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溜邊山七十二府

“西山在京西三十里,為太行之首,峰巒起伏,不計萬千,而一峰一名,聞者不易志,知者不勝道也。其在京畿一帶者,以位置當太行之西,故名西山。”

傳說
這一區域所葬的皇室成員,在史書上被籠統地稱為“俱葬金山”,①並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但在當地有一個非常形象的俗稱為“一溜邊山七十二府”,是源自當地民間的口耳相傳,大約在明代時已成為約定俗成的一個稱呼,“一溜”是指沿西山南麓走向沿線極為生動、形象的說法;“邊山”特指山脈的邊緣,是說這些明代皇室的墓葬大多是沿西山南麓南向排列的,說明了它的方位;“七十二”代表的是一個約數,表示多的意思;而“府”正說明了明代皇室墓葬本身的地宮是以天堂地府來設定的,它們都附有陽宅,既可供祭奠,也可作看護之用,以至墳戶日後繁衍成村,但並不稱為村,而將其稱為“府”是一種地位和等級的稱呼。在今天的地圖上我們仍能看到,在沿西山一帶標註的地名中,就有道公府、西小府、四王府、娘娘府、金王府、雍王府、申王府、劉娘府、秀府、上下石府等稱呼。“一溜邊山府”這樣通俗明白的稱謂,說之也非常順口,因此幾百年來一直是有如此的稱呼。當地的民間除了“一溜邊山七十二府”這樣較為正規的俗稱外,還有一種叫法,是“一溜邊山府,窩頭、大白薯”的順口溜,說的是這皇家陵園的看墳戶生活是很苦的,一年辛勤看護、勞動,到頭來也只能吃點窩頭和大白薯之類的粗糧果腹。
基於到明代中晚期時,沿西山一帶已經形成了眾多的皇室墓府,青山綠樹中掩映著紅牆黃瓦,蔚為壯觀,因此才有了這樣的稱呼。就是到了清代,此地已被廢棄,也沒有改變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崇禎十七年(1644 年) 明亡之後,一溜邊山府開始疏於管理,尤其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對前明西山園寢機構進行了大規模的裁撤後,一溜邊山府逐漸荒廢,後又歷經了二百多年的破壞,今其地面建築: 園寢、享殿、石像等大部分都被毀。
關於明代“一溜邊山府”的範圍,張寶璋、嚴寬的《京西名墓》一書認為:“ 一溜邊山府,七十二座墳的範圍是指從海淀玉泉山之北的金山往西到香山。”筆者在《一溜邊山府考略》中認為是“從海淀金山口到香山,再向西折南,向西至門頭溝三家店。”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一溜邊山府的走向應是從翠微山再向南至房山,1971 年在房山出土的明成祖第一女永安公主及駙馬都尉袁容之墓,也應是在這一範圍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