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三江侗族博物館),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江峰街17號,博物館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0平方米。是社會科學類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始建於1991年5月,1992年12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截至2009年底,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有館藏文物630件/套,其中有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42件(其中有17件已錄入資料庫,有25件剛定級)。

1997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被柳州地委、地區行署命名為柳州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12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三批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教育基地;2003年,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家級重點民族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
  • 外文名: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Museum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江峰街17號
  • 占地面積:900 m
  • 類別:社會科學類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
  • 景點級別:AAA級
  • 投用時間:1992年12月
  •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夏季8:00~12:00,14:30~17:30,冬季8:00~12:00,15:00~18:00,節假日9:00~12:00,15:00~17:00
  • 門票價格:免費
  • 館藏精品:三足陶鼎、富祿紅軍標語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綜述,展廳,建築特色,館藏文物,綜述,重要藏品,藏品保護,文化活動,學術研究,交流合作,所獲榮譽,作用價值,機構設施,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是三江侗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文物管理所成立於1978年,前身稱三江侗族自治縣民族文物管理委員會,1987年改稱三江侗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的一個組成機構,隸屬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和體育局主管,是一套人馬三塊牌子(三江侗族博物館、三江侗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的單位。
1991年5月,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開始建造。
1992年12月,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2004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成立了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為了配合宣傳,改為“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

建築布局

綜述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0平方米。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分陳列展廳、文物庫房、辦公庫房三大部分。陳列展廳面積775平方米,分三個展廳。

展廳

1992年12月,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開館時,內設兩個展廳,內容為《民族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兩廳面積400平方米,展出文物400餘件/套。
《民族文物》展出有:民族服飾、民族文化用品、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族建築圖示等五項。
《革命歷史文物》展出內容有:三江歷史沿革有關地域和圖表,展示東漢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出土文物,紅軍長征經過三江線路圖,紅軍標語,紅軍學習文化的課文以及地方民變武裝的人物事件與物品等。
2004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成立了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為了配合宣傳,文物陳列展改為以收藏侗民族、民俗為主體的侗族博物館。共開設三個展廳,展廳面積775平方米,展出文物400餘件/套,陳列有東漢以來各個時期的民族民俗文物,包括滑石耳環、滑石托盤、陶鼎、陶罐、陶豆、瓷凳、瓷碗、銀飾、竹木製器和生產工具、斑斕多姿的民族服飾及侗錦和刺繡等,還有侗族的各種造型的木樓,鼓樓和風雨橋模型也一應俱全。

建築特色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是一座集侗族鼓樓和風雨橋融為一體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兼木結構。

館藏文物

綜述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的藏品來源於考古發掘、社會捐贈、徵集(購)等。有玉器、鐵器、陶瓷器、銀器、竹木器、藤編、棉布、書畫等。
截至2009年底,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有館藏文物630件/套,其中有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42件(其中有17件已錄入資料庫,有25件剛定級)。
截至2019年末,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有藏品1020件/套,珍貴文物25件/套。

