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是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7年12月5日申請的專利,該專利申請號:2017112683205,專利公布號:CN108036534A,專利公布日:2018年5月15日,發明人是:胡效宗、曲耀輝。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公開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所述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包括第一製冷組件和第二製冷組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均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毛細管,所述第一製冷組件的所述蒸發器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冷凝器對應設定;所述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還包括加熱組件,所述加熱組件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上;該發明通過與所述第一製冷組件連通的所述加熱組件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進行預加熱,避免所述毛細管中潤滑油低溫下析出凝固造成的堵塞。

2021年8月16日,《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獲得安徽省第八屆專利獎優秀獎。

(概述圖為《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的摘要附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 公布日:2018年5月15日
  • 公布號:CN108036534A
  • 申請日:2017年12月5日
  • 申請號:2017112683205
  • 申請人: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紫石路1862號
  • 發明人:胡效宗、曲耀輝
  • Int.Cl.:F25B1/00(2006.01)I、F25B41/06(2006.01)I
  • 專利代理機構:北京隆源天恆智慧財產權代理事務所
  • 代理人:閆冬、劉小菏
  • 類別:發明專利
專利背景,發明內容,專利目的,技術方案,改善效果,附圖說明,技術領域,權利要求,實施方式,榮譽表彰,

專利背景

製冷溫度達到-40℃以下的冰櫃大都採用雙級復疊或多級復疊的製冷方法,第一級先開機製冷,利用第一級的蒸發器給第二級冷凝器降溫,從而讓第二級製冷系統在不超壓的情況下,實現第二級或更多級達到-80℃或者更低的蒸發溫度。現在所有壓縮機潤滑油有三種:脂類油、礦物油和烷基苯油。在-40℃以下,都會析出凝固,造成第二級以後系統毛細管堵塞,使冰櫃失效。2017年12月以前,採用多級復疊的超低溫冰櫃大多通過在第二級毛細管上纏繞一個矽膠加熱線,在二級系統停機時,加熱線通電給毛細管加熱,使析出凝固的潤滑油融化,以保證系統通暢。但這一解決方案會造成加熱線長期加熱的額外能耗;同時第二級製冷時毛細管溫度一直處於低溫狀態,纏繞其上的矽膠加熱線易造成開裂脆硬老化,加熱線電流泄露至製冷系統的金屬管,致使箱體帶電引發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採用的技術方案在於,提供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

