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故宅,位於山東省龍口市黃城西北部,東萊街137號,是名震四海的“丁百萬”家族西悅來支系的住宅。西悅來支系的創始人為丁法祖,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
丁氏故宅,由愛福堂、履素堂、保素堂、崇儉堂四路和清代私家園林漱芳園組成。主體建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飾五脊六獸;隔扇門窗,雕樑畫棟,塗色漆金,設前後廊。丁氏故宅堪稱民居建築藝術的精華。
1996年11月20日,丁氏故宅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氏故宅
- 地理位置:山東龍口市黃城西大街
- 所處時代:清朝
- 占地面積:15000 m
- 保護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8:00-17:00
- 門票價格:35元/人(老年人免費)
- 編號:4-0174-3-96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所處地區:山東省龍口市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保護措施,旅遊信息,位置,門票,開放時間,
歷史沿革
丁氏故宅,建於清乾隆年間,西悅來支系的創始人為丁法祖,有二子七孫,宅第共有八百多間。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其七個孫子各立門戶,將宅第分成七份,俗稱“七大份”,現存的只是其中的四份。西悅來的七大份,共有宅第八百多間,其中尤以三、六、七份建築最為豪華,可惜在1958年“大躍進”建工廠時被全部拆除:剩下的其餘四份,即所見的丁氏故宅,論規模不足當年丁氏豪宅的十分之一。
1985年,黃縣(1986年撤縣設龍口市)政府將丁氏故宅收回,在此建立了黃縣博物館。
1993年,在龍口市博物館的主持下,完成了對丁氏故宅的測繪工作。在此基礎上,從1996年以來,龍口市委和市政府先後研究制定了“九·五”和“十·五”計畫期間保護利用丁氏故宅的規劃,並逐級上報,投入資金350多萬元,用於丁氏故宅的修復工作,重建丁氏故宅的花園——徽芳園。
建築格局
丁氏故宅,占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現有房屋243間,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整個丁氏故宅,現被一條北巷西街分成東西兩區:東區為南北並列的愛福堂和履素堂,皆坐西朝東,南北長85米,東西寬49.8米,布局為中軸對稱式的四合院,共5進院。西區為東西並列的崇儉堂和保素堂,坐南朝北,共4進院。木構架結構,硬山坡頂,屋面覆以仰合魚鱗青瓦。主體建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飾五脊六獸;隔扇門窗,雕樑畫棟,塗色漆金,設前後廊。
主要建築
愛福堂
愛福堂,主人丁寶典,是原“七大份”中的大份,約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後。大門面東,有主房6棟33間,廂房7棟15間。中軸線上路面用花崗石鋪砌,其他路面用黑色石塊鋪砌。一進院為倒廳6間,客廳5間,重檐有廊,門窗為隔扇式。自二進院起,向西依次為長輩、中輩、晚幫的臥室,稱大住房、二住房、三住房,大住房前有廊。大院南北兩側各有更道一條,站在南更道可一覽愛福堂和履素堂五進院落的布局。
履素堂
履素堂,創始人丁法祖,後由其二孫子丁寶文承襲,是原“七大份”中的二份,與愛福堂同時建成,有主房6棟32間,廂房8棟20間。一進院為院中院,內有倒廳6間,客廳5間,花廳一對6間,客廳和花廳均雕樑畫棟。客廳內南北各設神龕和壁櫥,供奉社稷六神和祖宗神位。二進院為大住房,南牆上設神龕,供奉天地之神。三進院為二住房,為鎖形建築。四進院為三住房,院內北側設豬圈和茅廁。最後有賬房院。
保素堂
保素堂,主人丁寶檢,是原“七大份”中的五份,約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略早於愛福堂和履素堂。有主房4棟24間,廂房5棟15間,群廂16間。現存大住房、二住房、三住房、書房院和車馬院等四進院落。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