重要藏品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保存有東漢時期以及宋代出土文物24件,主要器型有:碗、鼎、盤、罐、壺等。其中“三足陶鼎”一件:圓唇斂口,對稱雙直環耳,鼓腹,平底實足。腹上部飾弦紋一道,足是一行垂直的“x”形劃紋。通高16.6厘米,口徑14厘米,腹徑18厘米,足高6.4厘米。陶質、淡黃、無花紋、矮罐、底部安三隻腳。
陶器均為泥質灰陶,陶土較為純淨,火候較高。出土文物表明,在東漢時期,漢族文化已傳入三江縣境。
“侗族兒童銀胸佩飾項圈”:侗族兒童佩飾物,清代製作,民間徵集。項圈長37厘米,重50克,直徑57厘米。兩頭為鏈,鍍銀,似鎖狀,中間呈八角型。飾品打制有算盤、剪子、尺子、書本和照妖鏡,尚有銅錢23枚,該物對研究三江侗族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富祿紅軍標語”:為民國十九年(1930年),紅七軍張雲逸、李明瑞部北上抗日經過三江富祿鎮時留下的遺物。原用墨書寫在富祿鎮富祿街民居的木版牆上,1992年,因房屋拆出,“標語”移到縣博物館收藏。標語高201厘米,寬177厘米,共13個大字:“團總是軍閥的……打倒國民黨軍閥”,楷體,均為繁體字,字跡基本清楚,該標語對研究紅七軍過三江的歷史提供科學依據齊百石老人國畫”,楊志一捐。
花草畫,紙本,畫心33×32.5厘米,為齊百石老年作品,這對研究齊百石老年作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藏品保護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設有文物庫房一個,面積為92.5平方米;有鐵櫃1個,木箱2個,木櫃3個。貴重文物存放在鐵櫃和木箱內,一般文物存放在木櫃內。庫房內安裝有技防設備,外有鐵門。在規章制度上,建立有《庫房安全保衛制度》《出入庫人員登記表》《文物、標本入館憑證》等,以規範藏品管理,保證文物安全。

文化活動

學術研究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在注重文物知識普及的同時,個人研究成果也較突出。楊正功的論文:《侗族鼓樓探源》(《侗鄉論叢》2003年第一期,三江縣黨校主辦)、《侗族宗教概述》(刊物同上,2004年第一期)、《侗族民居的布局》(在桂中博物館學會年會上宣讀,2003年)、《侗戲的成因及其起落》(《風雨橋》,2005年第二期)、《三江侗族博物館現狀問題及其對策》(在桂中博物館學會年會上宣讀,2007年)。
科技項目: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侗族民間故事創編大型侗戲《踩堂衣》搬上舞台,1997年由縣藝術團排演,參加當年柳州地區舉辦十年一度的劇展(第三屆),榮獲優秀編劇獎、演出獎、導演獎、作曲獎、組織獎、演員獎等六項獎,被三江縣文化界列為保留劇目。

交流合作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自1992年正式開館以來,一直積極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如1995年3月,承辦“柳州地區文物工作會議”。
1995年5月,接待自治區博物館、桂林博物館及日本有關專家組成的考察團,考察侗族生產、生活、文化等。
1998年5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大年到三江博物館考察。
2005年參與承辦柳州、來賓兩市在三江召開的“文博論文研討會”。
2005年5月,國家民族博物館一行6人到館考察。
2005年6月“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成員一行31人到館考察。
2005年7月國家文物局“中國生態館建設考察組”一行14人到館考察。
2005年9月,中泰專家一行3人到館考察民族旅遊。
2005年11月,北京社科院文物考古所一行9人到館考察。
2005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學一行3人、加拿大兩位教授到博物館及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進行調研。
2009年3月,與國家社科院、區文物考古隊、市文物考古隊一行10人到三江縣潯江河、溶江河流域進行史前文物調査,在潯江河流域的斗江鎮斗江寨下游和沙宜村下余寨找到打制石器地點2處。
2009年9月,中央民族大學教師周夢到館考察與交流。

所獲榮譽

1997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被柳州地委、地區行署命名為柳州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12月,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被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三批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教育基地。
2003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家級重點民族博物館。

作用價值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是湘、桂、黔、鄂四省(區)10多個侗族縣惟一的以收藏侗民族民俗為主的博物館,展出內容有:古老的侗寨、古樸的習俗、侗族服飾、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機構設施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設有館長室、辦公室、信息資料中心、保衛室、陳列室5個科室。

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江峰街17號。
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
  • 交通指引
從三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步行至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
步行路線:三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文華苑—三江侗族自治縣博物館(全程220米)。
  •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夏季8:00~12:00,14:30~17:30,冬季8:00~12:00,15:00~18:00,節假日9:00~12:00,15:00~17:00。
  • 票價
從2009年元月1日起,實行免費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