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青

丁肇青(1893一1950),字雄東,鄧州市城關鎮人。鄧州國小堂插班生,民國2年(1913年),入上海震旦大學攻讀法文。民國6年(1917年),轉入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前,丁肇青在李大釗領導下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擔任進步刊物《北大學生日刊》主編和負責《新青年》雜誌的海外發行工作。“五四”運動中,被北大進步學生推舉為代表,參加反對簽訂中日“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驅趕曹、章、陸等賣國賊的愛國運動。5月3日,北京13所大專院校學生代表集會,會上由許德珩等起草,丁肇青發言,制訂了四條決議。

基本介紹

  • 全名:丁肇青
  • :雄東
  • 出生地:鄧州市城關鎮
  • 出生日期:1893年
  • 逝世日期:1950年
  • 主要成就:河南省教育廳廳長
  • 主要作品:《中法文化交通史》
  • 本名:丁肇青
民國9年(1920年),和北大同學上街遊行,宣傳“勞工神聖”和“提倡三八制”,在前門被捕,經蔡元培、李石曾保釋。同年被派以官費留學法國,就讀於巴黎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留法期間,丁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等結識,並一起從事進步活動。
民國16年(1927年),丁肇青從巴黎回國,在國民黨軍政部任少校秘書。何應欽任軍政部長後,懷疑丁與馮玉祥有交往,降丁為辦公室科員。肇青憤而辭職,去北京大學任教。當時,法國派馬古列博士(與丁在巴黎時同學)來華考察中國教育。教育部派丁為全國高等教育視察專員,陪同馬古列赴上海、北京、瀋陽等地考察。蔣、馮、閣中原大戰爆發後,丁肇青積極參加了反蔣鬥爭。蔣介石曾下令通緝,丁遂脫離政界重返北大,專授法國文學,並受聘為張學良部名譽顧問。
抗日戰爭爆發後,丁力主抗日,在張蔭梧部作統戰工作。民國27年(1938年)5月,去豫北活動,曾與駐濟源西山邵源鎮的八路軍晉豫邊游擊縱隊司令唐天際聯繫,後以北察游擊隊總司令聯絡員身份,住山西長治八路軍總司令部。國共合作破裂後,丁在孫殿英部任參議。民國30年(1941年),返回鄧縣。
返鄉後,丁肇青熱心創辦地方教育和福利事業,先後設計和籌建了社會大戲院、公立醫院、城關一小教學樓,協助創辦了私立敦本中心國小、育濱中學等。民國37年(1948年),鄧縣解放後,在剿匪中捕獲的頑匪詭稱丁在暴亂中任職,被拘留審查。1950年夏,丁在拘留期間去世。1987年,經南陽地區行署公安處、中共南陽地委統戰聯合行文,予以平反。
著述有《中法文化交通史》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