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趙州祖庭·三源寺,原曹州(今山東菏澤)扈通院,當代更名為“三源寺”,住持釋演僧(開應法師)。三源寺位於中國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上海路,菏東高速路口北1333米龐王東。
古扈通院,魏晉時期(公元220—420年)建寺,距今有近1800年歷史,是曹州規模較大,歷史悠久的古剎;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中有名的寺院,但舊址早已不存,現由臨濟宗、雲門宗法脈傳人演僧法師主持古剎的重建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源寺
- 外文名稱:SanYuan Temple
- 地理位置:山東菏澤上海路菏東高速路口北1333米
- 始建年代:魏晉時期(公元220—420年)
地理位置,三源寺歷史文化背景及簡介,三源寺歷史文化背景,三源寺簡介,三源寺“趙州祖庭”之稱的由來,千年古剎重建——趙州祖庭三源寺復興緣起,三源寺選址場所——曹州觀音廟感應事跡,觀音廟的建立,觀音廟的中興,
地理位置
三源寺位於中國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上海路,菏東高速路口北1333米龐王東。
中國山東菏澤上海路菏東高速路口北
【公交路線】
1、由菏澤火車站乘坐2路汽車到汽車總站北門站下車,步行210米乘坐3路公車到龐王中學站下車。
2、由菏澤汽車總站乘坐3路公車到龐王中學站下車。
三源寺歷史文化背景及簡介
三源寺歷史文化背景
三源寺(扈通院)所在地菏澤,古稱曹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在當代是中國著名的牡丹之都、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在歷史上也一直是佛教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寺院林立的城市。
佛教在歷朝歷代都對曹州,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隋唐時期,曹州佛寺發展盛極一時,在建築數量及規模上空前繁盛,後來儘管有興有衰,但直到明清,曹州還是一片佛寺林立的景象。據相關人士統計,菏澤全市九縣區中知其寺名和大略方位的就有168處。僅現在的牡丹區,目前尚有文字記載的就有50餘處。
三源寺簡介
三源寺(扈通院)作為曹州眾多寺院之一,早在魏晉時代(公元220—420年)就已建寺,晉朝時期香火就十分鼎盛。在其悠久的寺院歷史中,多出高僧大德,幾經興衰變遷,曾相繼孕育出從諗禪師、智朗禪師等聲名遠播當時,享譽後世的佛學大師。
這些高僧大德的出現,也反過來對扈通院產生了彌足深遠的影響。扈通院因此成為了古曹州乃至中國歷史上富有盛名的寺院,不僅在國內史料中多有記載,在日本編撰的《禪學大辭典》所繪世界佛家名寺院分布圖中,亦有“中國山東曹州有扈通院,居曹州城西北近郊”的說明。
三源寺“趙州祖庭”之稱的由來
趙州祖庭的“趙州”,即指從諗禪師。從諗禪師生於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 ,卒於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距今一千多年,圓寂時享年120歲,朝廷頒謚“真際大師”,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法嗣,也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
據記載,從諗禪師八十高齡時行腳至趙州,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後世便加以地名尊稱其為“趙州古佛”,又稱“趙州禪師”。據清版本《曹州府志》載,“唐趙州和尚,姓郝氏,名從諗,曹州人。”《中國佛學大詞典》載,“趙州,趙州觀音院從諗,南泉普願之法嗣也。唐曹州人,姓郝氏,童稚本州扈通院披剃(出家)。”因此,從諗禪師幼年時披剃出家的扈通院,即今日三源寺,便被稱作“趙州祖庭”。
從諗禪師在世界佛教界有著巨大的影響,據統計有佛眾近2億人,僅日本就有8700萬人,越南2000萬人。近年來,國內外友人及研究趙州文化的學者等相繼來菏澤考察。在此機緣下,復興祖庭實乃順時應勢、迫在眉睫之舉,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及大力護持。
千年古剎重建——趙州祖庭三源寺復興緣起
2010年,臨濟宗、雲門宗傳人演僧法師(釋開應)來到菏澤,建立道場,講經教學,和諧安定社會,教化利益一方眾生。演僧法師深感祖庭衰落,趙州禪風不繼,昔日曹州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不再。遂以大悲切願,發心重建趙州祖庭,以傳承佛陀教育,重興祖庭文化。
然而,經過近兩千年的歲月變遷,戰火洗禮,時至今日,菏澤市土地規劃、城市布局早已和前代不同,扈通院原寺舊址也早已不存。於是,演僧法師便在菏澤市政府的支持,與廣大信眾的護持下,根據時代發展及城市規劃,重新選址於明初觀音廟舊址,即今日牡丹區伊廟社區,龐王莊村東,重建古剎,將其更名為三源寺。
三源寺的“三”即指“戒定慧”三學,在凡夫之身為有漏,在聖者之身則為無漏;“源”是指眾生之本源——自性清淨心;“寺”最初是古代朝廷里辦事機構的名稱,直屬皇帝管轄。後來佛教傳入我國,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因此眾僧供佛之所也稱寺,沿用至今。古時候的寺院有兩個重要的任務,一是教育;二是翻譯佛經。
因此三源寺的稱呼便是喻指,這是一個接引眾生正信正行,修習戒定慧三學,由有漏至無漏,最終徹本溯源,還其心地清淨而得解脫的場所。現如今,三源寺內塑立9.9米高觀音聖像,意在繼承古寺遺址,復興祖師宗風。
三源寺選址場所——曹州觀音廟感應事跡
三源寺此次重建的選址之處——觀音廟,是菏澤佛教史上的聖地之一,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感應事跡。
觀音廟的建立
相傳,當時曹州的趙王河幾經泛濫,洪水不斷向附近村莊侵延,致使幾百頃農田不能耕種,數十人溺水而亡,老百姓深受其害。
有一日,一位王氏老人深夜做一夢,夢見觀世音菩薩在村東龐王山腳下打坐念經,眼見洪水漸漸隱去。第二天一大早,王老漢到村外轉轉,果真如此,昔日被水淹沒的道路還可以推車行人。王老漢內心大驚,深感妙不可言,於是號召附近村莊百姓集結物料,在龐王莊村東,用十幾天的時間建起了觀音廟。在廟後栽植松柏十幾棵,廟前坑塘種植荷花十幾畝,以祈求菩薩的保佑。從此,百姓也過上了春種秋收、安居樂業的平安生活。
觀音廟的中興
時值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距今600餘年),濟南千佛山高僧契元老和尚,率幾位弟子沿趙王河西去大雁塔朝拜,路過此處進拜觀音廟,見此處河灣相連,風景迤邐秀美,甚是大悅,便有興修觀音廟之意。於是,便安排明河和尚留下住持觀音廟。
明河和尚精心修佛,深得一方善心施捨,觀音廟的規模不斷擴大,後經歷代住持精心建造維修,成了明清時代菏澤地區一處佛教聖地,其香火鼎盛,善信絡繹不絕達四百多年之久,以明萬曆年間和清乾隆年間最為興盛。
如今,趙州祖庭三源寺(扈通院)這座千年古剎又選址於此,復興建設,此為菏澤佛教界的一大事因緣,必將繼承趙州禪風,發揚祖師風範,接引四方學人圓成佛道。在為佛陀教育事業發展,正法弘傳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也為國運昌隆、民族富強以及菏澤地區的社會穩定、文化繁榮做出著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