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是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於2017年5月5日申請的專利,該專利申請號為2017103139344,公布號為CN108809590A,公布日為2018年11月13日,發明人是孫軍帥、王瑩瑩、黃學艷、韓星宇。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提供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其中數據傳輸方法,套用於新接入子層,包括: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該發明通過聯合已有的數據無線承載ID來傳輸服務質量流的ID,降低了系統開銷。

2021年6月24日,《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銀獎。

(概述圖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摘要附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
  • 公布號:CN108809590A
  • 申請人: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 發明人:孫軍帥、王瑩瑩、黃學艷、韓星宇
  • 申請號:2017103139344
  • 申請日:2017年5月5日
  • 公布日:2018年11月13日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西大街32號
  • 代理機構:北京銀龍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許靜; 黃燦
  • Int. Cl.:H04L5/00(2006.01)I
  • 類別:發明專利
專利背景,發明內容,專利目的,技術方案,有益效果,附圖說明,技術領域,權利要求,實施方式,專利榮譽,

專利背景

截至2017年5月,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計畫)的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協定棧方案推進中,引入了新的協定層-新接入子層(New AS Sublayer),如圖1所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中,將5G協定棧方案中的New AS Sublayer稱之為服務數據適應協定(Service Data Adaption Protocol,SDAP)層,其應該具有如下兩個基本功能:
實現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務質量)流和DRB(Data Radio Bearer,數據無線承載)的映射;以及在上下行的包中攜帶有QoS流ID。應當說明的是,上述的新接入子層和SDAP層都可以是使用其他名稱來描述。
由於QoS流ID通常以用戶為單位統一分配取值,其取值範圍一般比較大,因此如果直接傳輸QoS流ID,則存在QoS流ID傳輸開銷較大的問題。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數鑽境拔據傳輸方法和New AS sublayer實體,以降低QoS流ID的傳輸開銷。

技術方案

為達到專利目的,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提供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包括: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包括: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包括:服務質量流接收模組,用於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用於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協定數據單元包傳輸模組,用於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另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包括:協定數據單元包接收模組,用於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少罪犁碑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服務質量流獲取模組,用於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用於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鍵肯格入子層實體》還提供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所述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處理器和存儲器,其中:所述處理器用於讀取存儲器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挨愉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判剃戲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另一方面地定檔,《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所述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處理器和存儲器,其中:所述處理器用於讀取存儲器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蒸蒸盛艱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上存儲有電腦程式,所述電腦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提供的New AS sublayer實體對應的數據傳輸方法中的步驟。

有益效果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通過聯合第二流ID和已有的DRB ID來描述QoS流的ID,因此,在數據傳輸中可以將占用比特位較長的QoS流ID轉變成占用比特位較短的第二流ID進行傳輸,降低了QoS流ID的傳輸開銷。

附圖說明

圖1表示5G協定棧方案中的New AS Sublayer的示意圖;
圖2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1表示SDAP流ID在PDU包中的位置示意圖;
圖2-2表示SDAP與其上層互動時使用QoS流ID和DRB ID的示意圖;
圖3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3-1表示SDAP與其下層互動時使用QoS流ID和DRB ID的示意圖;
圖4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5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6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7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8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9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10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四;
圖11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2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

技術領域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

權利要求

1.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套用於新接入子層,其特徵在於,包括: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的步驟具體為: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得到協定數據單元包具體包括:獲取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映射到所述數據無線承載ID所指示的數據無線承載,並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得到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得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步驟具體為: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在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否則不攜帶所述第二流ID。
9.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套用於新接入子層,其特徵在於,包括: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的步驟具體包括: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所述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具體包括: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之後,判斷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是否為多對一映射;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
16.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包括:服務質量流接收模組,用於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用於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協定數據單元包傳輸模組,用於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具體用於: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20.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用於: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22.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具體用於:獲取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映射到所述數據無線承載ID所指示的數據無線承載,並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得到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23.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
24.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包括:協定數據單元包接收模組,用於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服務質量流獲取模組,用於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用於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獲取模組具體用於: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所述第一流ID獲取模組具體用於: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28.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用於: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29.根據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30.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判斷模組,用於:在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之後,判斷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是否為多對一映射;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所述第一流ID獲取模組。

