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的教化風尚是循環運作的。《白虎通義》社會歷史觀命題之一。三教,指忠、敬、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教循環
- 定義:《白虎通義》社會歷史觀命題之一
《白虎通義》在董仲舒的三統三正相承若順連環之說的基礎上,從夏、商、周三代教化風尚的不同特徵及其相互關係,提出:“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繼周尚黑,制如夏同。三者如順連環,周而復始,窮則返本。”三教的循環往復是在“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的過程中自然實現的。教民以忠,因忠而悃誠,故失之於野蠻。教民以敬,因敬而祭祀泛濫,故失之於重鬼輕人。教民以文,因文而講求外貌裝飾,故失之於輕薄。《白虎通義》認為,忠效法人,敬效法地,文效法天,忠敬文合天地人三位一體。三代之所以行之有先後,使三教呈連環之態,原因在於為追補敗政所致。因此,《白虎通義》主張,將這種三教單一遞進的循環鏈綜合為天地人一體的教化思想,即以忠為本,合天道之文彩與地道之卑謙,忠敬文同時並施,以救三教單行之失,而使循環鏈終止運行。《白虎通義》在三教循環基礎上提出的“三教並施,不可單行”的思想,較之董仲舒的三統三正之說,在思維水準上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