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馮友蘭的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友蘭的著作。系作者晚年的一部回憶錄,1981年11月成稿,1984年12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全書除“《自序》之自序”外,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凡11章,介紹了作者的家世和經歷,尤其是他所從事的哲學和哲學史研究的過程、成果及自己晚年對這些成果的反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松堂自序
  • 作者:馮友蘭
  • 出版社:北京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1984年12月
  • ISBN:9787108070722
作者把自己60多年的哲學活動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1919至1926年,其代表作是《人生哲學》。第二時期是1926至1935年,其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史》。第三時期是1936至1948年,其代表作是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第四時期是1949年以後,其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史新編》。作者哲學思想體系的總綱是《新理學》。《新理學》所討論的是共相與殊相、一般與個別的問題,亦即理與事的關係問題。作者指出,程朱理學和《新理學》,都是主張“理在事先”和“理在事上”,即是說,在時間上說,理先於具體事物而有,就重要性說,理比具體事物更根本。作者在本書修訂了自己過去的看法,指出:“關於共相和殊相的關係的問題,正確的回答是‘理在事中’,這就是說,共相寓於殊相之中。”(《三松堂自序》)作者在本書承認自己過去只認識抽象的共相,而不認識具體的共相。因此他重新疏釋了《新原人》中的“大全”範疇,界定其內涵為“有”,其外延為“群有”,統言之就是一個具體的共相。作者堅持自己1957年1月《關於中國哲學遺產的繼承問題》一文(即後被稱為“抽象繼承法”而遭批判的文章)的基本主張,認為儘管有些提法不很妥當,但主旨可以成立。作者對自己1973至1974年參加“批孔”運動的過程敘述甚詳,嚴剖自己“附和暫時流行的意見”,“不是立其誠而是立其偽”。本書現收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之《三松堂全集》第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