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崖,雄踞東西兩葫蘆川之間,海拔2080米,屬呂梁山系。懸崖峭壁,高聳入雲,風景秀麗而古稱天險。明末清初,交山農民軍以此為營寨,堅持活動四十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座崖
- 地理位置:交城縣
- 海拔:2080米
- 屬:呂梁山系
名字由來,風景介紹,地圖信息,
名字由來
交山農民軍利用三座崖天險地形條件營建山寨,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險。清順治十八年(1661),流亡日本的反清活動家朱之瑜(1600—1682)在長崎談論國內反清形勢時樂觀地說:“逆虜(指清朝)號令所及者六省,山陝四川之糧,尚不敷漢中、交城之用,……”(《朱舜水集.中原陽九述略》)。這裡是說:在張獻忠餘部失敗後,全國的反清力量仍有兩個重要根據地和戰場,一個是李自成餘部“小闖王”李來亨在川鄂邊界的巫山、房山等山寨;另一個即是山西腹部的交山農民軍殘餘所倚托的葫蘆川三座崖等山寨。這就是朱之瑜在海外所指望的“漢中”和“交城”。在康熙三年(1664)李來亨部完全失敗後,也就只剩“交城”了。堂堂清朝靖安營官兵,自順治五年被農民軍火燒兵營、趕出交山二十餘年,棲身在文水縣開柵鎮而不敢回山駐防。當時的交城知縣真正可以發號施令、施展權力、徵收稅賦的轄地,僅局限於邊山平川不足全縣總靣積十分之一的區域。清·交城知縣趙吉士(1628---1706)曾向上級驚呼“西山寇”的特殊性:“蓋交山之盜與他境異。他境之盜,非起於荒亂,必迫於罪死;非發於土著,必聚於流移。獨交山之盜,無所不有:時而放羊牧馬,民也;時而揭竿制鋌,盜也。時而散處峒窯,民也;時而千百成群,又盜也。言撫則陽順而陰逆,言剿則此散而彼聚。且村民土戍,非其親戚,即其交知。官府動靜,朝發夕聞。兵少則不敢深入,兵多則不能久駐”(趙吉士《牧愛堂編.守險分治永靖交山議》)。
趙吉士採取“剿撫兼施”的策略,對農民軍殘部進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康熙十年(1671)十月初九,趙吉士奉兵部“剿殺盡淨”命令,率領官兵鄉勇一千餘人入山,乘雪夜包圍三座崖營寨,使麻痹輕敵、準備不足的農民軍隊伍倉促應戰,不能在冰天雪地的三座崖長久困守。經過半個多月的圍追剿捕,交山農民軍殘部完全失敗。
風景介紹
三座崖天險,是綜人文歷史遺蹟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文物旅遊景觀。三座崖在蒼蒼群山、茫茫林海中昂然屹立。人們要想攀登三座崖,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行。在將要到達崖頂時,必須腳踏前人雕鑿的崖壁階梯方可登頂,其下萬丈深淵,真正使人望而卻步、驚心動魄。崖頂現存有人工鑿築的將軍洞、階梯、吊繩孔、欄桿柱洞與房屋建築遺蹟,現為交城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交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