技術方案

所述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包括第一製冷組件和第二製冷組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均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毛細管,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分別通過導管將各自的所述壓縮機、所述冷凝器、所述蒸發器和所述毛細管連線從而形成獨立的製冷循環,所述製冷循環中充滿製冷介質,所述第一製冷組件的所述蒸發器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冷凝器對應設定;所述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還包括加熱組件,所述加熱組件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上,所述加熱組件包括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和流通管道,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分別設定在所述流通管道的兩端,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均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所述壓縮機和所述冷凝器之間的導管上,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實現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的連通;所述流通管道設定換熱段,所述換熱段對應設定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位置處。
較佳的,所述換熱段設定阻斷組件,所述阻斷組件包括變壓管、制動部和塞體,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同軸設定,且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內徑一致;所述變壓管的一端和所述換熱段連通,所述制動部與所述變壓管的另一連線埠密封連線;所述塞體和所述制動部固定連線,所述塞體設定在所述變壓管內,所述制動部控制所述塞體在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的位置。較佳的,所述換熱段設定為直管,所述塞體為圓柱體結構,所述塞體與所述換熱段、所述變壓管內壁密封連線。較佳的,所述換熱段設定為螺旋管,所述換熱段螺旋纏繞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外壁上;所述塞體設定為柔性材料,致使所述塞體進入所述換熱段內部時,所述塞體可沿所述換熱段延伸軌跡進行變形移動。
較佳的,所述換熱段長度公式L1為,
其中,c為所述製冷介質的比熱容;ρ為所述製冷介質的密度;d為所述毛細管內徑;π為圓周率;D為所述毛細管外徑;L為所述毛細管長度;τ1為所述換熱段材料的熱導率;τ2為所述毛細管材料的熱導率;T1為所述毛細管初始溫度;T2為所述製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時的溫度;TΔ為所述毛細管提升溫度差為熱傳遞效率。
較佳的,所述換熱段長度公式L2為,
其中,c為所述製冷介質的比熱容;ρ為所述製冷介質的密度;d為所述毛細管內徑; D為所述毛細管外徑;L為所述毛細管長度;τ1為所述換熱段材料的熱導率;τ2為所述毛細管材料的熱導率;T1為所述毛細管初始溫度;T2為所述製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時的溫度;TΔ為所述毛細管提升溫度差 為熱傳遞效率。較佳的,所述流通管道設定支管,所述支管連通所述換熱段兩端的所述流通管道,所述支管上設定第三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控制所述支管的連通和阻隔。較佳的,一種使用所述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的使用方法,包括步驟,S1,所述製冷系統啟動,所述加熱組件打開,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中的所述毛細管進行加熱;S2,所述加熱組件關閉,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進行復疊製冷。
較佳的,步驟S1具體為,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打開,實現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之間的連通,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之間所述導管的隔斷;所述第一製冷組件打開,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從所述壓縮機壓出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進入所述流通管道中;所述第三電磁閥關閉,所述支管被阻隔;所述制動部將所述塞體從所述換熱段中拉回至所述變壓管中,所述高溫高壓製冷介質通過所述換熱段與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進行熱交換,使所述毛細管中因低溫析出凝固的潤滑油融化;所述第二製冷組件打開,製冷介質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中流通動。較佳的,步驟S2具體為,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所述蒸發器到達-40℃,所述第一電磁閥關閉,阻斷製冷介質通過所述第一電磁閥進入所述流通管道;所述第二電磁閥打開, 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之間的導管流通,同時所述流通管道內的製冷介質可通過所述第二電磁閥進入所述第二製冷組件;所述第三電磁閥開打,所述支管連通;所述制動部將所述塞體從所述變壓管中推入所述換熱段中,將所述換熱段內的製冷介質排空;當所述塞體到位後,所述第二電磁閥關閉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的連通,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同時工作,實現復疊製冷。

改善效果

1、通過與所述第一製冷組件連通的所述加熱組件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進行預加熱,避免所述毛細管中潤滑油低溫下析出凝固造成的堵塞;
2、通過在所述加熱組件中設定所述阻斷組件,對所述加熱組件中壓強進行調節,並且避免潤滑油在所述加熱段中析出凝固;
3、通過所述換熱段長度計算公式,可對所述換熱段的結構進行最佳化設定,在保證所述換熱段對所述毛細管的有效熱交換的同時避免過長的所述換熱段對所述毛細管設定的不良影響。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該發明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二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三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四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字表示:1-第一製冷組件;2-第二製冷組件;11-壓縮機;12-冷凝器;13-蒸發器;14-毛細管;31-第一電磁閥;32-第二電磁閥;33-流通管道;34-換熱段;35-變壓管;36-制動部;37-塞體;38-支管;39-第三電磁閥。

技術領域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涉及製冷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權利要求

