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移土培肥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是由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勘測規劃院,重慶欣榮土地房屋勘測技術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張定宇,胡長明,李仕川,邱道持,田宏,李萍,張孝成,王銳,田水松,蔣偉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峽庫區移土培肥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
- 主要完成單位: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勘測規劃院,重慶欣榮土地房屋勘測技術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張定宇,胡長明,李仕川,邱道持,田宏,李萍,張孝成,王銳,田水松,蔣偉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10059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1-2-49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一、項目背景 2006年4月22日、溫家寶總理在三峽庫區視察時、在聽取當地移民民眾反應和市政府匯報後確定實施該工程、要求要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把工程實施好、並親自為該工程定名為“移土培肥工程”。(一)優質耕地大量被占用、大量劣質耕地需要改造。每年全國有近300多萬畝的耕地被占用、重慶市每年達8萬畝。由於建設占用的耕地多數位於一些地勢平坦、交通區位條件較好、人類開發利用時間較長的區域、這些區域耕地耕作層土壤一般土層較厚、肥力較高、質量較好。如果在建設占用前將這些耕地耕作層土壤進行剝離並就近搬遷到瘠薄耕園地上、對瘠薄耕園地進行培肥改造、其改造效果將十分顯著。(二)移土培肥的技術體系缺失。《土地管理法》中明確要求“縣級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建設占用耕地單位將所有耕地耕作層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它耕地的土壤改良”。但多年來由於實施難度大、而技術要求不明確一直制約著該項工作的開展。隨著土地整治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如何利用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改良劣質耕地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三)三峽庫區移民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差、水土流失嚴重。三峽工程建成後被淹沒耕(園)地20277.06公頃。三峽水庫重慶庫區現有耕地以坡耕地為主、陡坡耕地比例大。耕地質量普遍不高、耕地自然質量差、產出率低的劣質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60%以上、後靠安置移民中、人均安置耕(園)地0.8畝以上占36.39%。移民安穩致富受到極大的制約。重慶庫區水土流失面積達3.06萬KM2、占幅員面積的66.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8.3個百分點。 二、創新點:1、首次準確闡述了移土培肥工程的基本內涵及確定標準。從工程實施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上定義了工程的內涵、並明確了工程潛力的涵義、分別從十個方面明確的工程潛力的確定標準。2、首次較完整的闡明了移土培肥工程實施的整個技術體系。根據工程實施的特點分別明確移土培肥工程土方平衡技術、土壤搭配技術、覆土技術以及坡改梯技術等內容、從而充實了移土培肥工程內涵、也為工程實施明確了技術標準和措施。3、首次較完整的確立了移土培肥工程的監督管理體系。建立了“以鄉鎮為單位、以村組為單元、以農民為主體”的工程組織管理、以“統一規劃、分片設計、一次立項、分步實施”的基本運作模式、多級監管、分工監督、專業監理相結合的監督體系和多級分工驗收的立體管理體系。 三、成果及套用:以該項目的主要成果為基礎編制的《三峽庫區土地開發整理移土培肥專項規劃》及兩期實施方案、12個區縣方案順利通過了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國務院三峽辦組織的專家組審查、成果為重慶市三峽庫區爭取資金10.75億元。項目的成果《三峽庫區移土培肥技術指導手冊》中確定的工程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套用、確保了移土培肥工程兩期4271.7公頃、854.34萬立方米取土任務。8045.24公頃覆土任務的順利完成。該規劃的有效實施全市受益鄉鎮達80餘個、涉及326個村、533個社、4.22萬農戶(其中移民11453戶)、農業人口15.43萬人(其中移民4.02萬人)。規劃的覆土區內平均每畝可增加15-20方水的保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