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沙(東澳)天后宮,位於霞浦縣三沙鎮東沃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嘉慶、光緒年重修,後毀於文革。二十世紀末又在原址重建。建築面積520平方米,為歇山頂磚木結構, 自南而北依次為前廳、戲台、環樓、中廳、媽祖殿,整個建築別具特色,和諧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沙天后宮
- 地理位置:福建霞浦縣
- 始建時間:清乾隆年間
- 占地面積:520平方米
- 建築特點:歇山頂磚木結構
三沙自古就是對外通商港埠。唐武德年曾設“寧遠鎮”。自宋代依山壘砌烽火寨。歷史上該宮為官方倡建,其祀奉媽祖神像為黑面祖像,清代三沙為水師烽火營,每三年就有一輪換班兵,開赴台灣,出發前均要到天后宮進香祀祝,祈求聖母隨船呵護,並隨備神像香爐進台,由此周而復始班兵分靈、分爐台灣各地。
宮前西側有一天然長方形岩石縱高七、八米,凌空獨立,漁民俗稱“媽神印”,相傳是媽祖在此平妖后,留下“鎮海定浪”的法寶,可惜毀於文革.如今遺蹟尚存. 目前宮內尚存九通碑刻,有嘉慶年重修宮碑記,有嘉慶二十一年福寧府左營水師協台衙門告示,有嚴禁地方為海匪置造船隻的。現存放於宮內的碑刻有清代“保護台商告示“碑、“海難救護告示碑”、“海不揚波”、“天后宮重修碑記”等8通,其中“保護台商告示”碑殘高1.7米,寬0.4米。告示中強調“闔邑軍民人等知悉,嗣後如有船戶販台米進港,聽其隨時糶賣,不得擾累阻撓”。對研究海峽兩岸的貿易和親緣關係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03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沙是20世紀對台貿易視窗,天后宮重建後,台灣漁民和台胞絡繹不絕來此尋根朝拜並捐資捐神祇,對促進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