1.《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第一製冷組件和第二製冷組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均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毛細管,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分別通過導管將各自的所述壓縮機、所述冷凝器、所述蒸發器和所述毛細管連線從而形成獨立的製冷循環,所述製冷循環中充滿製冷介質,所述第一製冷組件的所述蒸發器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冷凝器對應設定;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加熱組件,所述加熱組件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上,所述加熱組件包括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和流通管道,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分別設定在所述流通管道的兩端,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均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所述壓縮機和所述冷凝器之間的導管上,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實現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的連通;所述流通管道設定換熱段,所述換熱段對應設定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位置處,所述換熱段設定阻斷組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阻斷組件包括變壓管、制動部和塞體,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同軸設定,且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內徑一致;所述變壓管的一端和所述換熱段連通,所述制動部與所述變壓管的另一連線埠密封連線;所述塞體和所述制動部固定連線,所述塞體設定在所述變壓管內,所述制動部控制所述塞體在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的位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換熱段設定為直管,所述塞體為圓柱體結構,所述塞體與所述換熱段、所述變壓管內壁密封連線。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換熱段設定為螺旋管,所述換熱段螺旋纏繞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外壁上;所述塞體設定為柔性材料,致使所述塞體進入所述換熱段內部時,所述塞體可沿所述換熱段延伸軌跡進行變形移動。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換熱段長度公式L1為,
其中,c為所述製冷介質的比熱容;ρ為所述製冷介質的密度;d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內徑;π為圓周率;D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外徑;L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長度;τ1為所述換熱段材料的熱導率;τ2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材料的熱導率;T1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初始溫度;T2為所述製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時的溫度;TΔ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提升溫度差為熱傳遞效率。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換熱段長度公式L2為,其中,c為所述製冷介質的比熱容;ρ為所述製冷介質的密度;d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內徑;D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外徑;L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長度;τ1為所述換熱段材料的熱導率;τ2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材料的熱導率;T1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初始溫度;T2為所述製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時的溫度;TΔ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提升溫度差為熱傳遞效率。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通管道設定支管,所述支管連通所述換熱段兩端的所述流通管道,所述支管上設定第三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控制所述支管的連通和阻隔。
8.一種使用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步驟,S1,所述製冷系統啟動,所述加熱組件打開,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中的所述毛細管進行加熱;S2,所述加熱組件關閉,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進行復疊製冷。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S1具體為,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打開,實現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之間的連通,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之間所述導管的隔斷;所述第一製冷組件打開,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從所述壓縮機壓出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進入所述流通管道中;第三電磁閥關閉,支管被阻隔;制動部將塞體從所述換熱段中拉回至變壓管中,所述高溫高壓製冷介質通過所述換熱段與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進行熱交換,使所述第二製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中因低溫析出凝固的潤滑油融化;所述第二製冷組件打開,製冷介質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中流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S2具體為,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中所述蒸發器到達-40℃,所述第一電磁閥關閉,阻斷製冷介質通過所述第一電磁閥進入所述流通管道;所述第二電磁閥打開,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之間的導管流通,同時所述流通管道內的製冷介質可通過所述第二電磁閥進入所述第二製冷組件;所述第三電磁閥打開,所述支管連通;所述制動部將所述塞體從所述變壓管中推入所述換熱段中,將所述換熱段內的製冷介質排空;當所述塞體到位後,所述第二電磁閥關閉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的連通,所述第一製冷組件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同時工作,實現復疊製冷。

