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受用最是書(胡適的讀書生活)(精)》是2018年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兆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生受用最是書(胡適的讀書生活)(精)
- 作者:王兆勝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1日
- ISBN:978754705047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書”的本義是“書寫”,後來引申為“書寫的文本”。早期的“書”是寫在簡、牘或絲帛上的,即所謂“書之竹帛”。“書之竹帛”是為了“傳遺後世子孫”,向同時代的人或後人傳遞訊息。古往今來,書籍的載體已經由簡帛轉變為紙張乃至電子數據,而書籍所承載的,不外乎知識、記憶、情感與思想。
戰國時代的惠施博學多聞,相傳他的書(當時是寫在簡牘上的)足足裝了五輛車,這便是“學富五車”的來歷。書是文化的載體,也是知識的載體,人類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傳,知識之所以能不斷累積,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書籍的力量。書籍是學問的代名詞,飽讀詩書者,也便是碩學之士。
與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們的祖先歷來注重歷史的記錄,形成了以二十四史為核心的記史傳統。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獨樹一幟,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漢字的連續發展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記憶傳承。而歷史記憶的作用,正在於明得失、知興替。
在書籍中,我們同樣能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轉化為文字,千百年後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發我們的共鳴。即便是典正古雅的“詩三百”,同樣能窺見先人的悲喜。唐詩宋詞,無不是情感的流露。這些文字彙聚起來,又能激盪起時代的脈動與情緒。
“書”最初偏重於實用性較強的文體,《尚書》之“書”本來是公文。但《尚書》之所以被人世代傳誦,根本原因在於其思想性。從先秦諸子到近代新文化先驅,他們前赴後繼,高擎思想的火炬,點燃民族的奮進之路。
中華民族歷來敬畏知識、記憶、情感與思想,也便敬畏書。敬畏書,也便好讀書,並敬重好讀書的人。書籍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物品,而是蘊涵著宇宙、人生之道,記載著我們的過去、現在並描繪著將來,展示了社會、生活和個體生命情感的無限豐富性,承載著人類的精神文化創造的靈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更願意將書看作是一種生命的延續,一種使生命達到不朽的途徑。
書是用來讀的。沒有閱讀,書的意義便不復存在,或者至少其意義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謙曾經作過~首《觀書》詩:
圖書目錄
序
承父遺命
寡母課子
一本“破書”
一個無鬼無神的人
梅溪學堂高才生
先鋒《時報》
“我最愛讀這篇文章”
“適”者生存
古詩和腳氣病有緣
秉燭夜抄《革命軍》
幾乎成了基督徒
鄙夷培根
“此邦之藏書樓無地無之”
“吾有書癖”
主持“讀書會”
辨偽《李鴻章自傳》
“開口慢半拍”
白朗寧與樂觀主義
韋女士薦書
讀《獄中七日記》
讀書自課
師從杜威
夏德教授慷慨借書
讀詞偶得
東西傳記文學之差異
中國古代亦有“白話詩”
從中國選取“兩冊書”
讀厄克登給媚利的書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