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鬼針草

三葉鬼針草

三葉鬼針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鬼針草Bidens pilosa L.的全草。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具有解毒消腫,清熱鎮痛,活血散瘀,調氣消積之功效。常用於胃腸炎,中暑腹痛,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急性喉炎,淋證,白濁,痔瘡,脫肛,大小便出血,糖尿病,蛇傷,肩周炎,跌打損傷,關節炎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葉鬼針草
  • 別稱:一包針、豆渣草、鬼針草、細毛鬼針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鬼針草屬
  • :鬼針草
  • 分布區域:華東、華中、華南、西南
  • 採收時間:夏秋採收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

歸脾、大腸、肺經。

功效

解毒消腫,清熱鎮痛,活血散瘀,調氣消積。

主治

用於胃腸炎,中暑腹痛,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急性喉炎,淋證,白濁,痔瘡,脫肛,大小便出血,糖尿病,蛇傷,肩周炎,跌打損傷,關節炎等。

相關配伍

1、治濕熱痢疾:三葉鬼針草、三顆針各30g,水煎服。
2、治濕熱黃疸:三葉鬼針草、鳳尾草、茅草根各20g,水煎服。
3、治小兒腹瀉:三葉鬼針草10g,車前草10g,水煎服。
4、治嘔吐:三葉鬼針草、蘇葉各9g,水煎服。
5、治疔瘡:三葉鬼針草鮮品適量,搗爛外敷。(1-5方出自《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3》)

用法用量

用乾品10-15克,水煎內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採集加工

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鬼針草又名三葉鬼針草、蝦鉗草、蟹鉗草、對叉草、粘人草、粘連子、一包針、引線包、豆渣草、豆渣菜、盲腸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厘米,鈍四棱形,無毛或上部被極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徑可達6毫米。莖下部葉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具長1.5-5厘米無翅的柄,三出,小葉3枚,很少為具5(-7)小葉的羽狀複葉,兩側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有時偏斜,不對稱,具短柄,邊緣有鋸齒、頂生小葉較大,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具長1-2厘米的柄,邊緣有鋸齒,無毛或被極稀疏的短柔毛,上部葉小,3裂或不分裂,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直徑8-9毫米,有長1-6(果時長3-10)厘米的花序梗。總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7-8枚,條狀匙形,上部稍寬,開花時長3-4毫米,果時長至5毫米,草質,邊緣疏被短柔毛或幾無毛,外層托片披針形,果時長5-6毫米,乾膜質,背面褐色,具黃色邊緣,內層較狹,條狀披針形。無舌狀花,盤花筒狀,長約4.5毫米,冠檐5齒裂。瘦果黑色,條形,略扁,具棱,長7-13毫米,寬約1毫米,上部具稀疏瘤狀突起及剛毛,頂端芒刺3-4枚,長1.5-2.5毫米,具倒刺毛。

生長環境

生於村旁、路邊及荒地中。原產熱帶美洲,在國內主要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

藥理作用

抗真菌和抗酵母菌等作用。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