實施方式

  •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圖1為《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所述製冷系統包括第一製冷組件1和第二製冷組件2,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均包括壓縮機11、冷凝器12、蒸發器13、毛細管14,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分別通過導管將各自的所述壓縮機11、所述冷凝器12、所述蒸發器13和所述毛細管14連線從而形成獨立的製冷循環。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的所述蒸發器13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冷凝器12對應設定,保證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的所述蒸發器13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冷凝器12進行降溫處理,實現所述製冷系統的復疊製冷。所述製冷系統還包括加熱組件,所述加熱組件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上,所述加熱組件包括第一電磁閥31、第二電磁閥32和流通管道33,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分別設定在所述流通管道33的兩端,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均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上,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均設定在所述壓縮機11和所述冷凝器12之間的導管上,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實現所述流通管道33和所述壓縮機11、所述冷凝器12的連通。所述流通管道33設定換熱段34,所述換熱段34對應設定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毛細管14位置處,較佳的,所述換熱段34緊貼所述毛細管14設定。當所述製冷系統在開機時,通過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的開通,實現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的製冷介質從所述壓縮機11中流出後經所述流通管道33至所述冷凝器12中,當從所述壓縮機11流出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流經所述換熱段34時,所述高溫高壓製冷介質與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毛細管14進行熱交換,使所述毛細管14中因低溫造成析出凝固的潤滑油融化,避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發生堵塞;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中所述蒸發器13到達-40℃或其他規定溫度時,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關閉,實現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的製冷介質從所述壓縮機11流出後通過導管直接流至所述冷凝器12,避免所述高溫高壓製冷介質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製冷影響。通過所述加熱組件的設定,避免電加熱組件的額外設定,利用所述製冷系統自身從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中高溫高壓製冷介質的溫度加熱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中所述毛細管14,降低額外能耗,提高所述製冷系統的安全性能。
  • 實施例二
如圖2所示,圖2為《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實施例二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改進,所述改進之處在於,所述換熱段34與其兩端的所述流通管道33以一定角度連線設定,所述換熱段34設定阻斷組件。如圖3所示,圖3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二的局部結構示意圖;所述阻斷組件包括變壓管35、制動部36和塞體37,所述變壓管35和所述換熱段34同軸設定,且所述變壓管35和所述換熱段34內徑一致;所述變壓管35的一端和所述換熱段34、所述流通管道33連通,所述變壓管35的另一端設定所述制動部36,所述制動部36保證所述變壓管35連線埠的密封性;所述塞體37和所述制動部36固定連線,所述塞體37設定在所述變壓管35內,所述塞體37為圓柱體結構,所述塞體37外徑尺寸等於所述換熱段34內徑尺寸,保證所述塞體37外表面和所述換熱段34、所述變壓管35內表面的密封連線,所述制動部36控制所述塞體37在所述換熱段34和所述變壓管35內移動。當所述高溫高壓製冷介質進入所述換熱段34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毛細管14進行熱交換時,所述製冷介質溫度會發生變化,致使所述製冷介質體積發生變化,所述流通管道33內部壓強發生變化影響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的製冷效果;通過所述阻斷組件的設定,所述塞體37的移動改變所述變壓管35內體積的變化,從而調節所述流通管道33的內部壓強,避免所述換熱段34熱交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所述流通管道33設定支管38,所述支管38連通所述換熱段34兩端的所述流通管道33,所述支管38上設定第三電磁閥39,所述第三電磁閥39控制所述支管38的連通和阻隔。 所述制動部36可推動所述塞體37進入所述換熱段34,並使所述塞體37將所述換熱段34兩端同時密封,即所述塞體37將所述換熱段34內的製冷介質排空,避免所述換熱段34中靜止的製冷介質長期處於低溫狀態導致潤滑油的析出凝固致使所述換熱段34堵塞。通過所述第三電磁閥39的開啟,在所述塞體37被推動過程中,所述換熱段34中的製冷介質可經所述支管38流至所述第一製冷循環中,避免所述流通管道33內的壓強變化。
  • 實施例三
如圖4所示,圖4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三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實施例三中將實施例二中的所述換熱段34設定為螺旋形,所述換熱段34螺旋纏繞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毛細管14外壁上,便於所述換熱段34對所述毛細管14的熱價換。所述塞體37設定為柔性材料,保證所述塞體37進入所述換熱段34內部時,所述塞體37可沿所述換熱段34延伸軌跡進行變形移動,實現所述塞體37對所述換熱段34內製冷介質的排空。截至2017年12月,由於在已有冰櫃的製冷循環中的毛細管14長度一般設定在0.5~3米,故所述換熱段34無法與所述毛細管14整體接觸並進行加熱處理,所述毛細管14需設定一定的長度與所述換熱段34直接接觸,實現所述換熱段34與所述毛細管14的有效熱交換。由於當所述換熱段34分別為直管或螺旋管時,所述換熱段34和所述毛細管14之間的接觸面積不同,故所述換熱段34長度不同;為保證所述換熱段34的熱交換滿足對所述毛細管14整體的升溫,需對所述換熱段34長度進行設定,當所述換熱段34為直管時,所述換熱段34長度公式L1為,
當所述換熱段34為螺旋管時,所述換熱段34長度公式L2為,
