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特提斯構造域複合造山過程中金成礦作用

三江特提斯構造域複合造山過程中金成礦作用

《三江特提斯構造域複合造山過程中金成礦作用》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孫曉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江特提斯構造域複合造山過程中金成礦作用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孫曉明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三江特提斯構造域以其增生/碰撞造山複合轉換區別於中國東部陸內環境和北方增生造山環境,完好記錄了超級大陸自裂解→增生→碰撞的完整演化歷史,是中國最重要的多金屬富集區和全球罕見的多金屬成礦省,但其中金的成礦機制研究十分薄弱。本項目擬選擇該區最重要的造山型、富鹼斑岩型和熱泉型三大金礦成礦系統,以金沙江-哀牢山和滇西金礦帶為研究基地,對這些金礦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流體特徵和來源、構造變形的詳細過程與Au 礦化耦合關係、殼/幔相互作用和縱向物質交換與Au 富集機制、成礦區上地幔的可能性質、大型Au 礦的成礦年齡與成礦機理等。本項目將圍繞晚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新生代大陸碰撞造山及其構造體制轉換與複合疊加三大關鍵地質作用過程及相應的成礦系統,揭示該區由增生轉化為碰撞構造演化不同階段中金礦成礦過程和形成機理,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增生/碰撞複合造山背景下新的金礦成礦理論,為三江地區金礦勘查提供理論支撐。

結題摘要

三江特提斯構造域以其增生/碰撞造山複合轉換區別於中國東部陸內環境和中國北方增生造山環境,完好記錄了超級大陸自裂解→增生→碰撞的完整演化歷史,是中國最重要的多金屬富集區和全球罕見的多金屬成礦省,但其中金的成礦機制研究十分薄弱。本項目選擇該區最重要的造山型、富鹼斑岩型和熱泉型三大金礦成礦系統,以金沙江-哀牢山和滇西金礦帶為研究基地,對這些金礦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流體特徵和成礦機制進行系統研究,特別是研究構造變形的詳細過程與Au 礦化耦合關係、殼/幔相互作用和縱向物質交換與Au 富集機制、成礦區上地幔的可能性質、大型Au 礦的成礦年齡與成礦機理等。對造山型金礦研究顯示碰撞造山帶完全可以產出大型造山型金礦。其中哀牢山Au礦帶不是產於造山帶的增生楔內,而是產於碰撞帶的大規模走滑剪下帶—紅河剪下帶,即揚子地塊的構造邊界的超岩石圈斷裂帶上。該剪下帶早期左行走滑,晚期右行。沿走滑斷裂分布的富鹼侵入岩及煌斑岩年齡表明左行走滑起始於40Ma前後,而金成礦作用伴隨碰撞造山晚期的大規模走滑活動而發生。哀牢山Au礦帶多數礦床就位於紅河剪下帶的二級或次級構造上,後者多為高角度反轉斷裂系統和逆沖推覆剪下帶,脆性與韌性變形的轉換部位常控制礦體的空間定位;對紅河-哀牢山新生代富鹼斑岩有關的金多金屬礦成礦機制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採用多種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法確定其中最大的北衙金礦成礦時代為33-34Ma。其賦礦石英正長斑岩顯示加厚中元古代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的埃達克岩特徵。北衙金礦為典型的矽卡岩+斑岩型礦床,具有漫長的形成過程,經歷了至少兩次鉍熔體蒐集金作用,其中氧化物階段鉍熔體蒐集金形成含大量納米-微米級自然金包體的磁鐵礦。發展了赤鐵礦LA-ICP-MS U-Pb定年方法,並將其成功用於姚安金礦的定年工作。項目完成學術論文25篇,已發表2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2篇,有關成果獲得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和2017年國土資源科技一等獎(排名第六)。培養6名博士生和4名碩士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