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闡提(佛教辭彙)

一闡提(佛教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闡提是出自《楞嚴經》:“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㤭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闡提”,闡為信,提為不具,闡提意為“斷善根”、“不具信”。意思說,阿難羨慕釋迦牟尼的身姿,但他還不會練習,不具信心,所以他疑問重重,找不到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闡提
  • 外文名:icchantika
  • 出處:楞嚴經
含義,相關資料,

含義

一闡提系梵語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漢譯音譯,Icchantika其梵文字根為√iS,乃“希求、欲樂”之意;現在分詞為icchat,強幹變化為icchant,加上名詞構成音ika形成icchantika,意謂:“現在正欲求者。,亦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顛底迦。或意譯為“斷善根”或“信不具”。「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
【一闡提】--《三藏法數》
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謂此人撥無因果,顛倒邪見,不信現在未來業報,不親善友知識,不聽諸佛所說教誡,當墮地獄,無有出期。如世重病,終難治也。
【一闡提不信障】--《三藏法數》
謂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毀謗大乘,是名一闡提不信障。
【一闡提】--《節選自 翻譯名義集》
《大般涅槃經.一切大眾所問品》,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告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麤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於佛正法,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若復說言: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云: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誡。如是之人,名一闡提
《大般涅槃經.德王品》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
入楞伽經》曰:一闡提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說。舍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

相關資料

楞伽經》等謂眾生有畢竟不成佛者。但《涅槃經》則謂一闡提輩也有佛性,以佛性不斷故,眾生皆得成佛。又,華嚴、天台等一乘家也認為一闡提終將成佛。如《華嚴五教章》卷下謂一闡提人雖無涅盤性,但實有清淨性,故謗法心若轉,永劫之後終將成佛;《天台傳佛心印記》亦說闡提因斷修善故稱斷善之人,但因不斷性善,故終能成佛。淨土家則認為一闡提依彌陀本願力故終得成佛。“一闡提人亦能成佛”這一主張,中國佛教的天台、三論、賢首、禪宗都予以贊同。但玄奘創立的唯識宗除外。玄奘在印度學習時繼承了他的老師戒賢的思想,唯識宗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的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不同,沒有菩薩種子的人就不能成佛。在“唯識宗”之前,《大般涅槃經》明確提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肯定“一切眾生”皆可以修成佛道。而“唯識宗”則提出異議,認為按“五性說”,則“一闡提人”無種性,永不能成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