實施方式

參見圖2,圖2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如圖2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201、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QoS Flow。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套用於New AS sublayer,在截至2017年5月的5G協定棧方案中,該New ASsublayer可以為但不限於是SDAP層。為了更好的理解和說明《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的技術方案,《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以New AS sublayer為SDAP層為例進行描述。
在截至2017年5月的5G協定棧方案中,SDAP層的功能定義如下:實現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務質量)流和DRB(Data Radio Bearer,數據無線承載)的映射;以及在上下行的包中攜帶有QoS流ID。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從核心網接收具有第一流ID(即QoS流ID)的QoS流。也就是說,SDAP層的傳送功能部分可以接收到QoS Flow,其中QoS Flow攜帶有QoS流ID。通常,第一流ID是以用戶為單位統一分配取值。
202、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其中所述PDU包攜帶有對應於QoS Flow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由前述可知,SDAP層需要實現QoS Flow和DRB之間的映射以及QoS流ID的傳輸。因此,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並得到SDAP層的PDU包。
為方便描述,在SDAP層中,映射到DRB的QoS流被稱之為SDAP流,QoS流和SDAP流之間具有一一對應的映射關係,即二者之間不存在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映射關係,以實現後續的使用較短的ID來標識較長的QoS流。
同時一個或者多個SDAP流可以被映射到一個DRB上,但一個SDAP流不能同時映射到多個DRB上。
其中,SADP層的PDU包攜帶有對應於第一流ID的第二流ID,且第一流ID與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引入的第二流ID可以理解為SDAP流ID,其需要可以被SDAP協定層識別,但該SDAP流ID是否可以被其他層識別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協定的定義,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不做具體描述。
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通過聯合第二流ID和已有的DRB ID來描述QoS流的ID。由於復用了已有的DRB ID,因此,在數據傳輸中可以將占用比特位較長的QoS流ID轉變成占用比特位較短的第二流ID進行傳輸,降低了QoS流ID的傳輸開銷。
為更好的理解第一流ID與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下面結合表1進行舉例說明。
表1
第一流ID
第二流ID
DRB ID
0
0
0
1
1
0
2
2
0
3
3
0
4
4
0
5
5
0
6
6
0
7
7
0
8
0
1
9
1
1
30
6
3
31
7
3
參見表1,假定第一流ID為0至31的編碼,若表示為二進制,則需要占用5個比特位。假設每個DRB可以承載8個QoS Flow,則可以通過引入3個比特位(即0至7的編碼)的第二流ID,通過4個DRB ID與第二流ID的組合,即可與每個第一流ID進行一一對應。例如,編碼為0的第二流ID和編碼為1的DRB ID可以對應於編碼為0的第一流ID,編碼為1的第二流ID和編碼為2的DRB ID可以對應於編碼為9的第一流ID,等等。
可見,通過引入第二流ID,原本需要占用5個比特位的第一流ID,現只需3個比特位。由於在PDU包中實際傳輸的第二流ID的位數縮短,因此能夠減少系統開銷。
203、傳輸所述PDU包。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將步驟202中得到的PDU包傳輸至下一層。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同一DRB中承載的不同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不同。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第二流ID欄位的位數(n)則需要滿足如下兩個準則:
1、第二流ID欄位應該能夠標識DRB能承載的所有QoS Flow(SDAP流),因此2^n應該大於或等於DRB能承載的最大QoS Flow數目。
2、從降低第二流ID的傳輸開銷的角度來看,n應該取2^n大於或等於DRB能承載的最大QoS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同一個DRB中可以承載不同的QoS Flow,且不同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不同。如表1中所示,編碼為1的DRB可以承載編碼為0至7的QoS Flow,且不同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均不同。
而不同的DRB承載的SDAP流的第二流ID可以相同,如QoS流ID均為0的QoS流對應的第二流ID均為0,但其對應的DRB ID不同,因此能夠實現有效的區分。
另外,《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流ID以DRB為單位進行取值,每個DRB可以承載若干個SDAP Flow。同一個DRB承載的SDAP流統一分配第二流ID,且同一個DRB內第二流ID不可以重複,以避免第二流ID和DRB ID均相同的情況;而不同DRB的第二流ID可以重複,而通過聯合DRB ID進行區分。
如表1中,一個DRB所能承載的最大QoS Flow的數目為8,則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應該為3比特。
以上是舉例說明,該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可以根據實際傳輸情況進行配置。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同一QoS Flow可以映射到一個DRB,即DRB與QoS流之間為一一映射的關係,這種方式下SDAP層PDU包中可以不攜帶第二流ID。相反的,當有多個QoS Flow同時映射到一個DRB上,SDAP層PDU包需要攜帶第二流ID。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的步驟具體為: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對於第二流ID欄位可以設定於各種位置,如: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PDU包的頭部或尾部。
而當第二流ID欄位相對於PDU包的位置確定之後,該第二流ID欄位還可以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也可以與其他欄位組合形成PDU包的一個整位元組,該第二流ID欄位位於位元組的中部。
