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山三戰三捷紀念碑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在湘北會戰中三戰三捷而立的紀念碑。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雲山三戰三捷紀念碑
- 立碑位置:大雲山
1939年日寇攻戰長沙,在大雲山與國民黨第九戰區副司令兼二十七集團軍司令楊森展開激戰,楊森在此打了大勝仗。1942年8月,楊森上了大雲山,寫下了三戰三捷巨幅字樣,刻於隆與宮外石壁上,每個字2.2平方米。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大雲山地區燒殺掠搶,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遭到了中國軍民的反抗,長沙三次會戰就充分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抵抗的精神。
1939年9月,日軍為了打通南北交通線,曾三犯長沙。欲控長沙,必先控湘北,湘北門戶之咽喉大雲山自在敵攻擊之中,第一次會戰發生在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0日。在湘北方向的我軍為十五集團軍關麟征指揮的五十二軍、三十七軍、七十九軍和王翦波游擊縱隊。此次會戰,我軍逐次抵抗,且有既設陣地可供利用,日軍是攻者,常暴露於我陣地之前,被殲42190人,我軍傷亡亦慘重。第二次會戰發生在1941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日軍在湘北與鄂南通城方面的兵力12萬人。我軍為二十七集團軍楊森指揮的第四、二十、五十八、三十七軍和王翦波游擊縱隊,隨後又增加了羅卓英的十九集團軍,王陵基的三十集團軍,共約27萬兵力。9月7日,日軍首攻大雲山。9月8日,大雲山祖師殿為日軍所占。楊森採取尾擊、側擊、截擊的戰術,於10日一鼓克復大雲山。經過11天激戰,日軍未能突破中國防線,退回原陣地,但我軍損失了近10萬兵力。第三次會戰發生在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1月中旬。日軍兵力12萬人,我軍為楊森指揮的五十八軍、二十軍、三十七軍以及羅卓英、王陵基部共14個軍,由楊森總指揮,殲敵56900人,取得了湘北抗戰和長沙大捷。
楊森部在湘北抗戰,曾駐岳陽縣南沖八斗丘。1942年8月,楊森由臨湘縣縣長(當時的縣政府遷於大雲山)王翦波陪同上大雲山檢查布防。他們行至黃梁傘,回想起湘北抗戰中死難的將士,決定在大雲山刻碑紀念。楊森命王翦波督刻。他們選擇大雲山隆興宮外一塊巨大石壁,由楊森親筆題詞,請來40名石匠花了兩個月時間,將石壁鑿成90平方米 的平面,完成了泐石任務。“三戰三捷”四個大字,每字占2平方米。左邊鏤刻了64個註解文字:“倭寇侵我中國,在湘北相持五年,中經大舉犯長沙三次,賴民眾協力,將士用命,都予擊潰。國人正精誠團結,矢志澄清,泐石共勉。楊森題。大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在楊森刻石的下方10米處,還刻有一塊石碑“三捷泉源”,由楊森部第二十軍第133師師長夏炯題。抗戰勝利後,第七挺進縱隊司令王翦波樹了一塊“大雲山抗戰勝利紀念碑”。如今,這些石刻都保存完好。
1939年9月,日軍為了打通南北交通線,曾三犯長沙。欲控長沙,必先控湘北,湘北門戶之咽喉大雲山自在敵攻擊之中,第一次會戰發生在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0日。在湘北方向的我軍為十五集團軍關麟征指揮的五十二軍、三十七軍、七十九軍和王翦波游擊縱隊。此次會戰,我軍逐次抵抗,且有既設陣地可供利用,日軍是攻者,常暴露於我陣地之前,被殲42190人,我軍傷亡亦慘重。第二次會戰發生在1941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日軍在湘北與鄂南通城方面的兵力12萬人。我軍為二十七集團軍楊森指揮的第四、二十、五十八、三十七軍和王翦波游擊縱隊,隨後又增加了羅卓英的十九集團軍,王陵基的三十集團軍,共約27萬兵力。9月7日,日軍首攻大雲山。9月8日,大雲山祖師殿為日軍所占。楊森採取尾擊、側擊、截擊的戰術,於10日一鼓克復大雲山。經過11天激戰,日軍未能突破中國防線,退回原陣地,但我軍損失了近10萬兵力。第三次會戰發生在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1月中旬。日軍兵力12萬人,我軍為楊森指揮的五十八軍、二十軍、三十七軍以及羅卓英、王陵基部共14個軍,由楊森總指揮,殲敵56900人,取得了湘北抗戰和長沙大捷。
楊森部在湘北抗戰,曾駐岳陽縣南沖八斗丘。1942年8月,楊森由臨湘縣縣長(當時的縣政府遷於大雲山)王翦波陪同上大雲山檢查布防。他們行至黃梁傘,回想起湘北抗戰中死難的將士,決定在大雲山刻碑紀念。楊森命王翦波督刻。他們選擇大雲山隆興宮外一塊巨大石壁,由楊森親筆題詞,請來40名石匠花了兩個月時間,將石壁鑿成90平方米 的平面,完成了泐石任務。“三戰三捷”四個大字,每字占2平方米。左邊鏤刻了64個註解文字:“倭寇侵我中國,在湘北相持五年,中經大舉犯長沙三次,賴民眾協力,將士用命,都予擊潰。國人正精誠團結,矢志澄清,泐石共勉。楊森題。大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在楊森刻石的下方10米處,還刻有一塊石碑“三捷泉源”,由楊森部第二十軍第133師師長夏炯題。抗戰勝利後,第七挺進縱隊司令王翦波樹了一塊“大雲山抗戰勝利紀念碑”。如今,這些石刻都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