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大小錯覺加工的時程機制

三維大小錯覺加工的時程機制

《三維大小錯覺加工的時程機制》是依託蘇州大學,由張陽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維大小錯覺加工的時程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陽
  • 依託單位:蘇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對三維空間中客體的大小知覺,很大程度上受到對該客體空間距離知覺的影響。有著相同尺寸的兩個客體,隨著對其距離知覺的不同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大小知覺。儘管有研究表明一些功能區域如初級視覺皮層區域,同三維大小錯覺有著密切的聯繫,但迄今為止,對人類大腦在何時如何表征及加工這種三維大小錯覺的問題還知之甚少。本項目通過巧妙的設計排除線索背景不匹配的混淆後,利用心理物理法和高時間解析度的ERP技術結合不同層次的知覺深度線索(單眼和雙眼深度線索)來系統地考察三維大小錯覺加工的時間進程機制。並進一步通過基於源重建的模型分析技術,對三維大小錯覺加工涉及的腦功能區域以及這些功能區域之間的相互關係,在三維大小錯覺加工中的作用進行初步的探討。研究結果將幫助我們了解大腦對三維大小錯覺加工的時間過程(即,大腦什麼時候在什麼區域開始表征和加工三維大小錯覺),並初步建立這一加工過程的認知腦機制模型。

結題摘要

人類在三維空間中對物體大小的知覺通常受限於對物體空間距離深度的判斷。兩個即使在物理上完全一樣的物體,若被知覺為不同的距離,常在知覺大小上被判定為具有很大的差距。過往研究發現大腦的初級視覺皮層區域(V1)同三維大小錯覺有密切的聯繫。然迄今為止,V1究竟在何時參與到三維大小錯覺中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當前項目中我們利用了高時間解析度的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結合心理物理法來試圖探究這一問題。行為上,我們通過讓被試調節控制球的大小來匹配位於不同空間距離的球的大小。腦電上,我們在被試檢測一個在球上隨機出現的(20%機率)光點的任務中採集了64通道的腦電信號。重要的是,我們系統地操控了球的對比度(高對比度 vs. 低對比度)和位置(遠處 vs. 近處)兩個因素,並利用減法邏輯巧妙的去除了背景所誘發的ERP,從而很好的分離出了球刺激誘發的ERP。結果發現,相較位於近處的位置,位於遠處的物理上完全一樣的球刺激在其呈現後80ms 左右誘發了更大的被定為到初級視覺皮層區域的C1成分。隨後的控制實驗更是發現,這一C1成分的調節效應隨著被試主觀大小錯覺量的變化而變化,當我們去除了背景信息後,伴隨著行為錯覺效應的消失,C1的調節效應也消失了。這些結果表明初級視覺皮層早在刺激呈現後月80 ms左右就參與到了對大小錯覺的加工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