也就是說,《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第二流ID欄位既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也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尾部。當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時,第二流ID欄位既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的高比特位,也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的低比特位。同樣的,也適應於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尾部的情形。
圖2-1示出的是SDAP流ID(即第二流ID)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且位於頭部的低比特位的情況。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為方便解析,根據欄位長度,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可以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即:《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SDAP層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可以由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也可以由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
另外,如果SDAP層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只有第二流ID,第二流ID占用的位置必須是整位元組,如果第二流ID本身不足整位元組,圖2-1中示出了第二流ID和保留欄位(“R”欄位)共同構成一個整位元組。如果SDAP層PDU包的頭部(或尾部)中還有其他欄位,第二流ID應該跟其他欄位一起按照整位元組進行填寫,剩餘比特位處添加填充“R”欄位。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不管是在傳送端還是接收端,都需要依據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來確定第一流ID或第二流ID,因此,《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還包括: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的步驟。
而該配置表可以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也可以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來配置。
在對配置表進行配置時,需要配置每個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以及該第二流ID的取值;同時配置每個第二流ID對應的DRB ID。這裡,不同的第二流ID對應的DRB ID相同時,則表示多個SDAP Flow映射到一個DRB。
而該配置表還可以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配置表,該修改包括但不限於如下的操作:
修改或者添加SDAP Flow;
修改已有的SDAP Flow;
刪除已有的SDAP Flow;
……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具體包括:獲取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映射到所述DRB ID所指示的DRB,並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欄位,得到所述PDU包。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得到PDU包可以包括如下具體過程:組建或者解析SDAP PDU包時,首先根據RRC信令配置判斷是一個SDAP流還是多個SDAP流映射到一個DRB上,如果是一個,則PDU包可以不存在第二流ID。
當然,《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流ID欄位也可以是一個必選的欄位,這種情況下則也需要得到第二流ID。
如果需要傳輸第二流ID,則在組建PDU包時,根據第一流ID從配置表查找其對應的第二流ID和對應的DRB ID。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的步驟中,當QoS Flow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所述PDU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
由前述可知,在QoS Flow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PDU包中需要攜帶第二流ID。為避免重複,對此不作贅述。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中,通過第一流ID與第二流ID之間的映射關係,這樣,在數據傳輸中可以將占用比特位較長的流ID轉變成占用比特位較短的流ID進行傳輸。由於流ID的位數縮短,《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有減少系統開銷的有益效果。
結合圖2-2進一步說明如下:如圖2-2所示,當新接入子層接收到QoS流標識分別為0-8的9個QoS流時,則根據預先設定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可以確定0-8的9個QoS流中,QoS流標識0-2的3個QoS流映射到第0號DRB,QoS流標識3-6的4個QoS流映射到第1號DRB,QoS流標識7-8的2個QoS流映射到第2號DRB,DRB內部的映射的QoS流的第二流標識分別為0、1、2、0、1、2、3、0、1。
可以發現,利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方法,PDU包中攜帶的第二流ID欄位只需要2位,小於原本需要的4位,降低了系統開銷。
參見圖3,圖3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如圖3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01、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DRB的QoS流的PDU包。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接收攜帶有QoS流的PDU包。其中,QoS流為被映射到DRB的流,且QoS流中攜帶有第一流ID(即QoS流ID)。也就是說,SDAP層的接收功能部分向上層遞交的QoS流也攜帶有QoS流ID。
步驟302、獲取所述QoS流。
該步驟中,由於DRB為SDAP層已知,因此,通過DRB與QoS流的映射關係,SDAP層可以從步驟301中接收到的PDU包中獲取QoS流。
步驟303、根據所述PDU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QoS流的第二流ID及DRB ID得到所述QoS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根據PDU包中攜帶的對應於QoS流的第二流ID和DRB ID,得到QoS流的第一流ID。可以理解為,SDAP層通過對第二流ID和DRB ID的解析,來得到第一流ID。
