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60萬元,其中:
種植業收入12.70萬元,占總收入的40%;
畜牧業收入8.30萬元,占總收入的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肉羊55頭);
林業收入3.10萬元,占總收入的10%;第二、三產業收入6.50萬元,占總收入的21%;工資性收入3.50萬元,占總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1,06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1人(占勞動力的33%),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6人。
人口衛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63戶,鄉村人口194人,其中
男性102人,
女性92人。其中農業人口191人,勞動力100人。該村以
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9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86人,參合率97%;享受低保1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5公里。
文化教育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
小學生就讀到梅竹完小,
中學生就讀到馬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公里,距離中學30.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 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1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2.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
定期開展
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
黑板報、
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設黨小組1個,
黨員總數14人,黨員中男黨員14人。
發展重點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自然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自然村現還未通村組公路,到
車站(碼頭)距離較遠,及需建設一條3公里長的村級公路。由於
農田灌溉溝渠基本破損,無法引水,導致現有的農田形成雷響田。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該自然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對傳統農業的投入力度,以種植業基礎,大力發展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