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房巷村

三房巷村

三房巷村隸屬於周莊鎮,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城東周莊鎮東,現有人口10064人。澄楊公路橫穿東西,世紀大道貫通南北,全村共有38個自然村,村域面積7.85平方公里。多年來三房巷村始終堅持以經濟富村、精神立村、科教興村、民主治村、文明建村,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之路,成為經濟發達、村民富裕、文化繁榮、生態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

2017年12月,榮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房巷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城東周莊鎮
  • 地理位置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城東周莊鎮
  • 面積:7.85平方公里
  • 人口:10064人
  • 氣候條件: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
簡介,致富之路,農村生活,村域經濟,發展前景,創新社區,文明風尚,

簡介

三房巷村先後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安全文明村、江蘇省村鎮住宅文明小區、江蘇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無錫市文明村、無錫市十佳現代化試點村、無錫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
整潔民居小區整潔民居小區

致富之路

三房巷村不但致富本村村民,還積極帶動周邊村民共同富裕。2003年3月,三房巷村和鄰近的劉長巷、劉家橋分水墩、謝巷村合併後,統一規劃建工業區、農業區、生活區,實行“一村一制”,讓併入村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已有953戶新村民住進新公寓房。村民大病醫療保險金、農民財產保險金也由村里全部承擔;學生學費全部由村里承擔;水電煤氣費享受優惠價;逐步安置併入的4個村的勞動力,優先安排特困戶進三房巷村辦企業上班,使他們能每年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

農村生活

在三房巷村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該村村民也享受到了更多的實惠,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1983年,村里採用補貼的方法為各戶安裝了彩電,1989年全村又統一安裝了空調,1998年投資1.8億元建造了398幢別墅給村民居住;2000年村開始免費供應糧、油、煤氣,村民每月退休金提高到200元至800元,2001年,村里給每位村民發股金3萬元,按股分紅,作為村民的生活費用。如今三房巷村民每人每年都享有840元口糧補助,60歲以上的老人按年齡段每人每年享有600至10000元不等的養老費。
村民家居村民家居

村域經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要靠經濟發展。三房巷村憑著敢闖敢拼的創業精神,走上了一條工業富村之路。1980年,該村貸款80萬元辦起了江陰縣合成纖維廠,當年就獲利49萬元。以後,又先後建成了江陰縣染整廠、江陰縣滌綸樹脂廠、江陰縣化纖布廠和化纖紡織廠,形成了從化纖原料進廠到成品面料出廠的一條龍生產格局,產品暢銷全國29個省市,遠銷歐美和東南亞。2005年,該村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43億元,完成開票銷售收入138億元,自營出口3.58億美元,實現利潤5.52億元,上交利稅7.45億元,人均收入12045元。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三房巷村始終堅持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走“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的集約發展路子。1986年一次性購進日產洋馬聯合收割機4台,引進工廠化育秧設備,投資500萬元建成飼養肉豬8000頭、禽類8萬羽的大型畜禽場,投資600萬元在村中建成三房巷商廈,投資1600萬元在集鎮中心建造三房巷賓館,同年,又建成長500多米的三房巷輕紡街。三房巷已形成集紡織、化工、建材、冶金、商貿、服務為一體,工、農、副、商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榮譽稱號。

發展前景

三房巷村已經由昔日的窮鄉村變成了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放眼望去,村落廠房林立,住宅整齊劃一,這裡有全國一流的短纖生產基地、有別具風格的農民別墅區、有被譽為“華夏第一書場”的三房巷書場,市場經濟繁榮,村民生活富裕……處處都能感受到三房巷現代化鄉村都市的氣息。三房巷正在向著更高目標前進……

創新社區

隨著村級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村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切實改變原自然村“小而散”、農民建房“多而亂”的現象,三房巷村堅持以規劃為先導,制定了“拆舊房,建新居,構建花園式現代化新農村”的發展目標,在全市率先開展舊村改造。1998年該村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專家對本村的住宅區進行統一設計,投資1.8億元,興建了一個居住舒適、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管理先進的農民新村。建成的398幢別墅造型新穎、錯落有致,內部結構合理,散發著濃郁的現代氣息;家前屋後花香樹綠,芳草茵茵,公共綠地和庭院綠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人均48平方米。別墅每戶一幢,每幢360—390平方米,每戶村民只需出資9.5或13萬元即擁有永久產權。村內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綠樹成蔭,儼然是一個花園式的農民新村,被江陰市列為全市12個旅遊景點之一。新建的周南花苑公寓小區已初具規模,953戶村民搬進新居,該小區被江陰市評為“優秀農民居住集中區”。

文明風尚

三房巷村始終堅持物質文明、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口袋”、“腦袋”一起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投入了大量資金加強村民素質教育培訓,著力營造精神文明的軟硬環境,不斷培育文化陣地,實現物質精神雙富有。1985年,村里建起了燈光球場和藏書1萬多冊的圖書館;新建了融江南古典風格及現代化設施為一體的三房巷書場和茶樓;1995年,建成了融大型立體聲影劇院、舞廳、檯球室、桌球室、棋室、老年活動室為一體,擁有1875個座位的綜合性、多功能三房巷文化活動中心。三房巷村還是江陰有名的“一二三家庭讀書工程”典型,家家有書櫥、戶戶有藏書,許多家庭購置了電腦,村民除自己訂閱報刊雜誌外,村委還給每戶訂閱了2份以上黨報。該村先後共投入上千萬元擴建、新建了中國小和幼稚園,本村學生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學雜費都由村里承擔,對成績優秀學生實行獎勵,上高中的學生每年補助750元,考取學生每學年補助2000元。三房巷村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同南京蘇州無錫等高校聯手,委託代培,在村里設立函授大專班,辦業餘學校,開設化工、機修、財會、企管培訓班,加強在職職工的崗位培訓,同時還選送一批優秀的青年幹部、職工外出深造,在全村上下形成了一股勤於學習、樂於求知和勇於探索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