結合圖3-1進一步說明如下:如圖3-1所示,當新接入子層接收到3個DRB,其中第1號DRB中映射有3個SDAP流,編號分別為0、1和2,第2號DRB中映射有4個SDAP流,編號分別為0、1、2和3,第3號DRB中映射有2個SDAP流,編號分別為0和1。此時新接入子層根據預先設定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可以確定對應的9個QoS流的QoS流ID分別為0、1、2、3、4、5、6、7及8。
可以發現,利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方法,PDU包中攜帶的第二流ID欄位只需要2位,小於原本需要的4位,降低了系統開銷。
其餘均可以參照圖2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為避免重複,對此不作具體描述。
可選的,所述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的步驟具體包括: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所述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具體包括: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可選的,還包括:在New AS sublayer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還包括: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還包括:在獲取所述QoS流之後,判斷QoS流與DRB是否為多對一映射;
當QoS流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得到所述QoS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
參見圖4,圖4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4所示,NewAS sublayer實體400包括:QoS流接收模組401,用於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QoS Flow;PDU包獲取模組402,用於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其中所述PDU包攜帶有對應於QoS Flow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PDU包傳輸模組403,用於傳輸所述PDU包。
可選的,PDU包獲取模組402具體用於: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可選的,如圖5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400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404,用於:在New AS sublayer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如圖6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400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405,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所述PDU包獲取模組402具體用於:獲取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映射到所述DRB ID所指示的DRB,並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欄位,得到所述PDU包。
可選的,當QoS Flow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所述PDU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
參見圖7,圖7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7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包括:PDU包接收模組701,用於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的服務質量流的協定數據單元包;QoS流獲取模組702,用於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703,用於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可選的,QoS流獲取模組702具體用於: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703具體用於: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可選的,如圖8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704,用於: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如圖9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705,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如圖10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還包括判斷模組706,用於:在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之後,判斷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是否為多對一映射;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所述第一流ID獲取模組。
參見圖11,圖11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11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第一處理器1100和第一存儲器1110,其中:第一處理器1100用於讀取存儲器1110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QoS流;將QoS流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其中所述PDU包攜帶有對應於QoS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PDU包。
參見圖12,圖12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12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第二處理器1200和第二存儲器1210,其中:第一處理器1200用於讀取存儲器1210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DRB的QoS流的PDU包;獲取所述QoS流;根據所述PDU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QoS流的第二流ID及DRB ID得到所述QoS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上存儲有電腦程式,所述電腦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提供的New AS sublayer實體對應的數據傳輸方法中的步驟。

