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為《楊苡口述自傳》上部,從清末楊家發跡寫起,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楊苡從重慶隨中央大學北返南京告一段落。以1946年分界的“上學記”與“上班記”是楊苡人生的雙重變奏。“人的一生不知經歷過多少次奇遇,到了我這個歲數,經歷過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這之後等等,我雖是平民百姓,也有一大堆趣事可說。”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余斌歷時十年為楊苡先生做口述回憶錄。這一過程不像專門的訪談,他們就如往常聊天一樣隨意。余斌說,“碎碎念”恰是楊先生自述的特點。無論在亦師亦友的巴金、沈從文先生,還是在哥哥楊憲益、先生趙瑞蕻眼裡,楊苡可能永遠是那個圓圓臉的小姑娘,可是在他們身後,楊苡已經成為了文壇的一位祖母。她與余斌對坐漫談,一個世紀的人和事在敘述中緩緩展開。
作品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than Friendship,Less than Lov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品鑑賞
歷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人生命層累而成的,這些歷史的微聲,才是宏大敘事之外活生生的肌理與情感。因而每一個人的記憶和記錄都是對歷史的貢獻,它們最終匯聚成人類的整體。楊苡先生的百年回憶錄《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看似雲淡風輕,卻記錄了百年大歷史中許多值得紀念的時刻和人物。世紀老人是歷史的瑰寶,他們的生命史就足以折射出歷史的複雜與幽微,而與一位百歲老人的靈魂深入交流,則會更新人們對歷史和人的感受。
從《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這部書的目錄上來看,該書起訖時間從楊苡二十世紀初的出生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但是楊苡對此後生命歷程的追憶,卻穿插於各個目錄章節的講述之間。楊苡因她的長壽而看到了身邊許多人的結局,故而這部口述自傳,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為她身邊的許多人作傳。
“繁”是這部口述自傳的特點。整部書中,楊苡在回憶與家人、師友相處的細節當中,說了太多次“沒想到竟是最後一面”,言語中充滿了遺憾。另外,在回憶與哥哥楊憲益、大李先生等人的過往時,楊苡講述的許多故事在書中不同的章節部分重複出現。從後記部分中能夠看到,撰寫者余斌對口述語體給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與寬容,並未對楊苡片段化的口述作過多的刪節。這種“繁”,讓讀者與聽者的身份達到互通,像是在面對面聽取楊苡的講述。讀來更流暢、更具現場感,且飽含一種歷史的溫度。
《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這部口述自傳除了“繁”的特點,更不容忽視的特點是“細”。極細微的個體經驗與個體情感,讓處在歷史陰影中的日常記憶能夠走向讀者,被看到、被感受到。百年現代史的大時代背景被虛化開來,所謂運動、思潮、事件被置於後景,楊苡在與讀者的暢談之間,楊憲益、趙瑞蕻、羅沛霖、沈從文、巴金、吳宓、蕭珊等與她有私交的學人名家,甚至於蔣介石、陳布雷等政壇要人都從文學史、政治史中走出來,變得可親、可近,也有可愛、可笑。明明是個頂個的大人物,居然能如此從容地立在讀者的面前,這正是這部口述自傳區別於其他作品的一點,只有楊苡這樣以百歲生命丈量歷史的閱歷,才能夠如此從容且鮮活地講述出歷史背後為人所忽視的細處。
全書在結構上分為四部分,第一章“家族舊事”與第二章“中西十年”讀來節奏平緩,這部分是以小女孩的視角帶領讀者重回天津的租界時代,遍訪充滿童趣的花園街、耀華里、中西路,感受著家族庇蔭下的無憂無慮。而自第二章的“中西之外”一篇起,楊苡對記憶的講述從美好的氤氳走出,開始直面家庭、校園外部更廣闊的世界。隨後的“畢業季”一篇,讓這部口述自傳在講述個體記憶、個體經驗與情感之外,也蒙上了濃烈的國族歷史色彩。
第三、四章進入到抗戰爆發後在西南聯大與重慶中央大學求學的時光後,楊苡的講述從平緩變成有節奏的起伏,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人生的大事件也越來越多。但是楊苡一如之前那樣,從親歷的事、身邊的人去彌合歷史與個體之間的巨大空隙。乘坐“雲南號”前往昆明,本應是戰爭中的艱難遷徙,楊苡卻將這段經歷視作是一段遊記;面臨敵機轟炸時的緊急避險,用“跑警報”來代稱,偏偏是這個“跑”字,沒有“逃”“躲”的狼狽、慌亂……儘管正常的求學歷程遭遇戰爭、流徙變得十分艱難,但從楊苡的講述中卻能體悟出當年聯大、中大學子的那份自重與自持。
“復學生”和“我們的課”兩篇中,楊苡將西南聯大的生源、師資、課程設定等向讀者一齊娓娓道來。“女生宿舍”一篇中,楊苡的口吻像是一個在抱怨、發牢騷的小姑娘,有水土不服的難以適應,更有在和金麗珠說悄悄話時流露出對大李先生的想念,足以見得楊苡的誠與真。到重慶中央大學讀書時,楊苡已經初為人母,故而在重返校園之後,較之於西南聯大讀書時心緒更為複雜,楊苡卻毫不避諱,直言現在與過去的不同、中大與聯大的不同。
