legged Kittiwake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夏羽頭、頸和翕前部白色。背、翅上覆羽和腰灰色。肩灰色,羽緣和尖端白色。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初級飛羽灰色,笫1-2枚初級飛羽具黑色羽緣和尖端,第3-5枚初級飛羽具黑色尖端。第5枚初級飛羽有時具白色亞端斑。第6-7枚初級飛羽具黑色亞端斑;次級飛羽暗灰色,具白色尖端。
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頭頂和枕淡灰色,頭頂有不明顯的灰色縱紋。後頸和翕前部灰色,帶有暗色羽尖。
幼鳥在頭頂和枕頸部有灰色斑。後頸有星月形黑色橫帶。眼後有小的黑色斑點。翅上有黑色斜行帶斑。外側初級飛羽黑色。尾具黑色端斑。
虹膜暗褐色,眼瞼橙紅色。嘴黃色或黃綠色。口裂橙紅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485-500克,雌性310-495克;體長雄性410-465毫米,雌性380-145毫米,嘴峰雄性35-40毫米,雌性30-36毫米;翅雄性300-335毫米;雌性290-325毫米;尾雄性130-140毫米,雌性110-134毫米,跗跖雄性31-34毫米,雌性30-32毫米。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海洋岸邊和島嶼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洋上,是典型的海洋鳥類。

分布範圍

繁殖於歐洲西北部北冰洋巴倫支海海岸,往東到新地島、北地群島、新西伯利亞群島、符蘭格爾島、楚科奇半島海岸、堪察加半島、白令海中島嶼、加拿大東北部海岸。越冬於繁殖地南部沿海,美國、西非、中歐、朝鮮、日本和中國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
分布圖分布圖

生活習性

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或蕩漾于海面上,成群棲息於海邊岩石或懸岩上,有時也伴隨在海上航行船隻後面飛翔。
主要以小魚為食。有時也吃甲殼類和軟體動物。覓食主要在海面渦流中捕食。也可在飛翔中或是游泳覓食。
三趾鷗在中國為冬候鳥,10-11月遷來,4-5月離開。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6-7月。營巢于海岸和海島上。常成群在一起繁殖。繁殖群從幾對到數百對,通常營巢於島嶼或岸邊懸岩和岩石上。營巢位置較為固定,老鳥常常回到同一地方營巢。雌雄共同營巢。巢主要由枯草、枯枝構成,內墊有羽毛。巢的大小直徑為25-30厘米,巢高15-20厘米。每窩產卵通常2-3枚,偶爾少至1枚。卵的顏色為赭色,被有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7-61×135-44毫米,重40-47克。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1-25天。

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三趾鷗指名亞種
Rissa tridactyla tridactyla
2.
Rissa tridactyla pollicari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