專利榮譽

2021年6月24日,《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銀獎。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包括:服務質量流接收模組,用於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用於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協定數據單元包傳輸模組,用於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另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包括:協定數據單元包接收模組,用於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服務質量流獲取模組,用於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用於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所述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處理器和存儲器,其中:所述處理器用於讀取存儲器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所述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處理器和存儲器,其中:所述處理器用於讀取存儲器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上存儲有電腦程式,所述電腦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提供的New AS sublayer實體對應的數據傳輸方法中的步驟。

有益效果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通過聯合第二流ID和已有的DRB ID來描述QoS流的ID,因此,在數據傳輸中可以將占用比特位較長的QoS流ID轉變成占用比特位較短的第二流ID進行傳輸,降低了QoS流ID的傳輸開銷。

附圖說明

圖1表示5G協定棧方案中的New AS Sublayer的示意圖;
圖2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1表示SDAP流ID在PDU包中的位置示意圖;
圖2-2表示SDAP與其上層互動時使用QoS流ID和DRB ID的示意圖;
圖3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3-1表示SDAP與其下層互動時使用QoS流ID和DRB ID的示意圖;
圖4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5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6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7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8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9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10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之四;
圖11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2表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的結構示意圖。

技術領域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

權利要求

1.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套用於新接入子層,其特徵在於,包括: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的步驟具體為: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得到協定數據單元包具體包括:獲取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映射到所述數據無線承載ID所指示的數據無線承載,並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得到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得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步驟具體為: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在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否則不攜帶所述第二流ID。
9.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套用於新接入子層,其特徵在於,包括: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的步驟具體包括: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所述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具體包括: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之後,判斷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是否為多對一映射;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
16.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包括:服務質量流接收模組,用於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用於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其中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攜帶有對應於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協定數據單元包傳輸模組,用於傳輸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具體用於: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20.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用於: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22.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獲取模組具體用於:獲取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映射到所述數據無線承載ID所指示的數據無線承載,並將當前待處理的服務質量流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得到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
23.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
24.一種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包括:協定數據單元包接收模組,用於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DRB的服務質量流Qos Flow的協定數據單元PDU包;服務質量流獲取模組,用於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用於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獲取模組具體用於: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所述第一流ID獲取模組具體用於: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28.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用於: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29.根據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30.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新接入子層實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判斷模組,用於:在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之後,判斷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是否為多對一映射;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所述第一流ID獲取模組。