而作為外文系出身的翻譯家楊苡的講述當中,書內書外的世界也得到了某種貫通——對大李先生的仰慕之情,是楊苡在多處都有所提及的。楊苡將大李先生、巴金先生比之於巴金的小說《家》中的林覺民、林覺慧兄弟,並且還是中學生的楊苡與巴金通訊時也將覺慧出走視作是自己的目標。與沈從文第一次相遇時的楊苡還念念有詞道:“反正我要像覺慧。”講到自己在重慶求學時結識的同學徐璋與王聿峰的戀情時,楊苡將他們比作《呼嘯山莊》中的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甚至調侃徐璋太過於馴服而不及希刺克厲夫那樣有反抗性。
楊苡在書中的講述,是用拾起百年生命歷程中細碎生活片段的方法,來抵抗記憶可能面臨的遺忘。抵抗歲月的遺忘,需要留住的有記憶,更有書中提到的名家大師們在尋常生活中以普通人身份所流露出來的真摯情感與所思所想。楊苡所面對的並非是無名之輩,但那些個頂個的大人物們,也有個人獨特的心流被歷史的普遍情感所吞沒的時候。楊苡的一生,伴隨著也見證著中國現當代歷史大事件的發生。當她站在一百年這一極具人生意義的時間節點上回望過去的風雨呼嘯時,她卻選擇了最細微、最日常、最生活的人與事,用細碎的故事補綴著歷史與人之間巨大的縫隙。這是她拾起自我記憶以抵抗遺忘的方式,也在告訴著讀者,任憑時代風雲呼嘯而來、呼嘯而去,能置身其中且最珍貴的,就是生活本身。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3年3月,該書入選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評選的“2023年‘中國好書’推薦書目(1-2月)”;入選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組織評選的“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3年第一期(1-2月)”;12月,該書獲由四川日報社主辦,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協辦,成都市金牛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市金牛區融媒體中心承辦的“金牛·川觀文學季”2022年度川觀文學獎“非虛構獎”。
2024年1月,《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榮獲譯林出版社2023年度圖書;該書獲得了由央視《讀書》欄目組織評選的“央視讀書精選2023年度十大好書”。
作品評價
《文匯報》 評:《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不只是家族傳記,也不只有豪門故事,還有許多普通而平凡的命運,如丫頭來鳳的故事、楊苡與“大李先生”錯過的愛情、中大時代的兩大慘案等等。這群普通人的生命,並非是歷史河流的碎石,無法覓跡。他們仍活在個人的記憶中,是個體的生命史詩中極為重要的篇章。與宏大敘事相比,這些個體的、瑣碎的日常生活,總是會在某個瞬間,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予人綿厚的力量。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紀霖:她所記憶的,不是知識分子的宏大敘事,而是一個大時代中女性視野中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史。楊苡的故事,是民國知識貴族人格純粹的又一個例證。
《讀庫》主編
張立憲:這是一本“祛魅”的好書,它破除了我們對所謂“最後貴族”“簪纓之家”司空見慣的膜拜和謳歌。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楊苡
(1919年——2023年1月27日),原名楊靜如,出生於天津,先後就讀於天津中西女校、西南聯大外文系、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曾任職於南京國立編譯館、南京師範學院外語系。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將
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翻譯成中文的翻譯家,著有《青青者憶》(散文集)、《雪泥集》(巴金致楊苡書簡,編注)、兒童文學《自己的事自己做》等,譯有《呼嘯山莊》《天真與經驗之歌》及《兄妹譯詩》(與楊憲益合集)等書。2019年獲第七屆南京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2023年1月27日晚,楊苡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周歲。
余斌,六〇後,南京人,作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教授,主要教授外國文學通識課程。文章散見於《萬象》《讀書》《讀庫》等,著有《張愛玲傳》《事跡與心跡》《周作人》《提前懷舊》《譯林世界名著講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