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醒獅

傳承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寶安松崗“七星醒獅”,2009年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有望申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星醒獅
  • 榮譽: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傳承人文琰森
松崗歷史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名鎮之一。因松崗地處珠三角地帶,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當地民眾在節假日慶典上,用木布或紙紮成獅子,敲鑼打鼓,翩翩起舞,慶祝豐收,表達喜悅,於是舞獅便作為一種喜慶和祈福活動,興盛起來。“七星醒獅”在清朝以後才命名,七星醒獅的民俗習慣有點眼、采青、拜祠堂;玩法有蜈蚣、螃蟹、鯉魚、踩砂鍋、蛇、寫書法等造型,音樂節奏為七點半鼓,步伐有碎步、馬步、弓步、麒麟步。醒獅分黑、黃、白、紅等,其中黑色醒獅的舞步動作有力起勁,步法有起飛腳,俗稱“八馬朝頭”,神態活潑生動;黃色醒獅舞步動作以輕柔慢步為主,俗稱“舉頭不留面”;紅色和白色的醒獅舞步動作穩健、紮實、有力。
松崗七星醒獅的傳承人文琰森,1947年開始跟七星醒獅傳承人焦賢師傅練習。由於家境不好,他11歲就開始做工,25歲去了香港謀生。1968年他在香港當教頭傳承“七星醒獅”,共收徒3000多人。1997年退休後,文琰回到松崗山門社區。由於他有著傳統醒獅技藝,2006年2月,他自籌資金7萬多元成立了松崗“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