實施方式

參見圖2,圖2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如圖2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201、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QoS Flow。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套用於New AS sublayer,在截至2017年5月的5G協定棧方案中,該New ASsublayer可以為但不限於是SDAP層。為了更好的理解和說明《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的技術方案,《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以New AS sublayer為SDAP層為例進行描述。
在截至2017年5月的5G協定棧方案中,SDAP層的功能定義如下:實現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務質量)流和DRB(Data Radio Bearer,數據無線承載)的映射;以及在上下行的包中攜帶有QoS流ID。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從核心網接收具有第一流ID(即QoS流ID)的QoS流。也就是說,SDAP層的傳送功能部分可以接收到QoS Flow,其中QoS Flow攜帶有QoS流ID。通常,第一流ID是以用戶為單位統一分配取值。
202、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其中所述PDU包攜帶有對應於QoS Flow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由前述可知,SDAP層需要實現QoS Flow和DRB之間的映射以及QoS流ID的傳輸。因此,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並得到SDAP層的PDU包。
為方便描述,在SDAP層中,映射到DRB的QoS流被稱之為SDAP流,QoS流和SDAP流之間具有一一對應的映射關係,即二者之間不存在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映射關係,以實現後續的使用較短的ID來標識較長的QoS流。
同時一個或者多個SDAP流可以被映射到一個DRB上,但一個SDAP流不能同時映射到多個DRB上。
其中,SADP層的PDU包攜帶有對應於第一流ID的第二流ID,且第一流ID與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引入的第二流ID可以理解為SDAP流ID,其需要可以被SDAP協定層識別,但該SDAP流ID是否可以被其他層識別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協定的定義,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不做具體描述。
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通過聯合第二流ID和已有的DRB ID來描述QoS流的ID。由於復用了已有的DRB ID,因此,在數據傳輸中可以將占用比特位較長的QoS流ID轉變成占用比特位較短的第二流ID進行傳輸,降低了QoS流ID的傳輸開銷。
為更好的理解第一流ID與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下面結合表1進行舉例說明。
表1
第一流ID
第二流ID
DRB ID
0
0
0
1
1
0
2
2
0
3
3
0
4
4
0
5
5
0
6
6
0
7
7
0
8
0
1
9
1
1
30
6
3
31
7
3
參見表1,假定第一流ID為0至31的編碼,若表示為二進制,則需要占用5個比特位。假設每個DRB可以承載8個QoS Flow,則可以通過引入3個比特位(即0至7的編碼)的第二流ID,通過4個DRB ID與第二流ID的組合,即可與每個第一流ID進行一一對應。例如,編碼為0的第二流ID和編碼為1的DRB ID可以對應於編碼為0的第一流ID,編碼為1的第二流ID和編碼為2的DRB ID可以對應於編碼為9的第一流ID,等等。
可見,通過引入第二流ID,原本需要占用5個比特位的第一流ID,現只需3個比特位。由於在PDU包中實際傳輸的第二流ID的位數縮短,因此能夠減少系統開銷。
203、傳輸所述PDU包。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將步驟202中得到的PDU包傳輸至下一層。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同一DRB中承載的不同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不同。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第二流ID欄位的位數(n)則需要滿足如下兩個準則:
1、第二流ID欄位應該能夠標識DRB能承載的所有QoS Flow(SDAP流),因此2^n應該大於或等於DRB能承載的最大QoS Flow數目。
2、從降低第二流ID的傳輸開銷的角度來看,n應該取2^n大於或等於DRB能承載的最大QoS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同一個DRB中可以承載不同的QoS Flow,且不同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不同。如表1中所示,編碼為1的DRB可以承載編碼為0至7的QoS Flow,且不同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均不同。
而不同的DRB承載的SDAP流的第二流ID可以相同,如QoS流ID均為0的QoS流對應的第二流ID均為0,但其對應的DRB ID不同,因此能夠實現有效的區分。
另外,《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流ID以DRB為單位進行取值,每個DRB可以承載若干個SDAP Flow。同一個DRB承載的SDAP流統一分配第二流ID,且同一個DRB內第二流ID不可以重複,以避免第二流ID和DRB ID均相同的情況;而不同DRB的第二流ID可以重複,而通過聯合DRB ID進行區分。
如表1中,一個DRB所能承載的最大QoS Flow的數目為8,則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應該為3比特。
以上是舉例說明,該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可以根據實際傳輸情況進行配置。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同一QoS Flow可以映射到一個DRB,即DRB與QoS流之間為一一映射的關係,這種方式下SDAP層PDU包中可以不攜帶第二流ID。相反的,當有多個QoS Flow同時映射到一個DRB上,SDAP層PDU包需要攜帶第二流ID。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將服務質量流映射到至少一個數據無線承載DRB,得到協定數據單元PDU包的步驟具體為: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對於第二流ID欄位可以設定於各種位置,如: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PDU包的頭部或尾部。
而當第二流ID欄位相對於PDU包的位置確定之後,該第二流ID欄位還可以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也可以與其他欄位組合形成PDU包的一個整位元組,該第二流ID欄位位於位元組的中部。
也就是說,《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第二流ID欄位既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也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尾部。當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時,第二流ID欄位既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的高比特位,也可以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的低比特位。同樣的,也適應於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尾部的情形。
