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為紀念長征勝利五十周年而作

《七律·為紀念長征勝利五十周年而作》是現代革命家烏蘭夫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律絕。該詩從扣題下筆,中溯歷史,到現實綰合。頷聯、頸聯將紅軍長征與內蒙古人民的革命鬥爭結合起來寫,花開兩枝,情系一根。精裁密緻,不落窠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七律·為紀念長征勝利五十周年而作
  • 作者:烏蘭夫
  • 創作年代:1986年10月
  • 出處:《將帥詩詞選》
  • 作品體裁:七言律絕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七律·為紀念長征勝利五十周年而作
共話長征憶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蹤奇正敵圍破,信息浮沉民意牽。
捷報迅傳逾朔漠,義師晌應度陰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

作品注釋

①紅軍長征時,作者在內蒙做黨的秘密工作,南北懸隔,不勝思念。
②陰山:也稱大青山。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喜訊傳到內蒙,在蒙旗保全隊中任職的中共地下黨員,秘密組織“紅軍回響隊”,於1936年初發動了“百靈廟”爆動,勝利後將隊伍開到大青山以南。

創作背景

在第二次中國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中國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陝北根據地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是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該首七言律絕,是為了紀念長征勝利50周年而作。

作品賞析

“共話長征憶昔年”,“共話”和“憶”突出了“紀念”的氛圍和意境。“朝朝塞北望江南”,寫出了當時在內蒙古堅持黨的地下工作的作者與同志們對長征的特別關注與期待。“朝朝”,寫無時不在懸念。“望”,寫急切的嚮往。著筆自然平實,卻非常生動地寫出了特定的心情。當然,這也從側面寫出了長征是中國革命命運之所系,其無比重大的歷史意義也就躍然紙上了。
“行蹤奇正敵圍破,信息浮沉民意牽。"“行蹤"句極概括地寫出了在長征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和毛澤東領導下衝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以靈活的戰略戰術打敗頑敵的戰績。“奇正”是兵法的用語。"奇”指用兵的超出常法,令敵人難以捉摸。“正"指用兵“平直”如常。古人認為用兵有奇有正,合而用之,才能克敵制勝。《孫子勢篇》說:“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準南子·兵略訓》說:“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代為雌雄也。”
作者當時雖在數千里以遠的塞北內蒙,然而心懸紅軍的行蹤。如果說中央紅軍與其他根據地紅軍突破敵人重重“圍剿”,北上抗日的總路線是“正”的話,那么,毛澤東力主改變方向,爭取主動,轉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搶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決定性的勝利,就是“奇”了。接著,紅軍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過雪山、草地,最後於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北上抗日,又無不是“奇”、“正”參互使用取得的偉大勝利的最概括、最生動的寫照。可是當時紅軍屢出奇兵,行蹤無定,對於遠在數千里之外的作者和廣大關心革命的人民來講,當然是“信息浮沉民意牽”了。"民意牽"即牽動民心。紅軍的每一次勝利和每一次遇到新的困難坎坷,當然會牽動著億萬革命民眾的心弦。這也更進一步揭示了長征系革命於安危的關鍵意義。
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偉大的長征宣告結束,中國革命新局面開啟的時候,“捷報迅傳逾朔漠”,在蒙旗保全隊任職的作者及其他中共地下黨員,即密謀組建“紅軍回響隊”,於1936年2月發起了百靈廟暴動。暴動成功後,隊伍開到大青山(古稱“陰山”)以南。“義師回響度陰山”,正是記載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這兩句不僅追憶了內蒙中共地下黨員回響長征的義舉,也寫出了長征在全國各地的偉大影響。真是“雲合回響,雷至風起”了。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詩人筆鋒一轉,由對50年前長征的回憶拉回到現實。1986年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新的長征開始了作為老一輩革命家的作者仍然豪情不減當年,決心與全國人民一道,“再作長征”,克服征途上的艱難險阻,奪取更偉大的勝利。這最後兩句把詩情推向新的高潮。將歷史的長征和新的長征有機地聯繫起來,在歷史的縱深感上注入了現實的時代精神,大大擴展了詩作的革命內涵,增強了詩作激動人心的力度。老一輩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和永遠年輕的豪情壯志就非常飽滿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名家點評

山西省運城學院教授孟肇詠《老一輩革命家詩詞鑑賞辭典》:“這首詩的妙處在於處處在寫歷史的長征,又無不處處在點新的長征。當我們讀完全詩,不但展現於面前的是長征的歷史畫卷,而且新的長征的動人畫面也展現於眼前了。意蘊豐盈又迴環往復,言簡意賅而以一當十,正是這首詩藝術魅力之所在。”
蘇州大學副教授王家倫《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詩詞鑑賞》:“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是個永恆的話題。在與長征的十峽萬卷的詩詞里,烏蘭夫的《七律·為紀念長征勝利五十周年而作》,可說別具一格。它從另一角度憶長征,話長征,紀念長征,開掘長征的新精神,為長征詩增添了瑰麗的一頁。”
中國文明網:“該詩時刻提醒後人要銘記長征精神,並非是簡單地重複已有的歷史知識,而是要復興過去的長征精神,把原有的長征精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創造出一種新的長征精神。”

作者簡介

烏蘭夫(1906年-1988年)漢名雲澤。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蒙古族。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員會組織委員、書記。抗日戰爭時期,任蒙旗保全總隊政治部代主任、獨立旅政治部科長。1983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