其中,c為所述製冷介質的比熱容;ρ為所述製冷介質的密度;d為所述毛細管內徑;π為圓周率;D為所述毛細管外徑;L為所述毛細管長度;τ1為所述換熱段材料的熱導率;τ2為所述毛細管材料的熱導率;T1為所述毛細管初始溫度;T2為所述製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時的溫度;TΔ為所述毛細管提升溫度差和均為熱傳遞效率 一般取20%一般取40%。所述毛細管14初始溫度為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未工作潤滑油析出凝固時溫度;所述毛細管14提升溫度差為為實現析出凝固的所述潤滑油融化,加熱前後所述毛細管14的溫度差,一般取20℃;所述毛細管14初始溫度和所述製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34時的溫度通過溫度感應器測量其平均值。當所述換熱段34材料和所述毛細管14材料的熱導率越大時,所述換熱段34和所述毛細管14之間的熱交換效果越好,所需要的所述換熱段34長度就越小;由於當所述換熱段34設定為螺旋管時,所述換熱段34和所述毛細管14之間的面接觸越大;同時所述換熱段34向外界的熱量流失也較小,故所述換熱段34設定為螺旋管時的長度小於設定為支管38時的長度。通過所述換熱段34長度計算公式,可對所述換熱段34的結構進行最佳化設定,在保證所述換熱段34對所述毛細管14的有效熱交換的同時避免長度過長的所述換熱段34對所述毛細管14設定的不良影響,從而實現所述加熱組件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加熱操作,避免所述毛細管14的堵塞。
  • 實施例四
如圖5所示,圖5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四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實施例四在實施例二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改進,改進之處在於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毛細管14設定在所述換熱段34內,所述換熱段34設定為與所述毛細管14同軸設定的直管,使所述換熱段34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直接與所述毛細管14外壁接觸進行熱交換,增加所述換熱段34和所述毛細管14的熱交換效率。所述制動部36和所述塞體37設定為空心管狀結構,且所述制動部36和所述塞體37套接在所述毛細管14上,所述制動部36和所述毛細管14固定連線,所述塞體37內徑等於所述毛細管14外徑,所述塞體37和所述毛細管14同軸設定,所述塞體37可沿所述毛細管14延伸軌跡進行移動,實現所述塞體37對所述換熱段34內的製冷介質的排空。 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同時進行製冷工作時,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均會由於所述壓縮機11震動導致整體發生一定的諧振,由於所述毛細管14設定在所述換熱段34內,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諧振會導致所述毛細管14和所述換熱段34之間的相對作用,通過所述塞體37對所述換熱段34內的製冷介質的排空,致使所述毛細管14外壁和所述換熱段34內壁之間填充所述塞體37,降低所述毛細管14和所述換熱段34之間的相對作用,避免所述毛細管14和所述換熱段34的損壞。
  • 實施例五
實施例五在實施例二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改進,所述改進之處在於,所述加熱組件包括加熱管,所述加熱管設定在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的所述壓縮機11上,所述流通管道33兩端不通過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與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連通,而是分別與所述加熱管兩端連通,形成獨立的加熱循環,所述加熱循環內充滿導熱介質。所述加熱循環的獨立設定,避免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實現所述流通管道33與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連通時對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內部壓強的不良影響,同時通過所述加熱循環的設定可將經所述換熱段34降溫後的所述導熱介質對所述壓縮機11進行降溫,避免所述壓縮機11溫度過高。所述加熱循環可設定電機和第四電磁閥,通過所述電機實現所述加熱循環的流動,通過所述第四電磁閥阻止所述加熱循環內所述導熱介質因熱對流形成的自主流動。
  • 實施例六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步驟;S1,所述製冷系統啟動,所述加熱組件打開,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中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對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中的所述毛細管14進行加熱;S2,所述加熱組件關閉,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進行復疊製冷。步驟S1具體為,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打開,實現所述流通管道33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之間的連通,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之間所述導管的隔斷;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打開,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中從所述壓縮機11壓出的高溫高壓製冷介質進入所述流通管道33中;所述第三電磁閥39關閉,所述支管38被阻隔;所述制動部36將所述塞體37從所述換熱段34中拉回至所述變壓管35中,所述高溫高壓製冷介質通過所述換熱段34與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的所述毛細管14進行熱交換,使所述毛細管14中因低溫析出凝固的潤滑油融化;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打開,製冷介質在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中流通動。步驟S2具體為,當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中所述蒸發器13到達-40℃,所述第一電磁閥31關閉,阻斷製冷介質通過所述第一電磁閥31進入所述流通管道33,所述第二電磁閥32打開,所述第一電磁閥31和所述第二電磁閥32之間所述導管的流通,同時所述流通管道33內的製冷介質可通過所述第二電磁閥32進入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所述第三電磁閥39開打,所述支管38連通;所述制動部36將所述塞體37從所述變壓管35中推入所述換熱段34中,將所述換熱段34內的製冷介質排空;當所述塞體37到位後,所述第二電磁閥32關閉所述流管道33和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的連通,所述第一製冷組件1和所述第二製冷組件2同時工作,實現復疊製冷。

榮譽表彰

2021年8月16日,《一種防凍結超低溫製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獲得安徽省第八屆專利獎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