圖2-1示出的是SDAP流ID(即第二流ID)設定於SDAP層PDU包的頭部,且位於頭部的低比特位的情況。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為方便解析,根據欄位長度,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可以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即:《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SDAP層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可以由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也可以由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
另外,如果SDAP層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只有第二流ID,第二流ID占用的位置必須是整位元組,如果第二流ID本身不足整位元組,圖2-1中示出了第二流ID和保留欄位(“R”欄位)共同構成一個整位元組。如果SDAP層PDU包的頭部(或尾部)中還有其他欄位,第二流ID應該跟其他欄位一起按照整位元組進行填寫,剩餘比特位處添加填充“R”欄位。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不管是在傳送端還是接收端,都需要依據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來確定第一流ID或第二流ID,因此,《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還包括: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的步驟。
而該配置表可以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也可以通過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來配置。
在對配置表進行配置時,需要配置每個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以及該第二流ID的取值;同時配置每個第二流ID對應的DRB ID。這裡,不同的第二流ID對應的DRB ID相同時,則表示多個SDAP Flow映射到一個DRB。
而該配置表還可以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配置表,該修改包括但不限於如下的操作:
修改或者添加SDAP Flow;
修改已有的SDAP Flow;
刪除已有的SDAP Flow;
……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具體包括:獲取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映射到所述DRB ID所指示的DRB,並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欄位,得到所述PDU包。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方式中,得到PDU包可以包括如下具體過程:組建或者解析SDAP PDU包時,首先根據RRC信令配置判斷是一個SDAP流還是多個SDAP流映射到一個DRB上,如果是一個,則PDU包可以不存在第二流ID。
當然,《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流ID欄位也可以是一個必選的欄位,這種情況下則也需要得到第二流ID。
如果需要傳輸第二流ID,則在組建PDU包時,根據第一流ID從配置表查找其對應的第二流ID和對應的DRB ID。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的步驟中,當QoS Flow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所述PDU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
由前述可知,在QoS Flow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PDU包中需要攜帶第二流ID。為避免重複,對此不作贅述。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中,通過第一流ID與第二流ID之間的映射關係,這樣,在數據傳輸中可以將占用比特位較長的流ID轉變成占用比特位較短的流ID進行傳輸。由於流ID的位數縮短,《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具有減少系統開銷的有益效果。
結合圖2-2進一步說明如下:如圖2-2所示,當新接入子層接收到QoS流標識分別為0-8的9個QoS流時,則根據預先設定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可以確定0-8的9個QoS流中,QoS流標識0-2的3個QoS流映射到第0號DRB,QoS流標識3-6的4個QoS流映射到第1號DRB,QoS流標識7-8的2個QoS流映射到第2號DRB,DRB內部的映射的QoS流的第二流標識分別為0、1、2、0、1、2、3、0、1。
可以發現,利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方法,PDU包中攜帶的第二流ID欄位只需要2位,小於原本需要的4位,降低了系統開銷。
參見圖3,圖3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如圖3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01、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DRB的QoS流的PDU包。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接收攜帶有QoS流的PDU包。其中,QoS流為被映射到DRB的流,且QoS流中攜帶有第一流ID(即QoS流ID)。也就是說,SDAP層的接收功能部分向上層遞交的QoS流也攜帶有QoS流ID。
步驟302、獲取所述QoS流。
該步驟中,由於DRB為SDAP層已知,因此,通過DRB與QoS流的映射關係,SDAP層可以從步驟301中接收到的PDU包中獲取QoS流。
步驟303、根據所述PDU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QoS流的第二流ID及DRB ID得到所述QoS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該步驟中,SDAP層可以根據PDU包中攜帶的對應於QoS流的第二流ID和DRB ID,得到QoS流的第一流ID。可以理解為,SDAP層通過對第二流ID和DRB ID的解析,來得到第一流ID。
結合圖3-1進一步說明如下:如圖3-1所示,當新接入子層接收到3個DRB,其中第1號DRB中映射有3個SDAP流,編號分別為0、1和2,第2號DRB中映射有4個SDAP流,編號分別為0、1、2和3,第3號DRB中映射有2個SDAP流,編號分別為0和1。此時新接入子層根據預先設定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可以確定對應的9個QoS流的QoS流ID分別為0、1、2、3、4、5、6、7及8。
可以發現,利用《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的方法,PDU包中攜帶的第二流ID欄位只需要2位,小於原本需要的4位,降低了系統開銷。
其餘均可以參照圖2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為避免重複,對此不作具體描述。
可選的,所述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的步驟具體包括: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所述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具體包括: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可選的,還包括:在New AS sublayer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還包括: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還包括:在獲取所述QoS流之後,判斷QoS流與DRB是否為多對一映射;
當QoS流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得到所述QoS流的第一流ID的步驟。
參見圖4,圖4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4所示,NewAS sublayer實體400包括:QoS流接收模組401,用於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QoS Flow;PDU包獲取模組402,用於將QoS Flow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其中所述PDU包攜帶有對應於QoS Flow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PDU包傳輸模組403,用於傳輸所述PDU包。
可選的,PDU包獲取模組402具體用於: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將每一個服務質量流映射到一個且僅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為同一數據無線承載中承載的不同服務質量流分配不同的第二流ID;所述PDU包中用於記錄所述第二流ID的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PDU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PDU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可選的,如圖5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400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404,用於:在New AS sublayer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如圖6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400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405,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所述PDU包獲取模組402具體用於:獲取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根據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的第一流ID對應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將所述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映射到所述DRB ID所指示的DRB,並將當前待處理的QoS Flow對應的第二流ID欄位賦值為所述第二流ID欄位,得到所述PDU包。
可選的,當QoS Flow與DRB為多對一映射時,所述PDU包中攜帶所述第二流ID。
參見圖7,圖7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7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包括:PDU包接收模組701,用於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數據無線承載的服務質量流的協定數據單元包;QoS流獲取模組702,用於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703,用於根據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二流ID及數據無線承載ID得到所述服務質量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可選的,QoS流獲取模組702具體用於:解析所述PDU包,獲取映射到且僅被映射到一個數據無線承載的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第一流ID獲取模組703具體用於:獲取每一個服務質量流的記載於所述PDU包中的第二流ID欄位的第二流ID和承載所述服務質量流的DRB ID;根據所述一一對應關係,確定與獲取的第二流ID和DRB ID對應的第一流ID;所述第二流ID欄位的長度為n比特,n為滿足2^n大於或等於數據無線承載能承載的最大服務質量流數目的整數中的最小值。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設定於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的頭部或尾部;和/或所述第二流ID欄位位於高比特位或低比特位。
可選的,所述第二流ID欄位單獨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或者所述第二流ID欄位和其他欄位構成所述協定數據單元包頭部的一個或多個位元組。
可選的,如圖8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還包括配置表配置模組704,用於:在新接入子層實體建立或修改過程中配置記錄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數據無線承載ID的組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的配置表;或通過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如圖9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還包括配置表修改模組705,用於在RRC對新接入子層進行重配的過程中修改所述配置表。
可選的,如圖10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700還包括判斷模組706,用於:在獲取所述服務質量流之後,判斷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是否為多對一映射;當服務質量流與數據無線承載為多對一映射時才觸發所述第一流ID獲取模組。
參見圖11,圖11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11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第一處理器1100和第一存儲器1110,其中:第一處理器1100用於讀取存儲器1110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具有第一流ID的QoS流;將QoS流映射到至少一個DRB,得到PDU包;其中所述PDU包攜帶有對應於QoS流的第二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傳輸所述PDU包。
參見圖12,圖12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New AS sublayer實體,如圖12所示,New AS sublayer實體包括:第二處理器1200和第二存儲器1210,其中:第一處理器1200用於讀取存儲器1210中的程式,執行下列過程:接收攜帶有被映射到DRB的QoS流的PDU包;獲取所述QoS流;根據所述PDU包中攜帶的對應於所述QoS流的第二流ID及DRB ID得到所述QoS流的第一流ID;所述第一流ID與所述第二流ID和DRB ID的組合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另一方面,《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還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上存儲有電腦程式,所述電腦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提供的New AS sublayer實體對應的數據傳輸方法中的步驟。

專利榮譽

2021年6月24日,《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新接入子層實體》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